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國華人移民,10個有8個在後悔,剩下2個硬撐?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加拿大移民政策不斷收緊,房價物價狂飆、找不到工作、犯罪猖獗……越來越多的華人移民感慨,「曾經那個歲月靜好的加拿大,回不去了」。
中文社交媒體上,「濾鏡碎裂」的聲音此起彼伏。然而,就在老移民反覆思忖「要不要迴流」時,仍有大批華人在拼學簽、搶工簽,在這個史上最壞的周期里「單向奔赴」。
華人移民潮來了走,走了來。那麼,這屆移民加拿大的華人都是什麼樣的人呢?
這個問題在中文社交平台引發了熱議。網友給出了這樣的畫像——「中年、有娃、英語麻麻」「國內企業中層,國外超市收銀」「有抱怨,但是很能忍」。
有網友認為,他們是「平民冒險家」,為了孩子,選擇了清零,到這片陌生的土地上重新開始。
這段描述引發了很多共鳴:「這批人,嘴上抱怨,行動卻最靠譜,凌晨3點擔心父母身體,早上6點準備食物送娃上學。白天忙著實習、打工、學英語,晚上還得輔導娃功課……」「他們不是逃避,只是換了一條更難但更值得的路」。
真是光讀完文字就累到喘不過氣的節奏,所以,地獄開局真的值得嗎?
辣評:這麼拼,在哪兒都能成功
評論區,一些正在移民路上的網友表示,這不就是在寫我,「淚目了」。
「不想卷孩子,我們就卷自己」。
毫無疑問,這是他們的肺腑之言。但是也有不少網友認為,所謂「更難但更值得的路」,是這一撥華人新移民的自我PUA和自我感動。
既然在國內已經發展得不錯,那麼,把來到加拿大後學英語、做藍領的拼搏勁用在國內,是不是早就可以成功了?
不少掙扎中的新移民都提到孩子在這裡很開心,這是他們堅持下去的動力。
加拿大的公立教育不賴,但也並不是孩子成才的保證。
小編周圍,一路讀到醫學博士的優秀「移二代」有,晚上在餐廳打工、夜裡搓麻將喝大酒的「移二代」也有。
一位老移民朋友曾經抱怨,學校里罵髒話、欺負人的壞學生很多,他很擔心小孩學壞,甚至一度考慮要不要迴流,「至少老家那邊學校管得嚴,出不了大錯。」
坦白講,生活穩定的老移民尚有這種焦慮,每天焦頭爛額、苟延殘喘的新移民是否真的有足夠時間和精力給孩子「想象中最好的教育」?
網友建議,如果爸媽英文不好、找不到工作,別幻想在加拿大養娃,特別有錢或者特別能吃苦的除外。
確實,如果在未來的某一天,孩子沒有得到想要的人生,他們會甘願為父母當初的決定埋單嗎?
也許對新移民來說更要緊的是,調整好對自己「后移民」階段的預期,尤其是在加拿大社會大環境整體「退步」的情況下。
一種觀點認為,眼下的加拿大,只適合「價值觀」移民的人群。不過也有老移民評論「在加拿大獃久了,可能會覺得價值觀是最不值錢的東西。」
一代人有一代人要吃的苦
「感覺形容我爸爸媽媽。不過那是80年代。」
評論區,這條留言很簡短,卻道出了一個真相,任何時候來到一個陌生國度重新開始,都是艱難的。
每一個時期困難不同,相同的是——沒有水到渠成的成功!
想想,20多年前的加拿大社會,對海外經驗、文憑更加排斥、信息也遠不如今天暢通。找房子、找工作都是看報紙、打電話,用最原始的方式一點點解決。還有網友回憶,老移民遭遇歧視問題,也遠比現在嚴重。
也沒有想象的那麼慘
比起「沒苦硬吃」的揶揄,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這一撥新移民並沒有那麼慘,論據也很充分。
首先,這一撥中年帶娃出國移民的大多數已經是「時代的幸運兒」。他們有的是吃到了網際網路的紅利,有的是吃到了房地產紅利,更有甚者buff疊滿。既然來了,當然想要一個結果,但這不意味著他們就毫無退路。
其次,雖說很多新移民重新撿起英語不易,但在國內讀過大學至少是四六級水平,只要肯提升,加上多年的工作經驗,還是有機會找到合適的工作。至少,加拿大職場沒有35歲危機,還是很願意給中年人機會。
留下不是唯一的答案
就在幾天前,聯邦CEC(經驗類移民)抽分高達547,同時各省的省提名項目也在凍結、收縮當中。努力的華人已經開始湧向法語賽道,英語都還沒學明白,又要開始卷法語。
法語項目看起來很誘人,但是並不容易,而且沒發現最近非洲新移民越來越多了嗎?他們可是自帶法語技能的啊!誰敢保證,這不是又一場巨大的「刻舟求劍」人類實驗!
可是,很少有人敢停下,因為沉沒成本巨大!
前幾天,小編聽了清華刑法學教授勞東燕的訪談播客,感觸良多。
提到《肖申克的救贖》,男主角安迪在監獄中不斷推動建圖書館、甚至想盡辦法弄來啤酒,她說,很多人可能認為因為安迪最後越獄成功了,他在監獄里所做的一切才有意義。
但在她眼中,即便結局安迪沒有在小島上過上美好生活,他當初的努力仍然是寶貴的。因為,他堅持了自己的信念,也改變了外部的環境。
所以,努力本身就是有意義的,無論結局如何,那個被它塑造的你會如影隨形。
或許,新移民們從小鎮做題家開始,一步步走到更廣闊的天地,已經習慣了每一次努力都要有一個結果。然而,選擇移民,不是人生的另一場高考,沒有標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