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西斯廷的煙囪冒出白煙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當西斯廷的煙囪冒出白煙,
說明新一任教皇已誕生,全場歡呼。
當西斯廷的煙囪冒出黑煙,
說是當天投票未能達標,繼續等待。
印象中有部電影里描述過這樣的場景,但名字一時記不得了。
西斯廷教堂,可以視作梵蒂岡的議會所在。該教堂最著名的標誌,當然是米開朗基羅的穹頂壁畫《創世紀》了。當仰望這幅近600平米343個人物故事的巨作,實在震撼。
為了《創世紀》,米開朗基羅花了四年半,天才和毅力都不可想象。高空作業極其考驗,就算踩個凳子在天花板上裝個燈,也比平地作業累N倍。
記得陳忠實的《白鹿原》也是閉門四年,想必紅樓夢更多年。近日隨手翻閱幾本銷量前列的紀實小說,不談文采,連主人公的基本信息都是矛盾百出,直接扔垃圾桶了。
凡經典之物,都無法速成。
黑煙與白煙
教皇從二百多位樞機(紅衣)主教中選出來。據說現在有252位樞機主教,有投票權的是135位。
為避免外界影響,樞機主教們被關進西斯廷教堂大廳,和外界信息屏蔽,沒有網路,自然也沒有手機。這樣的場景,是否有點像英美的陪審團?確實,現代審案和議事方式,都可以看到歷史上教廷的影子。
年齡不超過80的主教有資格參選。
通常,開始的投票比較分散,沒人會超過2/3。於是,晚上西斯廷的煙囪冒出黑煙。這個黑煙,是把主教們的投票燒掉時加點東西形成。
經過一輪一輪投票,若有候選人得票超過2/3,那主教們就完成任務了。
有時競爭激烈,投票會拖很久。
為防止久拖不決,教廷設計了飢餓戰術。在投票期間只向樞機主教們提供簡陋食物,比如基本的麵包和鹽,促使各位大佬能夠早點達成妥協。
這樣的規則下,那些更耐飢餓的主教是否有利些?
關於方濟各
這一任方濟各,於2013年上任。當時投票出結果非常快,可見他的聲望和手段都兼具。
方濟各的名字來自於聖徒--聖方濟各。這個人名字很多人不熟悉,但有另外一個名字大家都知道。舊金山San Francesco,就是聖方濟各的意思啊,以志紀念。
聖方濟各一派的特徵,是對「貧窮」與「和平」的堅持,所以方濟各修士們以貧窮生活為榮耀,以幫助窮人為己任,以推動和平為使命。
我開始以為是「簡樸」的意思,但人家確實是Poor--「貧窮」。這有點類似顏回的風範了,「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從方濟各上任后的作為來看,這位來自阿根廷的教宗,大力推動氣候控制、同性祝福和宗教DEI,屬於庇隆傳人。
劫富濟貧,替天行道,佐羅和格瓦拉是南美底色。要不然,阿根庭也不會從百年前的發達國家,陷入半死不活的困境無法自撥。
當然,真實的方濟各角色更複雜。他一會兒謙卑地親吻各種異教徒的腳,一會兒粗魯地甩開信徒的手,一會兒勇敢地呼籲和平,一會兒無視非洲真實的屠戮。
這類與時俱進的行事風格,真的符合經文強調的永恆本義嗎?個人看法,與其說方濟各是教宗,不如說他更像一名成功的進步政治家。
類似人物,參考奧巴馬、默克爾。
下一任教皇是誰?
方濟各在任上大力擴充紅衣主教的隊伍,使得教廷越發類似於UN這樣的機構。如果按照他的路線發展,那這幾年很可能出現一位非裔或亞裔教皇,再過幾年,黑女教皇是大勢所趨。
因為,這會使教廷看起來更」平等「。
也許有信徒會對上面的言辭感覺不適,但這符合教義的核心價值。正如大廳中米開朗基羅另一幅偉大作品所展示的,在天頂《創世紀》的側壁面,還有《最後的審判》。
從教義來說,雖然教皇位高權重,但他本質上依然是人不是神。作為一個人,其所作所為最後能否得到讚賞,權柄屬於GOD。
最後說一下Pope這個詞,挺有意思。
11世紀羅馬主教格利高里七世規定,教皇Pope這個詞由羅馬主教專用。
Pope源自拉丁語Papa,是兒童對爸爸的稱呼,相當於英語中的爹地Daddy。格利高里用這樣的辭彙,表示教皇對待教徒,就像父親對自己的孩子一下關愛。
願逝者安息,而討論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