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參議院通過新任美國駐華大使任命,中方回應

京港台:2025-4-30 19:47| 來源:澎湃新聞 | 評論( 4 )  | 我來說幾句

美參議院通過新任美國駐華大使任命,中方回應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4月30日,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主持例行記者會。有外媒記者提問,美國參議院投票通過,戴維·珀杜出任美國駐華大使。外交部對此有何回應?

  「在中美關係和經貿問題上,中方的立場是一貫的、明確的。」郭嘉昆回應。

  相關報道:他確認出任美駐華大使,曾在香港居住多年,對特朗普「忠誠」

  在美國挑起關稅爭端,致使中美關係持續趨緊之際,新一任美國駐華大使上任。據美聯社等30日報道,當地時間周二(29日),美國國會參議院以67票贊成、29票反對的投票結果,確認75歲的共和黨人戴維·珀杜(David Perdue)出任美國駐華大使。

  綜合福克斯新聞等美媒報道,在本月初舉行的確認聽證會上,珀杜將中美關係描述為「21世紀最為關鍵的外交挑戰」,同時聲稱將以「細緻入微、超越黨派之爭且具備戰略性的方式」來處理對華關係。

  儘管肩負緩和中美緊張關係的重任,但作為特朗普的長期盟友,珀杜在聽證會上強調了自己對特朗普的「忠誠」,並重申其對華鷹派立場,謬稱中國正與美國進行一場「新型戰爭」,無端指責中國對「當前世界秩序」構成威脅。

  此外,他還重複特朗普政府在芬太尼問題上一貫的甩鍋行徑,宣稱遏制中國前體化學品的出口將被列為其履職后的「首要任務之一」。

  在拋出諸多強硬觀點之後,珀杜表示,中美應該「尋找利益契合點,以構建更良好、更安全的合作關係」。

  2024年12月5日,當時贏得大選的特朗普宣布,選擇戴維·珀杜擔任新一屆美國政府的駐華大使。

  在提名聲明中,特朗普稱,珀杜擁有40年的國際商業經驗,在新加坡和中國香港生活過,其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在亞洲和中國工作。

  特朗普當時強調稱,珀杜「帶來的寶貴專業知識,將幫助其實施維護該地區和平的戰略,並在與中國建立富有成效的工作關係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與其前任伯恩斯職業外交官的履歷不同,珀杜的大部分職業生涯都在商界度過。在步入政壇前,他曾在莎莉集團(Sara Lee)、銳步(Reebok)、達樂(Dollar General)等多家知名企業擔任過首席執行官或高管,在全球供應鏈方面擁有豐富經驗。

  2014年,珀杜成功競選參議員,首次進入政界。2015年至2021年期間,他擔任喬治亞州聯邦參議員,2022年競選喬治亞州州長失敗。2019年,中美建交40周年,珀杜曾隨時任美國參議院美中工作小組共同主席、參議員史蒂夫·戴恩斯訪問中國。

  珀杜長期以來一直是特朗普的支持者。在競選州長期間,他還宣揚特朗普關於「2020年選舉存在舞弊」的說法,同時主張自己在2020年的參議員勝選結果被民主黨對手「盜走」。

  據美聯社報道,從商期間,珀杜曾因將工作崗位外包至中國而受到競選對手批評,但在本月的聽證會上,他轉為積極擁護特朗普的「美國優先」策略,辯稱這一戰略並非孤立主義,並承諾將助力「確保美國的國家安全和經濟安全不受損害」 。

  「政客新聞網」(Politico)指出,珀杜曾經是主張與中國改善貿易關係、減少貿易逆差的「親華派」,但在近幾個月里,他的立場發生了急劇轉變,對中國採取了極為強硬的鷹派態度。

  《國會山報》也提到,珀杜近來的表態,與他擔任議員期間的表現截然不同。在特朗普首個總統任期內,當時他對中國處理香港事務表示理解,同時呼籲特朗普政府採取更具針對性的關稅措施。

  Politico援引分析人士的話稱,在當前中美關稅爭端引發的激烈對抗中,珀杜想要與中方建立良好關係可能會困難重重。清華大學國際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周波認為:「在兩個大國似乎正處於激烈交鋒的當下,珀杜的工作將極為艱難。」

  曾在奧巴馬時期擔任美國駐華大使的鮑卡斯則稱:「珀杜越是表現出對中國的尊重,並促使中國表現出尊重美國,就越有可能取得突破。」但他又補充說,珀杜必須表明,「我們美國人是強大的。我們不會任人擺布,也不會讓中國欺負我們。」

  總部位於華盛頓的智庫史汀生中心中國項目主任孫韻則對美聯社表示,他認為,珀杜獲得國會確認的時機恰到好處,因為在關稅戰背景下,「可靠的溝通渠道」對於穩定兩國關係至關重要。

  不過,也有分析人士告訴路透社,考慮到在本屆美國政府中,與北京方面的外交事務,將由特朗普以及財政部長和商務部長等關鍵人物的高層主導,珀杜能否在緩和中美關係中扮演重要角色存疑。

  此時此刻,特朗普政府仍在反覆炒作對華關稅問題。4月29日,在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郭嘉昆再對美國關稅問題表示,中方多次闡明,關稅戰、貿易戰沒有贏家,這場關稅戰是美方發起的,如果美方想通過對話談判解決問題,就應該停止威脅施壓,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礎上同中方開展對話。

        更多國際觀察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0 08:5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