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輝獲文學獎引議,文學是不是一種"真空存在"?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4月19日上午,2024年度人民文學獎在四川瀘州古藺縣舉行頒獎典禮,此次頒獎首次增設了「傳播貢獻獎」,網路帶貨主播董宇輝獲得該獎項。
這也在網路上引發了不小的討論。祝賀其獲獎有之,非議也隨之而來,「董宇輝居然獲得了文學獎」「主播為什麼能獲文學獎」「他不是經常念錯字、講錯歷史事實嗎」等等。
董宇輝獲得的是「傳播貢獻獎」,不是什麼作品,而是推廣文學,這對他來說或許也是恰如其分的。2024年1月23日《人民文學》首次來到董宇輝直播間,在4個小時內獲得上億次點贊,達成近百萬冊訂閱量。12月20日,《人民文學》再一次來到董宇輝直播間,2小時吸引700萬觀眾,最高在線人數達27.8萬。
這些都足以證明他的傳播貢獻。過去幾年間,圖書帶貨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可以想象的是,很多嚴肅的文學作品,正是在直播間獲得了新的生命力。從這個角度看,授予「傳播貢獻獎」,邏輯上是說得通的。
仔細想想倒也有趣,這次頒獎,也許很多人講不出具體的獲獎作品,倒對董宇輝獲獎這個新聞卻興趣十足,這或許本身也在說明他的「傳播能力」——他雖然沒有文學作品,卻是製造文學話題的那個人。
董宇輝獲獎,與其說是對他本人有什麼意見,倒不如說是一種長期審視文學的二元思維:文學是純粹的,商業、流量則是一種「雜質」。人們期待中(想象中)的文學,近乎一種「真空存在」,保持對一切的拒絕,何況是「網路主播」,一個在輿論場上常與「翻車」掛鉤的字眼。
但二元對立並不太符合真實。董宇輝需要文學,他的出圈就是因為他的文化表達,為主播行業別開生面;文學顯然也需要商業,如今有多少文學書籍期待著能夠進入知名主播的直播間,有多少出版社自己也開啟了電商直播。
人們想象中的典雅、高冷,與俚俗、迎合,並不是那麼燦然分明的。真空環境或許理想,但又很難生存。
有調查數據顯示,如今我國人均每天閱讀紙質圖書35.69分鐘,而人均每天刷短視頻達到156分鐘。無法否認,今天人的信息攝入已經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哪怕人們依舊公開承認文學崇高、手機屏幕格調不高,但數字不會說謊。
在這個大背景下,從生存的角度看,人們倒也不妨更心平氣和地看待文學的破圈以及文學和其他行業的跨界。這種平視文學的視角,或許也是更適合文學的土壤。
文學不只是大部頭、厚重難啃,它也可以是平凡無奇之物,和手機屏幕里視頻、直播沒什麼區別,它是一種生活調劑,它不需要動輒被人們膜拜,更不需要被保持距離。如果人們習慣了仰望文學,那麼文學也就會有束之高閣的風險。
當然,這次圍繞董宇輝獲獎的輿論波折,多少也說明文學仍是一種特殊的存在——它仍被認為是一種最頂尖的智力活動,具有某種「神性」。文學如何保持這種內核,又能調整姿態、在流量沖刷的文化地貌中活下去,也確實需要所有文學中人認真思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