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遭遇100年來最嚴重地震 會影響電詐園區嗎?

京港台:2025-3-28 23:11| 來源:鳳凰唐駁虎 | 評論( 5 )  | 我來說幾句

緬甸遭遇100年來最嚴重地震 會影響電詐園區嗎?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核心提要

  1. 此次緬甸7.9級地震震中距離第二大城市曼德勒較近,泰國、越南、中國雲南等大面積震感強烈。這是緬甸100多年來最嚴重的地震。

  2. 遭遇地震直接威脅的受災地區,人口估計在200萬左右。並且此次地震與唐山大地震同為發生在城市下方、為人口密集區的「城市直下型地震」,將是一年來全球又一次接近人口密集區的大地震。

  3. 關於國內網友關注的緬北、緬東正在剷除的的電詐園區,與震中距離較遠,達到620公里,相當於北京到鄭州、瀋陽的直線距離,應不會發生破壞性的影響。

  4. 造成這次地震的,是貫穿緬甸南北中央的「實皆斷裂」,該區域已近80年未發生大地震。回顧緬甸發生地震的歷史,自然災害與軍事衝突的相互作用,往往在歷史轉折點上扮演「催化劑」角色。眼下,我們需要為震區受眾民眾祈禱,願生命奇迹在廢墟中延續。

  

  據中國地震台網正式測定,北京時間3月28日下午14時20分56秒(當地時間12點50分56秒),緬甸中部曼德勒附近(北緯21.85°,東經95.95°)發生7.9級地震(初測7.5、7.7級),震源深度30公里。

  中國雲南省大面積震感強烈。僅11分鐘后的14:32:07,又發生6.4級餘震,震源深度仍為30公里。這裡首先下一個判斷,這是緬甸100多年來,甚至是200年來最嚴重的地震。

  

  美國地質調查局目前把主震定為7.7級、震源10公里,震中定為北緯22.013°,東經95.922°,這是各國地震部門定位和換算的差異。

  對於相同震級的地震,震源深度從10公里到30公里的變化,大約會減少70%~80%的地表振動強度和破壞範圍,也就是相當於震級衰減0.4-0.5級。

  

  究竟誰的測報更准,看後續進一步的精確定位反推吧。但無論如何,7.9級的震源30公里深度地震,或者7.7級的震源10公里深度地震,都會對震中地帶產生巨大影響。

  更致命的是,這次地震的震中,就位於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與實皆邦的首府實皆(Sagaing)之間。這兩地僅隔伊瓦洛底江對望,直線距離僅12公里。

  

  震中區域基本情況

  曼德勒市區此前據報有160萬人口,近年來緬甸內戰加劇,不少人口逃回鄉下,大約還有130萬人。而實皆市區作為近600萬人口的大邦政府所在地,人口為30萬人。

  再加上兩地市郊區域的村鎮人口,曼德勒-實皆地區遭遇重大地震直接威脅的人口,最低估計至少在200萬左右。

  

  而這將是繼2023年2月6日土耳其東南部雙7.8級、震源深度18-20公里大地震之後,全球又一次接近人口密集區的大地震。

  需要注意的是,土耳其雙地震的震中距離城市至少都有30公里距離,地震波已有一定衰減,但仍造成了近6萬人遇難。

  而這次緬甸7.7/7.9級地震,是發生在城市下方、人口密集區的「直下型地震」,目前看傷亡情況還好,網路圖片能傳回。

  

  有房屋倒塌,但是尚未見毀滅性災害。看來是作為地震頻發的地區,當地的建築設防搞得還可以,而前方災情需要進一步查明。

  現場照片顯示,緬甸震中曼德勒標誌性的阿瓦橋已倒塌,並墜入伊洛瓦底江。江對岸實皆的災情也值得關注。

  

  作為7.7級以上的「城市直下型地震」,會給抗震設防程度不高的地區,造成大面積房屋倒塌與人員傷亡。

  可供對標的,應該是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里氏震級7.8級,震源深度12公里。

  那是一場震驚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慘痛巨災,24.3萬冀東兒女遇難、16.4萬人重傷。

  當時的中國舉全國之力救災。而當時的唐山市區人口,僅有54萬人……

  

  總之,未來幾天需要關注震區打通之後的震中情況,傷亡數據、救援情況、國際發聲。

  橫跨中緬的震感網路提醒我們:地質災難無國界。當然,這次地震發生在緬甸中部,距離雲南瑞麗口岸直線距離280公里。

  與緬北、緬東正在剷除的的電詐園區距離更遠——距離妙瓦底直線距離達到了620公里,相當於北京到鄭州、徐州、瀋陽的直線距離,按正常來說,不會在這裡造成破壞性影響。

  

  至於距離震中直線距離高達1030公里的泰國首都曼谷,一棟在建高層大樓倒塌,堪稱現代地震史上的奇聞。

  這遠遠超出了破壞性地震波的傳輸距離,是否有關聯,值得地震學家、建築工程師仔細研究。

  總之,複雜的地表變形和次生災害(如土地液化現象)影響,凸顯了板塊邊界地震的破壞潛力,對當代地震學和防災規劃具有深遠意義。

  但震后緬甸的混亂救災局面,也會影響打擊人口販運、電詐行動的展開。

  另外,最近兩年多緬甸軍政府與各路「民地武」(民族地方武裝組織)的內戰交鋒正酣,幾乎到了「決戰期」,各方會不會為地震救災讓道,也可關注一二。

  

  畢竟,這裡是緬甸中心的位置,全國交通樞紐。

  注意,緬甸是一個面積達67.6萬平方公里、5130萬人的國家,南北縱長最大距離達到2070公里,東西橫寬最大880公里,面積接近青海省(72.2萬平方公里)。

  算是一個足夠廣闊的國家,各地情況也有各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地震來源

  這次造成地震的,是貫穿緬甸南北中央的——「實皆斷裂」。

  印度板塊在緬甸這片區域,以15°傾角向巽他板塊下方俯衝到80-100公里的深度,並在緬甸地塊造成了沿海的「孫達(Sunda)斷裂」「卡巴(Kabaw)斷裂」和貫穿緬甸的「實皆(Sagaing)斷裂」。

  

  ▎印度大陸板片東向俯衝的構造示意圖(中科院青藏所)

  印度板塊邊擠壓邊側滑,當積蓄的形變足夠,當積累的剪切應力超過岩石強度極限,斷裂帶就會突然錯動,形成地震。

  實皆斷裂(Sagaing Fault)是緬甸的主要斷裂,它途經人口稠密的城市曼德勒(Mandalay,緬甸第二大城市)、內比都(首都,Nay Pai Taw)、勃固(Bago)。

  

  ▎東南亞重要地質結構圖

  最後連接安達曼海(Andaman Sea),全長約1200多公里。是緬甸活動性最強、規模最大的孕震斷層。

  自1800年至今,7級以上的強震多達十餘次,在實皆斷裂中部,也就是曼德勒附近,1946年9月發生7.8級地震,1956年7月發射7.0級地震。

  

  而在靠近中國雲南「三江併流」區的北段,分別有1906年8月7.0級地震,1908年12月7.5級地震,1931年1月7.7級地震,1946年9月7.5級地震。

  在靠近緬甸最大城市仰光的南段,有1930年5月7.4級地震、12月7.5級地震,以及2003年9月的6.8級地震。

  

  總的來看,「實皆斷裂」7.5級以上大地震集中發生在1908年、1930年和1946年前後,距今已近80周年,板塊活動和推移,又造成了新的大地震。

  更早來看,1839年3月23日,曼德勒市附近發生了阿瓦地震,評估震級高達8.3級(有爭議)、地震烈度達到11度。

  

  因此,這次地震的確是緬甸近100年甚至200年來最嚴重的地震。地殼裡攢了八十年的壓力突然又爆了。

  (2011年3月24日21時55分,在緬甸東北部地區發生7.2級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中國雲南省震感強烈。但這是另外一條斷裂帶——「撣邦陡坎斷裂」的活動。)

  

  8.5級歷史大地震

  在緬甸地區歷史上曾經記錄過的地震中,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的若開大地震是歷史上一次破壞性極強的地震事件。

  後世科學家估計的評級是8.5級,引發了顯著的地表破裂和海嘯。影響範圍涉及緬甸西部及孟加拉國東南部沿海地區。

  

  ▎實皆斷裂與現代強震活動(引自Xiong X. et al., 2017, GRL)

  地震發生在1762年4月2日當地時間下午17時左右,斷層破裂長度達700公里,最大位移約10米。

  地震導致緬甸若開邦沿海島嶼(如基督島和蘭里島)抬升2-2.5米,吉大港附近約160平方公里陸地沉入海底。

  地震觸發海嘯,波及孟加拉灣東北海岸及印度加爾各答,部分沿海地區海嘯高度達12米,吉大港幾乎全城建築被毀。死亡人數估計在20萬人量級以上。

  

  1762年緬甸大地震與同時期的緬甸-暹羅戰爭、緬甸-清朝戰爭在時間線上高度重疊,三者之間存在複雜的互動關係,對東南亞地緣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1706年剛剛完成緬甸統一的貢榜王朝,自1764年持續進攻暹羅(今泰國),1767年攻滅阿瑜陀耶王朝,但隨後暹羅在鄭信領導下「復國」,崛起為地區強國。

  1762年冬天,緬甸入侵雲南普洱,清緬戰爭正式爆發,持續至1769年。

  

  ▎以下均為本次曼德勒-實皆地震現場圖片

  大地震發生於清緬戰爭爆發前8個月,地震引發沿海地區陸地沉降、海嘯災害,導致糧食生產與交通線受損,加劇緬甸的財政與後勤壓力。

  這也迫使緬甸加速對清朝邊境土司的掠奪(如索要「花馬禮」)以補充資源,成為清緬戰爭的重要導火索。

  同時緬甸在震后仍選擇雙線作戰(北攻清朝、南侵暹羅),顯示其擴張野心與戰略冒險性。

  

  清朝初期未意識到緬甸因地震導致的內部脆弱性,誤將緬軍襲擾視為「土司衝突」,導致劉藻、楊應琚等將領輕敵戰敗。經四次大規模衝突,雙方互有勝負。

  1769年傅恆率軍深入緬甸,緬甸因雙線作戰疲敝,地震疊加戰爭導致其國內疫病流行,最終被迫求和。雙方以《老官屯和約》和解,恢復朝貢貿易。

  緬甸國力衰退後,英國東印度公司藉機介入東南亞,1770年代后逐步滲透緬甸,為19世紀的殖民征服埋下伏筆。

  

  追今撫昔,這一系列歷史事件表明,自然災害與軍事衝突的相互作用,往往在歷史轉折點上扮演「催化劑」角色。

  從短期看,地震加劇緬甸的資源困境,促使其軍事冒險,但也成為其雙線潰敗的潛在誘因;

  從長期看,三者的疊加效應重塑了東南亞權力結構,削弱本土帝國,為歐洲殖民勢力進入創造條件。

  

  至於今天,我們當然首先是為曼德勒-實皆地區的遭災人口祈禱,願生命奇迹在廢墟中延續,願傷者得救、逝者安息。

  抗擊地震災害的,是人類社會面對災難的韌性。從雲南應急隊伍的星夜集結,到曼德勒公益組織的救援,微弱卻堅定的光芒正在裂縫中生長。                           

        更多國際觀察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0 12:0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