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交易倒計時!北京第三度表達滔天怒火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倒計時:「兩辦」三度轉載指責長和文章 港媒指港府仍與長和商討合理出路
長和集團旗下公司擬出售巴拿馬等港口業務的交易落實已進入倒計時,在外媒披露最終協議朝著如期於4月2日前簽署的計劃推進之日,主管香港事務的兩個中國部門再次轉載受官方資金支援的香港《大公報》報道文章,稱各界呼籲營商者要算好國家發展大賬,否則會「自毀基石」。
在過去兩星期,《大公報》幾乎每天都有就長和出售港口業務一事發表「新聞綜述」或評論,當中,主管香港事務的「兩辦」(在京港澳事務辦公室(港澳辦)和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中聯辦)的統稱)曾轉載兩篇評論,昨(26日)天是相隔十天後,「兩辦」再轉載《大公報》的文章,但今次轉載的,是由該報找人評論事件的「新聞綜述」。
這篇題為《長和事件持續熱議 各界吁算好國家發展大賬 「營商不顧國家利益,終究會自毀基石」》的文章,文章繼續以採訪不同的意見領袖來批評長和出售港口業務,並表示,在大變局中,企業家除了要算好其財務小賬外,也要算好國家發展的大賬,指出售業務助長了霸權主義的氣焰,帶來更多衝突;國家一旦受困,企業也會受損。
文章又說,美國的霸權主義表現在「「比不過就搶」的強盜邏輯。那些空談所謂「在商言商」的言論,不是天真就是糊塗或者裝糊塗。」
評論:未知北京將對長和有多硬 官商關係急須改善
在中方的輿論戰略為升溫之際,英文《南華早報》今(27日)天刊發報道,內容引述政府消息人士稱,港府在本月4日獲悉長和出售境外港口業務后,已立即聯絡長和,雙方正尋找「一個合理出路」。不過,報道不單沒有提及出路在哪,並引述其他消息人士稱,其他出路有限,因為長和退出交易的代價太大,政府亦要付出嚴重的政治代價;但若讓交易繼續,中國及長和都會有損失。
該文又引述半官方的港澳研究會顧問劉兆佳表示,長告繼續出售港口業務必然會令北京煩惱沮喪,不知當局日後會對集團有多強硬,畢竟長和雖已國際化,但在中港仍有不少投資。根據長和最新業績報告,集團半數收入來自歐洲,7%來自香港,4%來自中國內地,其餘來自亞洲丶澳加等不同地方。
《南早》文章似證明政府有作為,但曾經當過運輸及房屋局長的香港教育大學公共行政學講座教授及顧問張炳良今日亦在《明報》撰文,質疑政府為何事前嗅不到任何味道,認為這「在在反映官商關係並非處於至佳狀態」,亦說明「改善官商互動關係,急需提上議程。」
他指出,香港及港資跨國企業處身動蕩多變的國際地緣政治,地位脆弱,從前看似左右逢源的中立地帶已不復存在。壁壘四起下,企業不能不兼顧國家戰略和國際政治的變化,但政府亦不應動輒視企業為國家政治的工具,否則會更易墮入陷阱:「香港公司也必定受中國政府控制,不復自主,必須聽命」的美國認定。
2025年3月13日星期四,一艘貨船駛過巴拿馬城由長江和記實業管理的巴拿馬運河巴爾博亞港。 © AP - Matias Delacroix攝影
延伸閱讀:中國再次批評李嘉誠交易!港媒:已是第3次表達憤怒 敦促企業頂住美國壓力
來源:FX168財經報社
港澳事務辦公室和中央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轉發了《大公報》的一篇批評文章,第3次表達了對李嘉誠旗下長江和記交易巴拿馬港口的憤怒。該文章警告稱,那些無視國家利益的企業最終將「自毀根基」。
(來源:SCMP)
截至周四港股午盤,長江和記股價上漲1.21%,年初迄今已錄得11.69%漲幅。
(來源:Google)
港澳事務辦公室和中央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周三(3月26日)發布上述消息的幾個小時前,有媒體報道稱,長江和記將於4月2日前敲定將其海外港口業務出售給由美國貝萊德牽頭的財團的計劃。
這篇文章周三在《大公報》上發表,這是過去兩周內北京辦公室全面分享的第三篇有關和記港口交易的文章,此舉被視為中央政府間接向和記黃埔施壓,要求其重新考慮這筆交易的方式。
在題為《無視國家利益的商業行為最終會毀掉自己的根基》的新聞報道中,這位未具名的記者暗示長江和記是在美國脅迫下出售港口業務的,並形容美國的行為「目光短淺」且「助長了霸權的火焰」。
記者在文章中援引香港立法會議員、區議員、經濟學家和商會人士的話,呼籲涉事企業不要固執己見,要自信地面對美國的壓力,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
他說,港商是國家改革的參與者,也是國家穩定發展的受益者。
彭博社報道,長江和記正按計劃推進其巴拿馬港口出售 ,這表明中國對交易的憤怒並未擾亂談判。據知情人士透露,李嘉誠的公司和貝萊德(BlackRock)牽頭的集團正在敲定盡職調查、稅務、會計和其他交易條款,仍計劃在4月2日之前按計劃簽署協議。
如果交易完成,巴拿馬港口協議以及其他41個港口的廣泛交易將為長江和記帶來190億美元的現金收益。
儘管新一輪中美貿易戰下,川普持續向中國施壓,並且對華疊加徵收25%關稅,但中國似乎採取了不同的政策,歡迎海外企業增加在華投資。
本周,華爾街大亨們紛紛湧入香港參加一系列活動,而他們所在的城市正經歷著行業格局的轉變。多年來,中國的銀行一直從跨國公司手中贏得業務,在經歷了裁員潮之後,現在也在招聘人才。
(來源:Bloomberg)
根據彭博新聞社對記錄的分析,過去12個月,約有40名瑞銀和法國巴黎銀行等銀行的前員工在中國券商找到了工作。與此同時,跨國銀行再次上調了對中國股票的預測。摩根士丹利的策略師表示,中國股市的估值應該會低於其他新興市場,而高盛則認為股市還有進一步上漲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