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情況?中國標誌性爛尾樓正集體復活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這些超高層「爛尾樓」,竟然集體復活了。
4月21日上午,成都綠地蜀峰468超高層項目,這座號稱「中西部第一高樓」的爛尾樓,全面重啟建設。
而就在4月17日,「天津117大廈」,也重啟復工在即。
要知道,18年前,天津117大廈規劃目標是成為天津的金融中心:這是僅次於迪拜哈利法塔的世界結構第二高樓,北方第一高樓。但後來,天津117大廈成為中國第一爛尾樓。
如今,兩個都復活了。
不只是綠地468,天津117大廈,國內各城市一批標誌性爛尾樓,也紛紛迎來好消息:
有些項目宣布重啟工程,有些項目則宣布交付在即,即將開啟全球招商。
簡單統計下,就有如下「復活」的地標項目:
譬如,大連綠地中心,高518m,號稱東北亞第一高樓;
寧夏雙子塔,高301m,西北第一高樓;
武漢綠地中心,高475m,華中第一高樓;
寧波中心大廈,高409m,浙江第一高樓;
而重慶,則是四大摩天大樓項目一起複活:協和城(378m)、恆大解放碑中心主樓(300m);恆大雲邸(258m)、重慶塔(431m);
其他城市,諸如廈門、佛山、珠海等城市爛尾超高層重新動工,也是如火如荼。
要想知道超高層集體復活背後邏輯,就需要知道當年發生了什麼。
中國是全世界摩天大樓最多的國家,全球前十大超高層建築中,超過一半的項目都位於中國。
當年,很多地方政府對超高層概念非常青睞。因為,第一高樓代表了地方發展的高峰點。
一來,超高層不僅可以節約土地資源,二來可以塑造成城市名片,提高城市影響力、促進城市招商。
所以,不少城市加入了那場超高層「軍備競賽」,各地城市天際線不斷刷新。
但是到了2020年前後,超高層建築的熱度明顯降溫。
這是因為,2020年,住建部、國家發改委提出要嚴格限制各地盲目規劃建設超高層「摩天樓」。
2021年,「限高令」進一步加碼。最嚴「限高令」的到來,叫停了城市的摩天大樓比拼熱,而近5年來,又因地產行業整頓,開發商資金鏈問題,不少超級地標陷入停工困境:
各地未完工的超高層建築,如同一座座突兀的都市傷疤,成為城市發展進程中難以忽視的異樣風景。
如今,時隔五年,為何許多項目都被盤活了?
事實上,超高層復工短期內是經濟企穩、政策發力的積極信號。
今年初,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合理控制新增房地產用地供應,盤活存量用地和商辦用房。
而坐落在城市核心區域的超高層,作為重要的城市存量資產,正迎來新的機遇。
這些近期復工、封頂、交付的超高層項目,大多是十多年前規劃的土地出讓。
而全國各地第一高樓復活的時間節點,主要集中在2024年下半年到2025年上半年。
這背後,是正值保交樓攻堅戰。
顯然,第一高樓復活,完全可以看作是「保交樓」的一部分。
更關鍵的是,地方,有錢了。
地方置換隱性債務后,騰出舉債空間,這就為地方政府減輕了歷史包袱,騰出的舉債能力部分被用於重啟超高層項目,為第一高樓的復活輸送資金。
2024年,中央政府為地方政府設定了6萬億元的新增債務限額,用於置換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
例如成都綠地468通過專項債和政策扶持復活,天津117大廈由「國家隊」企業接手,均體現財政資金的定向注入。
沒什麼比花錢更重要。第一高樓被視為城市競爭力的象徵,具有符號經濟」的隱喻:拿到錢的地方政府,通過復工傳遞出「規劃未失效」的信號。
其核心目的,就是試圖修復市場對地方發展前景的預期。
尤其是今年,是政府大力舉債的一年:赤字率4%,近15年來最高;政府債務規模預算13.8萬億,是近10年來最高;特別國債發行規模1.8萬億,近10年來最高。
甚至,今年年初定下的財政赤字、專項債和特別國債,還有進一步擴張空間。
明眼人看到,這些爛尾樓突然集體復活,都有國家隊的身影!
它們背後是地方政府債務置換+國家隊接盤的雙重操作。
央企/國企成為接盤主力,反映市場出清過程中政府兜底的角色。
每一座超級高樓隕落又復活的集體復工現象,是當前中國經濟政策、房地產市場調整和城市發展邏輯交織下的一個複雜縮影。
但是,真正的考驗不在復工之時,而在建成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