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輸液后導致尿毒症?專家有話說....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專家指出,濫用、不合理聯用藥物是導致急性腎衰竭的常見原因之一,安全用藥不可忽視。
因感冒、低燒后在小診所輸液治療,55歲男子確診「尿毒症」。相關話題衝上熱搜后,引發社會廣泛討論。
據「陝視新聞」報道,診所醫生為這名感冒患者靜脈滴注了左氧氟沙星、布洛芬、泰諾、阿昔洛韋四種藥物。兩天後,男子感冒癥狀好轉,小便卻急劇減少,最終診斷為藥物副作用所致的急性腎衰竭。
多名藥師、臨床醫生告訴「醫學界」,上述聯合用藥方案治療感冒極不正確,存在濫用、不合理混用藥物等情況,易導致藥物性腎、肝損傷。若干預不當,急性腎衰竭可能進展為慢性腎衰竭甚至尿毒症。
藥師:治療方案極不合理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藥學部主管藥師熊立雄向「醫學界」詳細介紹了上述四種藥物,並指出了該方案的不合理性。
左氧氟沙星是一種抗菌藥物,即抗生素,用於治療細菌感染的各種炎症如肺炎、腹膜炎、尿道炎等。「普通感冒多為病毒所致,抗菌藥物無效,只有確認合併細菌感染,才可以使用左氧氟沙星。」熊立雄說。
布洛芬是一種非甾體抗炎葯,用於解熱鎮痛;泰諾則是一種復方製劑的感冒藥,主要含有對乙醯氨基酚、偽麻黃鹼、右美沙芬、氯苯那敏四種成分。
其中,對乙醯氨基酚與布洛芬同屬於解熱鎮痛葯,其他三種則為感冒對症藥物,可減輕咳嗽、流涕等癥狀。
熊立雄表示,泰諾的藥品說明書中明確指出,需要避免再使用含有對乙醯氨基酚的其他藥品,或者是其他的解熱鎮痛類的藥品。
此外,阿昔洛韋是一種抗病毒藥物,但其主要用於治療由單純皰疹病毒和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疾病,對於由鼻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等引起的感冒或流感,並不具備療效。
熊立雄認為,若為治療感冒,這一用藥組合極為不合理,不僅過量、重複用藥,而且部分藥物並不對症。
他表示,臨床上引起藥物性腎損傷的藥物主要有四大類,一是抗生素,二是解熱鎮痛消炎藥,三是抗腫瘤藥物,四是一些中草藥,如馬兜鈴酸等,「這位患者所使用的四種藥物中,有三種包含在其中。」
除了藥物本身,靜脈輸液的給藥方式也值得商榷。熊立雄表示,對於左氧氟沙星和阿昔洛韋這些有一定腎毒性的藥物,在輸液時間上有著明確要求,滴注過快可能會引起急性腎功能損傷。
比如阿昔洛韋的說明書明確指出,輸液時間應超過60分鐘,以防止藥物沉積於腎小管引發急性腎功能損傷。
而左氧氟沙星作為一種通過腎臟代謝的藥物,其500毫克的輸液時間也應超過60分鐘,並且建議患者在輸液期間充分飲水,降低藥物在腎臟中的濃度,進而減少腎損傷發生的風險。
診所醫生熱衷「三件套」
長期以來,在一些私人診所和鄉村醫生處,「抗病毒+抗生素+退燒藥」的「三件套」成為感冒、高熱治療的主流方式,有些醫生甚至還會再加上激素。
例如,一些小診所的醫生會在詢問病症后,為其開具療效不同的多種藥物,在一張長寬不到10厘米的方塊紙上放上12粒葯,讓患者一次性地服下。或是為患者輸液、打退燒針,其中包含抗生素、退燒藥、感冒藥、維生素和中成藥等。
有診所醫生曾告訴「醫學界」,輸液或肌肉注射是自己長期使用的治療方式,能夠在較短時間內緩解患者的高熱、頭疼等癥狀,老百姓的接受度也較高。
在他的治療方案中,抗生素和消炎藥佔有重要地位,因為「起效快,患者能夠早日擺脫身體不適和擔憂情緒」。
也有患者會在出現癥狀后,主動向醫生提出使用「三件套」,因為在很多縣城診所中,醫生從小就是這麼治的,見效快且並沒聽過有副作用。
實際上,這一治療組合被稱為「赤腳醫生常用方法」,但從科學用藥的角度看,並不合適。
此前有專家告訴「醫學界」,如果不區分患者的病情,一上來就用「抗生素+抗病毒+退燒藥」的治療方案,除了增加醫療費用外,還會增加患者肝腎毒性反應。
如果沒有明確的細菌感染,也不主張大面積使用抗生素。
《柳葉刀》雜誌2022年初發布了一項迄今對抗生素耐藥性全球影響最全面的分析,該研究估計,2019年抗生素耐葯菌感染直接導致127萬人死亡,間接導致495萬人死亡。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前提,就是要強調精準診斷。」專家表示,「三件套」過於簡單化,而實際臨床診療要複雜得多,他建議基層醫生調整治療方案,提高治療的精準性。
警惕藥物導致腎衰竭
在此次事件中,這位患者輸液兩天後感冒癥狀好轉,小便卻減少到1天1次,且尿量極少。醫院檢查結果顯示,其血肌酐高達1455μmol/L,超出正常上限14倍,被診斷為腎衰竭。
臨床中,藥物副作用導致的腎衰竭並不少見,在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腎內科工作二十餘年的劉璠娜主任醫師就曾接診過不少類似病人。
她向「醫學界」介紹,腎臟是人體最大的排泄器官,大部分藥物及其代謝產物都需要經過腎臟排泄,因此,腎臟也是最容易受到藥物損傷的器官之一。
「藥物性所致的腎損害一般表現為急性。」劉璠娜表示。急性腎損傷以往稱為急性腎衰竭,藥物毒性是常見原因之一。
《柳葉刀》2025年發表的綜述類文章Acute kidney injury顯示,藥物相關性的病例佔住院患者所有急性腎損傷病例的19%-26%,其相關病理生理機制包括腎小管損傷、管內阻塞、微血管改變和間質性炎症。
劉璠娜指出,治療藥物性急性腎損傷的首要方法是停用相關藥物,控制原發病,並維持腎臟灌注、改善腎臟微循環。
部分患者可能還需要接受抗感染、免疫抑制等治療。「相對慢性腎衰竭,急性腎損傷預后較好,及時、規範地治療,多數患者可恢復腎功能。」本次新聞里的患者就得到了良好結局,在住院治療兩周后尿量逐漸增多,腎功能恢復正常,後續不再需要透析治療。
劉璠娜表示,相關話題里提及的「尿毒症」在此次新聞中應系誤讀。藥物所致腎損害多為急性腎損傷(急性腎衰竭),尿毒症則是慢性腎衰竭的終末期表現。雖名稱中都含有「腎衰竭」,但兩者並不是一回事,在診斷、治療、預后等各方面也都不一樣。
她提醒,雖然大多數的藥物性腎損害可逆,但進展為尿毒症並非不可能。「一旦病情發展至尿毒症階段,患者將不得不依賴終身血液透析或尋求腎移植,疾病負擔極為沉重。」
熊立雄則表示,確保用藥安全是預防藥物性腎損傷和肝損傷的關鍵措施。
以感冒用藥為例,使用前應仔細閱讀說明書,掌握藥物成分、劑量、常見副作用以及禁忌事項,不要隨意增加劑量、混合使用不同藥物導致成分疊加,以及自行配伍中草藥等。
如果是兒童、老年人、孕產婦和慢性病患者等高風險群體,則應前往正規醫院就診,並遵循醫生或藥師的用藥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