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名師群魔亂舞,中國的考研圈到底有多亂

京港台:2025-3-29 02:37| 來源:冰川思享庫 | 我來說幾句

網紅名師群魔亂舞,中國的考研圈到底有多亂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群魔亂舞」的考研培訓市場,本質上還是「考研熱」催生的。那麼多充滿焦慮的學生,他們太需要指引了,也就硬生生把一個個網紅捧成「名師」,自己則成為飯圈裡的一員。

  撰文丨青柳

  考研培訓界,又一個名師翻車了。

  去年年底,所謂「考研名師」田靜曾參加研究生入學「英語一」的考試,過後又以「未答題僅看題」為由拒絕公布成績。

  隨後質疑又指向了她的教育背景,在壓力之下,她又在社交平台悄悄刪除了「北京外國語大學」的畢業院校信息。至此,一個以專業高學歷為賣點的名師,口碑上已經近乎崩塌。

  

  ▲田靜(圖/視頻截圖)

  而這是短時間內第二位翻車的考研界「名師」了。此前,英語名師何凱文第一時間曬出了自己的成績:89分,但隨後被證實成績系P圖,壓力之下表示將退出考研培訓。

  今年考研「英語一」被認為是難度超高,沒想到學生未動,先撂翻了幾位名師。

  而頻頻翻車,只是「群魔亂舞」的考研培訓市場一個縮影,這背後是一個卷上天際的考研熱。

  01

  很明顯,田靜也好,何凱文也罷,他們的翻車都源自「飯圈」互撕。

  在考研英語結束的當晚,田靜在直播間輕描淡寫拋出「題目不難」4字。而就是這個胸有成竹的表態,給她帶來了巨大的麻煩。

  網友紛紛讓她曬出成績,她卻一直閃爍其詞,最後只能說自己是去看題、沒有答題。而另一位考研的數學名師湯家鳳發視頻反駁,「只要踏入考場,缺考標記都會生成成績,0分也是成績!」

  隨後兩位名師數次交鋒,結果就是田靜遭遇了大面積的質疑,最後名校標籤被自己親手撕掉。

  而名師何凱文則更典型。他說自己考了89分,結果另一位公開77分的名師周思成,直接直播間被沖,粉絲紛紛在直播間嘲諷其成績。

  戰火徹底引燃,周說何是P圖,並稱對方想求和,被自己拒絕。在這麼連番地攻擊之後,以何凱文承認作假收場。

  

  ▲何凱文(圖/視頻截圖)

  從這些情節能看出,這就是一種典型的「拉踩」。而且是名師直接下場互撕,為了爭奪生態位張牙舞爪。

  現在的考研市場競爭可謂慘烈,表演、浮誇、張狂、製造熱點,否則不足以吸引眼球。就像何凱文曾經在直播中說,自己是考研英語「一哥」,「本宮不死,爾等終究是妃」,由此可見一斑。

  與其說他們直播間里教什麼知識,倒更像大集里的胸口碎大石,起鬨、圍觀、秀一手才是樂趣所在。

  這終究是因為考研培訓的肉實在太香,任何不講體面的爭奪,一定源自無法拒絕的利益。

  02

  2024年考研人數為438萬,雖然相比於2023年的474萬有所下降,但依然是高位。在2015年,這個數字只有164.9萬。

  同時,考研培訓的市場也在快速膨脹,有數據顯示,2023年考研培訓市場規模約為80億至100億元。

  而且在整個教育培訓的產業鏈條上,考研已成了少有的「自由地帶」。

  在「雙減」的要求下,K12培訓已經大幅收縮;高考培訓,則基本是由學校教育來承擔。唯有考研培訓,處於一個相對寬鬆的位置。

  教育部2005年發布了「教學10號」文件,明確禁止高校參與考研輔導班,學校已經不能自己下場。於是大量社會機構進入,而在社交媒體時代,大量網紅類型的名師也湧現了出來。

  大幅增長的考研需求,又為這種市場擴張提供了各種可能。

  需求大、機構多、資本熱情,當然就催生了種種亂象。除了名師互撕、分數翻車、學歷造假之外,其他各種怪現狀也是層出不窮。

  此前就有媒體報道,市場還有各種保分班、保過班,聲稱有「內部資源」「內部推薦」「私密人脈」,最後調查發現,就是幾個以「文化用品」名義註冊的野雞商家。

  對此,教育部幾乎每年都會發布相關提醒,要考生仔細甄別這種補習班。不過尷尬的是,類似的新聞幾乎年年上演,被割韭菜的學生是一茬又一茬。

  這當然可以說是監管不足所致,但客觀上要做到全面監管,也不太現實。考研本質上是一種「社會考試」,培訓機構或是網紅下場,都是允許的。除了虛假宣傳等明顯違規的情況下,出台細化的整肅措施並不容易。

  「群魔亂舞」的考研培訓市場,本質上還是「考研熱」催生的。那麼多充滿焦慮的學生,他們太需要指引了,也就硬生生把一個個網紅捧成「名師」,自己則成為飯圈裡的一員。

  03

  雖說這些名師紛紛翻車,有的學歷造假,有的成績不佳,但如果說他們全靠忽悠,恐怕也不客觀。

  事實上,這些考研名師依然是在市場競爭中「殺」出來的,他們也經過了某種篩選。比如田靜,其實是新東方出身,經過了長期的「市場檢驗」,在社交平台上關於她的好評也可謂比比皆是。

  所以也沒必要因為「翻車」事故,就一股腦地將這些名師都冠以「江湖騙子」。何況學歷、甚至考試成績,都未必能證明一位老師真正的教學能力。

  仔細想想,其實老師曬分本身就是一種表演。很難想象,一個中學老師要自己去參加高考才能證明自己,從邏輯上說「清北的老師才能教出清北的學生」,本身也不成立。

  教育是個複雜的系統,並不完全依賴於多麼高深的知識,哪怕只是提供一些情緒價值。就像一些高考工廠,也談不上什麼技巧,就是純粹的高強度灌輸:把學生管得死死的,同樣可以提高成績。

  這倒也不是為這些名師辯護,而是人們應當表達一點謹慎——無論如何,旁觀者也很難比作為考生更有體會,他們才是用時間和金錢投票的消費者,他們的選擇自然有某種說服力。

  只不過,在考研熱的當下,市場氛圍已經走向了極致。每一位老師,都必須無懈可擊,話術、學歷、成績甚至顏值,也全都是「實力」的一部分。

  他們不僅要教得好,甚至還要會直播,還要會調動粉絲情緒,去為自己「攻城略地」,這本質上是一個相當殘酷的行業生態。

  當然,這些都是值得的,教培屬於典型的「複利型生意」——只要大體準備一套課程教學,就可以反覆循環利用,名師的收入想必是羨煞旁人。

  也正是在這個背景下,他們得偽造名校的標籤,要像一個學生一樣曬分,要P圖維護形象,等等。最後的結果,就是群魔亂舞、互踩互撕。

  事實上,任何一種考試,只要競爭足夠激烈,蛋糕足夠誘人,就一定會「亂象叢生」。就像高考,看上去整然有素,可高考工廠的存在,誰能說,這不是一種「變態」呢?

  就像前兩天,高中「雙休」居然也成了新聞,很多人才發現,原來那麼多高中生過得比打工牛馬還苦,這何嘗不是「亂象」?

  回到考研也是一樣,名師翻車或許讓人「痛心疾首」:怎麼這麼亂!但根本上只要有那麼多的學生依然把考研視作「上岸」,視作一種拯救,那麼焦慮、盲目催生的狂熱和翻車,還會繼續下去。

  所以,倒了個別名師又怎樣呢?學生還是會去尋找名師,去奉上自己的忠誠及金錢,試圖在這場百萬人的競賽里,緊緊抓住那一根稻草。

        更多學術教育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4 13:1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