自相矛盾?一邊唱經濟向好 一邊又要過緊日子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中國官方唱好經濟光明的同時,出台要各黨政機關要帶頭過緊日子的文件,佔據《人民日報》頭版的版面。 (人民日報官網截圖)
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最新的經濟數據,仍然強調主要指標均有增長,經濟向好。但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卻以行動打臉。最近出台的文件要各黨政機關帶頭過緊日子,中國經濟向好還是向壞?黨政的行動孰真孰假,各界解讀不同。
中國國家統計局周一(5月19日)公布4月的經濟數據,指主要指標平穩較快增長,強調中國國民經濟有延續向好的態勢。但《人民日報》在同日的頭版,卻被黨政機關要節約反浪費和要過緊日子等內容所佔據。
《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指出,中共中央、國務院新修訂的《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是升級版的反浪費制度堤壩,進一步擰緊黨政機關帶頭過緊日子的制度螺栓,把有限的財政資金用在刀刃上。新修訂的條例針對公務差旅、接待和辦會議活動提出節約新要求,例如不得組織出國調研和學習等活動,禁止機構公款相互宴請,展會論壇和運動會等活動和會議能不開就不開,落實反對鋪張浪費責任制,嚴肅追究縱容浪費的責任。
分析:每當經濟困難 中共均出台過緊日子文件
中國獨立政治學者陳道銀向本台表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剛上任后,曾出台節約反浪費和要過緊日子的文件,提出八項規定等要求,為習近平剛上任開新氣象和立新政績。不過,翻查中共的歷史能發現,過去出台類似文件的時間,都是中國經濟不好或出大問題的時候。
陳道銀說:「1949年以來,中共中央已經多次下發類似的文件,我們要看發文件的時間點。像1958年是大躍進,所謂的3年自然災害,中國國民經濟也開始走下坡路;1980年時國民經濟在崩潰邊緣剛緩過;1997年金融風暴,國民經濟治理大整頓,在這些時間都發過厲行節約和反對浪費的文件。針對同一件事情,參照中共建政以來的歷史會發現,發文件的時間就是中國經濟遇到困難和財政緊張的時間,已經沒錢了,地主家也沒餘糧了。黨政機關的鋪張浪費已影響到國家財政的正常運轉,再下去就撐不住了,所以要提出過緊日子。」
陳道銀表示,從剛在北京召開的中國拉美國家論壇,宣布中國會向拉美等國家提供660億信貸資金額度可見,過緊日子的要求只針對地方政府和基層公務員,不會影響中央。
各地方政府已提前過緊日子 裁合約教師 扣拆遷賠償
事實上,各地方政府在中央放話前已開始緊縮開支。本台早前曾報道,河南、山東和廣東等多個省份已出現教師與公務員工資被拖欠和削減津貼的情況。鄭州退休老師賈靈敏對本台表示,已有聽說因為政府財政緊張,學校基層員工和合約制老師已被開刀。
賈靈敏說:「學校的辦事處就屬於是小公務員,這些人原來就是獎金比她們的基本工資要高,現在他們只剩下拿工資,獎金績效幾乎都沒有了。在離城比較遠的地方學校,以前公開招聘了好多合同制的老師。他們也算是老師但是沒有編製的不是公務員,也有給他們買養老保險,工資也都是能正常發。我認識一位老師的同學就是屬於這種合同制的老師,他們已被解聘和離崗。」
化名吳先生的中國律師有代理拆遷的個案,他向本台表示,發現不少地方政府因為財政緊張,把原本要發給拆遷戶的賠償金扣起,作為減少開支的節流手段。
吳先生說:「地方政府對各種的撥款進行節流,像拆遷補償,民眾告勝了賠償金政府被挪用來付行政開支,無法賠償。也有城中村的改造和農村的大範圍拆遷,作為政府推動的項目,開發商和建設方要把對拆遷戶補償款的資金,歸納到賬戶交予政府監管,這些錢往往到不了被拆遷戶的手,因為錢已被政府監守自盜。」
過緊日子下一步是官僚編製減縮
曾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的經濟學者程曉農對本台表示,中國各地方政府早採取極端手法減少開支,例如有些地方政府已減少用飲水機供應和要求雙面列印等,可見地方的行政開支已難以再減。中央再要求地方過緊日子,就是代表要地方政府裁員。
程曉農說:「所謂過緊日子,講穿了就是國家財力不行。但地方政府早就榨乾了,現在真正能砍的只有人力。這份文件是個警號,用的是一種暗示的手法,迫地方政府開始準備要裁人。而且要裁的動靜不要太大,不要影響中共的形象。例如已經到了退休年齡不能返回聘任,政府這開銷就會省掉了。比方招一點點公務員,新來的人低工資,把這個崗位替代出來,把原來拿比較高工資的讓他們提前退休,減少人力的開支,把這部分公務員的開支,從地方財政預算轉移到了社保基金去了。」
程曉農表示,中國去年下半年已通過發行專項債和協助地方置換債等方法,降低地方的財政壓力,但房地產問題未解決,內需不足再迭加關稅戰效應,相信中部和西部等地方政府今年已撐不住,會率先裁員減少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