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被群嘲,有人在全網獲贊,這樁生意擠滿了明星

京港台:2025-3-16 10:34| 來源:娛鑒 | 評論( 1 )  | 我來說幾句

有人被群嘲,有人在全網獲贊,這樁生意擠滿了明星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當吳彥祖的英語教學視頻被推送到手機屏幕時,一場醞釀多年的明星影響力變現正在跨進新階段。

  這位被貼上「行走的荷爾蒙」標籤二十年的男神,突然以英語老師的身份撕碎所有過往標籤。評論區迅速炸開了鍋:「阿祖的語法比台詞還標準?」「這發音是劍橋認證水平?」這場始於顏值暴擊、陷於專業魅力的狂歡,讓語言學家都跌破眼鏡:原來全民英語覺醒,只需要一個會念魔咒的明星教授。

  

  吳彥祖教英語視頻

  對於明星而言,「跨界」意味著對抗職業生命周期焦慮和實現個人IP價值最大化,從幾十年前劉曉慶下海經商到如今吳彥祖開教英語,頂著光環的藝人們從來不吝嗇於將自己的影響力發揮到極致。

  娛鑒梳理髮現,明星跨界正形成清晰的「三級跳」變遷路徑:從最早期的流量收割,到如今的專業展示,再到未來可能的社會價值擔當,明星跨界正朝著「垂直技術+個人IP+社會附加值」的演變方向狂奔。

  明星跨界進化論:專業和情緒才是硬通貨回溯明星跨界四十年發展史,其進化軌跡不可謂不清晰,從實體經濟到知識付費,明星們對於「風口」有著極強的敏感度,在垂直領域的專業度也在不斷提升。

  1980年代,如今的「慶奶」、當時的頂流女明星劉曉慶創辦「曉慶實業」,彼時,她在深圳蛇口工業區租下5000平米廠房,從洗髮水到房地產無所不包。這種「全盤跨界」模式在千禧年前後達到頂峰,陳曉旭的廣告公司、李亞鵬的影視與地產投資,無不彰顯著明星對實體經濟的狂熱以及粗放的跨界經商模式。

  進入2010年代后,越來越多明星將目光放在了年輕人身上,開始向餐飲、時尚發力。和上一代不同的是,他們並不因跨界而中斷自己的演藝事業,甚至會巧妙利用自己的演藝事業光環,來為「跨界副業」增光添彩。同時,跨界領域相對聚焦,也更契合個人形象。

  由陳赫創立的川渝火鍋品牌「賢合庄」,巔峰時曾創下過800家門店的神話。這家滷味火鍋,通過明星親臨站台、明星互動話題等營銷方式,快速在網際網路平台創造超千萬熱度,引來無數擁躉打卡。經營方式與之類似的,還有黃曉明的「燒江南烤肉」,關曉彤的「天然呆奶茶」,孫藝洲的「灶門坎燒烤」。

  

  

  陳赫作為創始人創立的賢合庄

  

  自帶時尚屬性的演員、愛豆們,還集體將目光聚集在服飾生意上。2003年,彼時超人氣偶像陳冠希創辦潮流服裝品牌CLOT,開啟了明星經營原創服飾潮牌之路。這之後,林俊傑的個人潮牌SMG、王嘉爾與張權共同創立的品牌TEAM WANG DESIGN、陳偉霆的潮牌CANOTWAIT、鹿晗的U.G.C、黃明昊的TWOEX2......都在年輕人群體中風靡一時。

  

  王嘉爾品牌TEAM WANG

  值得一提的是白敬亭創立的GOODBAI品牌,自成立那天起便聲量不斷。該品牌的北京首家線下門店,以慢閃店形式開業,消費者為進店購物不惜等待4個小時,在上海開店更是引起消費者們不惜7小時排隊等待。

  

  白敬亭的潮牌GOODBAI

  這些明星個人IP品牌,利用了明星個體在演藝界積累的影響力,在年輕人消費潮流文化的背景下,用更精準的定位和差異化產品策略相結合,成功收割了一大批路人、粉絲。

  同樣,由於品牌與個人IP深度綁定,品牌需要面對的輿論反饋,也時刻影響著藝人的觀眾緣。2022年5月,陳赫從麻煩不斷的賢合庄直接股東名單中退出,僅保留「創始人身份」,否認收取加盟費或參與管理。涉足踏入往往意味著共擔風險,這也是明星影響力變現1.0時代的顯著特徵。

  而在當下,明星跨界正轉向更精密的"興趣-專業"坐標系,影響力從純粹的商業品牌設立與變現,擴散到某些興趣、知識的垂直賽道。

  去年五月,朱珠發起了「朱珠和她的朋友們」環保綠色集市,聯合朋友們拿出包括衣服、首飾、鞋包、護膚化妝品、母嬰產品、藝術衍生品、生活用品在內的上千件物品,來到現場進行售賣。網友購買后不知如何搭配,朱珠還會給出專業建議。

  

  朱珠發起的環保綠色集市

  

  劉美含也在去年十二月辦了一場名為「閑置流通計劃」的二手市集,通過和來到現場的網友們積極交流,完成一次從單純購物到情緒安撫的互動升級。

  曾經困在負面輿情多年的董潔,也在小紅書找准了獨屬於自己的帶貨賽道。區別於傳統「一二三上鏈接」聒噪、刺耳的直播間,她化身「生活美學佈道者」,開創了「清冷系高客單帶貨」新範式,精準定位平台受眾,意外實現了華麗轉身。

  這種轉變背後,是Z世代消費者對情緒價值和實用價值的雙重渴求——他們既要偶像的光環加持,更要真實可感的內容交付。而明星們則在這種轉變中獲得了個人IP的擴大與重塑。

  這次吳彥祖下場教英語,課程5天銷售額超500萬元的案例更說明,明星已經開始搶灘更需要專業度的知識付費領域。這背後折射出明星跨界的質變,單純的流量紅利變現模式已經走不通了,垂直領域的專業程度正在成為入場券。

  當流量變現遇上專業內卷,誰在靠真本事突圍?流量變現的紅利到達瓶頸時,不少明星打起了「專業賽道突圍戰」,誓要在自己擅長的專業領域分到一杯羹。只是這裡面既有一鳴驚人,靠專業取勝的成功跨界;也有搶灘觸礁,不得不在一片「噓」聲中精進業務的反例。

  去年,「內娛直播讀研第一人」張靜初爆火出圈。下午四點,身穿家居服的張靜初坐在電腦前噼里啪啦地打字,時而口中默念,時而托腮沉思——這是張靜初直播讀研的無數個普遍日常之一,素顏出鏡、毫無互動的她,卻吸引了八十萬粉絲在線觀看。

  大家本以為她是作秀,但沒想到完全活成了「留子」模樣。沒有花里胡哨的文具,一杯果蔬汁、一點舒緩的背景音,素麵朝天的張靜初能狂寫十小時,從精神飽滿寫到雙眼無神、面色暗淡。

  觀眾們在張靜初或精神振奮、或愁容滿面的真實學習過程中映射了自己求學時的狀態,不僅帶動了張靜初社媒粉絲數的翻倍增長,也讓她的人設形象從當年的「文藝片女神」變為大家的學習搭子,樹立起知性、勤學、自律的形象,有效拓展了個人IP邊界。

  

  張靜初直播學習

  歌手胡彥斌,早在 2015 年就與兩位音樂圈合伙人推出線上音樂教育平台「牛班」,並逐漸將課程培訓發展到線下,目前已經發展出9家實體校區,採用線上線下雙重授課的形式。

  「牛班」的老師們大都履歷亮眼,有從伯克利音樂學院畢業的專業導師,也有著名音樂人的製作人……胡彥斌除了自己偶爾來學校給學員上課外,還會不定時找到像譚維維、王錚亮、袁婭維這樣的知名歌手給學員做「明星導師」,這種"專業認證+資源嫁接"模式,使其在眾多明星教育項目中脫穎而出,胡彥斌的「導師」標籤也得到進一步加強與穩固。

  

  

  胡彥斌和他的「牛班」

  演員王鶴棣也因其在體育領域的大放異彩,而促使個人IP更加立體豐富。今年二月,NBA官方公布了舊金山全明星周末名人賽名單,王鶴棣成為連續兩年入選NBA全明星周末名人賽的藝人。

  2024年印第安納波利斯全明星名人賽上,王鶴棣以替補身份登場21分鐘,狂砍18分,不僅幫助球隊取勝,更打破中國演藝明星在該賽事的單場得分紀錄。賽事甫一結束,便有部分球迷便調侃道,「沒想到在姚明之後,中國人在NBA賽場上最出風頭的竟然是王鶴棣」,言辭中不乏肯定。

  亮眼的運動成績助力王鶴棣破圈成功,在男性觀眾面前刷足了存在感,為後續的演藝事業蓄水了一大批觀眾。

  

  王鶴棣征戰NBA名人賽

  

  想要通過「跨界」打造更加立體的個人IP,從而增加商業價值,就要在對應領域樹立起專業壁壘,通過合適的平台將專業特質放大化,用行為與實踐背書,進一步打動觀眾與市場。

  而跨界失敗的案例往往源於專業儲備的斷裂或對商業化變現的急切。

  2013年,林志穎推出的「愛碧麗」膠原蛋白飲品事件,是一場典型的明星跨界商業翻車案例。林志穎宣稱產品由本人帶領團隊研發,以自身「不老童顏」為賣點,宣稱產品能「激活肌膚光亮有彈性」,甚至暗示具有「逆生長」功效。被官方打假后,在《爸爸去哪兒》爆紅后的事業巔峰期,他遭遇全網群嘲,至今仍是事業上難以洗刷的污點。

  

  林志穎和愛碧麗

  李亞鵬同樣也是一門心思做商人的典型反例之一。他從影視投資到房地產、醫療健康、短視頻電商賽道,各種不熟悉的領域被他摸了個遍。如今靠「直播哭窮」、「欠薪被掛」和「身負千萬債務」屢上熱搜,出走半生歸來仍是老賴。

  而在更加擁擠的年輕人賽道,曾經因為個人品牌定價過高而備受爭議的歐陽娜娜,轉向投入藝術展的懷抱。2024年,歐陽娜娜聯合發起一場以「love letter」為主題的藝術展覽。現場除了極具視覺衝擊力的現場裝置,還有不少和歐陽娜娜相關的可售賣的主題衍生品。但從社交媒體的聲量與反饋來看,不少人覺得藝術展不夠名副其實,對於主題衍生品的定價也頗有微詞。某種程度上來說,歐陽娜娜的藝術展,並沒成為構成其個人IP的一大重要部分。一定程度上,她在大眾眼裡的定位依然停留在還是「歌手」「演員」「vlog博主」。

  

  

  歐陽娜娜藝術展

  「真誠才是必殺技」,在當下的跨界2.0浪潮中,明星的商業行為已超越簡單的流量套現邏輯,若仍以「玩票式」態度輕率涉足新領域,或沉溺於「收割粉絲」的短視路徑,市場將以更嚴苛的機制進行價值重估——這不僅可能導致輿論反噬,更會動搖其核心IP資產。

  下一波跨界展望,超越流量的3.0時代還有多久?跨界對於明星個人IP的經營影響深遠,而個人IP的影響力又能進一步放大明星跨界聲量,吳彥祖教英語驗證了「垂直技術+個人IP」的強大影響力下一步極有可能產生「垂直技術+個人IP+社會附加值」疊加的跨界產物。

  這其中最關鍵的社會附加值,體現在跨界產物推動的社會事件所代表的價值。當明星們能夠從社會責任感出發,跨界產物必將有利於觀眾、平台和明星三方。

  設想某位頂流明星參與錄製的環保公益課程,若能和國內外知名的環保機構達成合作,將環保產物與環保理念在課程中一一展現,並為每一位學員頒發環保證書。這種專業背書與社會責任的疊加效應,將創造遠超傳統賣課變現的價值空間。

  但想要實現這樣的進階,不可謂不難,這種跨越需要明星完成從「影響力借用者」到「價值創造者」的角色蛻變,對於產品內容的打磨,可謂重中之重。

  早於吳彥祖爆火的劉畊宏,其運動類型的直播,在疫情期間成為推動全民運動的關鍵,更開創了直播帶練風潮。然而,從現象級爆紅到流量滑落,暴露出內容深度不足的隱患。核心教練出走、直播內容娛樂化、商業植入過多,導致其單場觀看量已經從千萬峰值暴跌至十幾萬。

  

  

  劉畊宏跳操直播

  

  《吳彥祖帶你學口語》的課程,也有部分負面反饋:「每節十分鐘的課程其實只有五分鐘是吳彥祖講課,而宣傳的AI陪練,也只有語音對話的形式,並非視頻對話」被吐槽與宣傳不符,暴露明星知識付費產品「重流量輕內容」的運營弊端。

  當流量紅利期褪去,新生代觀眾開始以「知識ROI(認知投資回報率)」為標尺重新評估明星商業價值時,這場跨界遊戲早已超越娛樂圈範疇,悄然升級為認知資本爭奪戰。而事實證明:唯有把「知識硬通貨」百鍊成金,才能打破「割韭菜」的魔咒。

  因此,明星跨界之旅在升級的同時也要警惕行業娛樂化泡沫,回歸「內容價值為王」的本質。或許在某一天,會出現真正的跨界之王,用專業垂直的技術、強大的IP影響力,以及不可小覷的社會附加值,帶給觀眾和網友更大的驚喜。

  畢竟,用戶永遠期待兼具明星魅力與硬核知識的「高性價比人生解決方案」。而對於缺少這樣頭腦、精力和意願的藝人,還是踏踏實實在本行賽道做演員歌手吧!              

  

 

        更多娛樂八卦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9 13:5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