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瑞士聲明,來自美方的四大降維打擊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中美瑞士貿易談判將關稅調整至接近4月2日水平(美對華30%+24%暫停,中對美10%+24%暫停),但中國基準關稅仍高於美國與其他國家;稀土戰略作用弱化及西方產能提升導致稀土的貿易工具作用弱化;對比美英協議,後續談判中,中國可在非關鍵領域讓步;由於內需改革滯后,我們的經濟仍依賴對美出口,需通過談判穩定貿易關係。
一、關稅戰最大的超預期,就是在中美兩國會談的努力下,終於回到4月2日的起點。
中美瑞士談判,一些人認為最大的超預期,是中對美關稅降至10%+24%暫停90天,美對中降至30%+24%暫停90天,美方最後的關稅降幅超過川普周五說的可以降至80%。
事實上,4月2日川普在宣布對等協議時,美國對中國的關稅目標,就只有20%的芬太尼關稅和34%的對等關稅,合計54%。那個時候的54%也是可以談判的,因為幾天後美國就宣布對中國之外所有國家只徵收10%的關稅,其餘關稅給予90天談判暫緩期。
所有,不管是中方會談后表達的取得重大進展,還是美方表達的達成了某種協議,雙方都只是取消了4月2日之後賭氣亂加的關稅部分,但留下了雙方都認為合理的所謂基準關稅。讓談判的起點回到了4月2號當天,這意味著:
1,我們接受了之前加征的基於芬太尼的所謂20%的加征關稅,以及4月2號加征的面對全球所有經濟體的10%的基準關稅,這30%的關稅繼續保留,從這個點開始重新再做談判,各位明白嗎?
2,其他國家是在保留10%關稅基礎上與美國談判,我們是在30%關稅基礎上與美國談判,從這個意義上,還沒有真正回到4月2日的起點。
而24%暫停的關稅,還有聲明沒有提及的雙方對指定商品加征的關稅,非關稅措施,未來雙方還需要去談,如何進一步去真正的簽訂一個中美貿易協定,就像美國跟英國一樣。
以下這些具體商品加征的關稅都未取消、減免或暫停:
4月2日之前,川普對我們的鋼、鋁、汽車和汽車零件徵收25%的關稅,4月2日之後對我們的小包裹徵收包裹價值120%的稅款,或每件包裹100美元的固定費用——該費用將於6月份上調至200美元。
在2月4日和3月4日,中國對美國煤炭液化氣、雞肉、棉花、小麥、玉米加征15%的關稅,對原油、農機、大型汽車、高粱、大豆、豬肉、牛肉、水產品、水果、蔬菜、乳製品加征10%的關稅。
二、與美英協議對比,中方還需要在後續談判中付出更多努力,在對等貿易中多向對等靠攏。
5月8日,美國與英國宣布達成一項貿易協議,這是川普政府推行全球「對等關稅」政策以來的首份正式協定。儘管被雙方稱為「歷史性突破」,但協議並非完整的自由貿易協定(FTA),而是聚焦特定行業的框架性文件,主要內容包括:
汽車出口關稅將從 27.5% 降至 10%,以匹配川普的基線關稅;
豁免美國牛肉關稅,但保留英國的牛肉標準;
英國還同意將美國出口至英國的乙醇關稅降至零;
美國同意將對來自英國的勞斯萊斯發動機和其他飛機零件的關稅降至0%;
英國的一家航空公司宣布將在今年晚些時候購買價值 100 億美元的波音飛機;
雙方同意簡化英國科技企業進入美國市場的流程,減少文書工作,為英國打開一個巨大的市場;
雙方同意制定一項數字貿易協議,但未涉及數字服務稅等敏感議題;
約定了在技術、人工智慧和製藥領域探索進一步合作的可能性。雙方都提及,該協議將電影關稅、數字服務稅或醫療服務等敏感議題,作為兩國未來談判中的焦點。
5月10日,三郎在《美英達成首份貿易協議,對後續與美貿易談判的示範和警示》一文中指出,美英貿易協議為其他國家與美國開展貿易談判提供了重要的示範和警示,其框架性設計、行業針對性和外交策略均具有借鑒意義,同時也暴露了川普貿易政策的複雜性和潛在風險。
從中美瑞士貿易談判最後的結果看,中方與美方達成的初步協議,以下幾方面與英國對比有較大差距:
1,美對英只有10%的基準關稅,對我們的基準關稅是30%+24%90天暫停關稅;
2,在基準關稅基礎上,我們對美出口的鋼、鋁、汽車和零部件,還有額外的25%的關稅,但英國的這部分已經被美國降至0%;
3,英國用豁免美國牛肉關稅、乙醇關稅和100億美元的波音飛機訂單,換來了1和2。英國這麼做,是為了保護其必須依賴對美出口的產業。
英美的關係多密切我們就不提了,親兄弟在貿易中都需要互相讓步來達成協議,那些將談判和讓步視為「跪」的人,就顯得格外蠻橫無理了。
我們應該借鑒英國的談判思路和技巧,對非重要產業的從美進口關稅,可以多做讓步,換來美國對我們關鍵產業的關稅優惠。在市場開放程度上,應該盡量與美國對等,在進口金額上,還是應該借鑒英國,表態增加進口美國商品1000億美元或者更多,縮小中美貿易順差,爭取全面取消指定商品關稅和90天暫停的24%的關稅。如果我們能承諾將貿易順差縮小一半,20%的芬太尼關稅即使不能完全取消,取消一半也是有可能的。
三、在暫停關稅的90天中,稀土產品出口不太可能成為未來貿易協議的焦點。
不少人看到中美貿易談判聯合聲明后,認為仍有待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是中國對其稀土礦物的出口管制。中國在全球稀土市場中的巨大作用,以及美國希望保持礦產穩定流動的願望,使這個問題成為該協議中最敏感的部分之一。更有人認為,美國關稅讓步是為了稀土的緩兵之計。三郎認為這種觀點過於片面。
1,如果美國真的離不開稀土,一方面美國不可能挑起貿易戰,因為如果離不開中國稀土,美國所有的高科技製造業都將面臨滅頂之災;另一方面,中方不可能接受中對美只保留10%+24%暫停90天關稅,但美對中卻保留30%+24%暫停90天關稅的安排。
2,實際上,西方擁有稀土礦物質和稀土生產技術以及稀土產品產量,其生產正在快速擴大,庫存和產能擴大的速度能夠滿足美國高科技產業的基本需求。此事我在3月18日的《法日合建大型稀土回收廠,日本介入導致稀土出口價格下跌過半》和4月13日的《成為貿易戰工具的中國稀土出口陷入停滯,但提振了澳大利亞礦業》文章中均有詳細介紹與分析。
3,我們雖然擁有稀土產品的大部分產能,但這既是工具,也是軟肋。是工具,可以收緊出口令對付暫時緊張;是軟肋,是因為我們稀土產能是我們自身需求的數倍,一旦對手完全建立了稀土產業鏈,我們的稀土產業將遭受重大損失。而西方此前不願建立稀土產業鏈,並非缺少稀土礦,也非沒技術,更非沒錢,僅因環保問題。
4,作為稀土礦物的主要出口國,中國在這些關鍵材料的全球市場上擁有巨大的影響力,但影響力正在收縮。
實際上疫情之前我們就開始逐步加強對稀土及稀土產品出口的限制,在白宮於 4 月 2 日宣布其全球關稅政策后,作為報復,中國進一步加強了對稀土的出口管制。這些新政策包括要求外國必須申請許可證才能購買稀土礦物。
為什麼是許可證而非禁售?雖然目前中美關係緊張,但中國並不想將其完全與稀土礦物市場隔絕,只是利用稀土產品來威脅美國而已。
稀土出口對中國稀土產業來說是一筆大生意。2024 年,中國稀土礦物總出口量增長了 6%,達到 55,431噸。不過,由於它們受產量增長但出口減少的影響,價格大幅下跌,稀土出口額下降了 36% 至 4.88 億美元。以此數據推算,由於供給過剩,需求不足,稀土產品價格一年之間下降了39.6%。西方的高科技製造業增長超過15%,但他們進口我們的稀土產品僅增長6%,其需求缺口如何解決的?說明他們的產業鏈發展很快,自身的產能增長迅速。
四、當增加個人收入、提高內需的改革措施還未提上議事日程時,經濟穩定仍然需要依靠出口,特別是對美出口。
基於我們投資推動經濟增長的經濟發展模式,我們建立了從資源分配、收入分配到產能分配的以生產為主的經濟體制。從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到產業政策,我們幾乎大多數的經濟政策,都在圍繞著如何投資企業、如何擴大企業產能、如何增強企業價格競爭力來推動國內無法消化的產能出口在布局。這一套機制,推動了中國工業的迅速擴張和出口的快速增長,但與此同時,也嚴重壓抑了國內個人收入和社保水平,抑制了國內消費能力,導致中國的經濟一方面嚴重依賴投資,一方面嚴重依賴出口。而過快的投資所增加的產能,又加劇了對出口的依賴。
嚴重的政策慣性,導致我們實施從投資+出口的經濟發展模式向消費模式的轉換非常困難和緩慢,大家可以觀測到,即使現在越來越多地提及要提高個人收入,擴大內需,但現有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還是以產業政策為主,以保企業為主。在提高個人收入和社保水平上,還缺乏清晰和具體的措施。
所以,在建立消費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之前,我們的經濟穩定仍然需要依靠出口,特別是對美出口。其中一個重要數據是,去年我們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佔到去年我們GDP的2%。對美貿易順差減少一半,我們的GDP就會縮小1%。這對我們的就業、稅收、企業存活,都是巨大的影響。
因此,我們必須支持國家與美國的貿易談判,支持談判代表在談判中按照互利互惠、合作共贏的原則,用進一步開放市場、降低一些類別美國產品進口關稅的形式,交換美方降低對我們的普遍關稅和重要產業的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