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大腦恐退化 紐時曝3大回春活法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不少人期待退休后的悠閑生活,但《紐約時報》近日報道指出,退休雖是休息的開始,也可能是大腦功能與情緒下滑的轉折點。 專家提出三大關鍵策略,有助於在退休后優雅老去、維持認知與心理健康。
對數百萬名美國退休者而言,告別職場似乎象徵著應得的喘息,但多項研究顯示,退休也可能與認知退化、憂鬱情緒上升等健康風險有關。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報道指出,若能及早規劃並善用退休后的時間,不但可以延緩衰退,甚至能讓大腦「回春」。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授安德爾(Ross Andel)指出,人在職場時每天需早起、社交並面對各種心智挑戰,「但當這樣的日常一夕之間消失,身體與大腦會開始適應『不再被需要』的狀態,這時退化也就開始了。」
義大利帕多瓦大學(University of Padova)計量經濟學教授韋伯(Guglielmo Weber)參與的歐洲研究發現,退休后語詞記憶力明顯下降,尤其是在較高職等者身上更加明顯,顯示工作與身分認同間的連結深淺,可能影響大腦退化程度。
此外,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公共衛生副教授陳希(Xi Chen)也指出,從繁忙的工作生活突然轉為缺乏參與感,容易引發情緒低落甚至憂鬱,影響記憶與整體心理健康。
《紐時》整理出三大優雅老去活法:
1. 提前規劃,建立過渡期習慣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老年醫學主任摩爾(Alison Moore)建議,應在退休前幾年就開始建立新的日常,例如培養嗜好、規律運動或學習新事物,才能從一種生活模式平順地過渡到另一種。
2. 找到新的生命重心與意義
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Columbia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老年研究教授畢爾德(John Beard)指出,許多人將工作視為人生價值的來源,退休后若未找到新的目標,容易出現失落。 研究顯示,擁有明確人生意義者,其認知退化速度明顯較慢。 參與志工工作、持續學習與社會參與,都是有效方法。
3. 積極維持社交與大腦互動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心理學教授里希特(David Richter)強調,退休后社交圈縮小將直接影響認知功能。 建議以固定形式參與有深度互動的社交活動,如讀書會或討論小組,避免陷入單向的被動娛樂,如看電視或聽廣播。
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心理與腦科學教授斯庫勒(Jonathan Schooler)也補充,持續進行創造性活動如寫作、學新菜色,或參與新的運動課程,不僅能刺激大腦,還能提升生活意義與個人滿足感。
專家普遍認為,退休不該被視為終點,而是另一種生活模式的開始。 唯有提前規劃、持續學習與保持社會連結,才能讓大腦在退休后依然敏捷,活得健康又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