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茨:將努力減少德國對中國依賴以去風險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德國新總理默茨周三(5月14號)在聯邦議院發表首次總政策演講,在闡述國際戰略走向部分提到,隨著 「國際秩序發生深刻變化」,中俄關係是一個 「非常令人擔憂 」的領域,這種關係正 「被系統性競爭和強權政治所左右」,他也表示將與中國進行 「戰略去風險化」。
默茨說:"我們注意到,在中國的外交政策行動中,系統性競爭的因素正在上升。" 他也 「對北京和莫斯科之間日益密切的關係深感憂慮"。他還表示將「堅定地推動中國為結束烏克蘭戰爭做出貢獻。"
在國際政治領域,默茨說 「德國將把對華政策納入地區方針。一個穩定、自由和安全的印度洋-太平洋地區對德國和歐盟來說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默茨認為,在應對全球挑戰方面,中國 「仍將是德國和歐盟的重要合作夥伴」,但他仍將 「堅定地推動在工業和貿易政策領域遵守商定的規則」。他補充說:「作為去風險戰略的一部分,我們將繼續減少單方面的依賴,」 報道稱,他指的是歐盟在關鍵商品和產品方面要減少對中國過度依賴的目標。
默茨指出,「國際秩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系統性競爭和強權政治正在塑造國際秩序。德國已經認識到,需要使我們的供應鏈多樣化,減少單方面的依賴。"
默茨發表講話一周前,有歐洲官員曾警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最近的莫斯科之行給北京向歐洲示好蒙上了陰影。
由於默茨前任朔爾茨(Olaf Scholz)領導的德國聯合政府因內部矛盾而受阻,柏林對歐盟對華政策的影響力近年來逐漸減弱。
例如,柏林強烈反對歐盟去年對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徵收苛刻的關稅,但卻無法施加足夠影響力來阻止這些關稅被簽署成為法律。
報道稱,在柏林相對缺席的情況下,由另一位德國保守派烏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領導的歐盟委員會得以發揮指揮作用,將歐盟引向更加自信的方向。但隨著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回歸,布魯塞爾的立場有所軟化,馮德萊恩在多個場合表示,她對 「深化 」歐洲與中國的貿易關係持開放態度。」
許多人預計,由默爾茨領導的與此前由朔爾茨領導的社會民主黨的聯盟將使德國在歐盟談判桌上發出更一致的聲音。儘管如此,德國的左右聯盟也難免出現分歧。上周,默茨未能在第一輪投票中獲得足夠票數被任命為總理,這意味著聯盟中的一些人投了反對票。
分析認為,這些分歧可能會在對華政策上出現。研究機構Rhodium Group的中德關係分析師諾亞-巴金(Noah Barkin)說,默茨的講話與本月公布的聯盟協議密切相關,但他在中國和俄羅斯問題上的措辭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