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美國一年近三個月,終於過上了領救濟的生活

京港台:2025-2-22 04:30| 來源:小玩而已 | 評論( 21 )  | 我來說幾句

來美國一年近三個月,終於過上了領救濟的生活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來美國一年近三個月,終於過上了領救濟的生活。

  原來剛到洛杉磯的時候就想跟朋友去領,後來在紐約又想跟朋友去領,都因為臨時有事錯過。這次聯繫一個朋友,他碰巧在領救濟,我馬上就驅車趕過去。

  現場志願者導引前來領救濟的車輛有序排隊,整齊兩列車隊,志願者和來領救濟的都開開心心的,相互打招呼。

  誒,這不是嶄新的寶馬車呢。別奇怪,開著寶馬賓士去領都沒有問題的,只要你有需要,都是可以前往領取的,完全不需要不好意思。

  而且不需要出示任何證件,不需要任何證明個人困難,也沒人會問及私人信息,不作任何登記。也沒有宣傳橫幅,也不需要手持食物拍個照。對,白拿,就是白拿。

  想著領取效率會比較慢,估計要等很長時間,其實並沒有,十幾分鐘就排到了,原來每次四五台車一排,打開後備箱,或者後座也行,十幾個志願者一塊,各自負責不同的食物或飲料,往車上放。速度不比F1賽車換輪胎吧,也是相當高效,相互打招呼道謝,然後有序離開。

  順便我也查閱了相關信息,為什麼美國各個城市有數量客觀的Food Bank(食物銀行/食物救濟庫),以及相應的領取群體:

  Food banks主要是為了應對貧困和食物不安全的問題。儘管美國是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但仍有大量人口面臨飢餓和營養不良的風險。食品銀行通過收集和分發捐贈的食物,幫助那些因收入低、失業、突發事件或其他原因而無法保證充足食物供應的人群。

  具體原因有:

  1. 貧困和收入不均:儘管美國經濟強大,但貧困問題依然存在。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數據,許多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面臨著食物不安全的情況。

  2. 食物不安全:食物不安全是指家庭無法穩定獲得足夠的營養食物來維持健康和活力。美國農業部(USDA)定期發布報告,顯示有大量家庭面臨食物不安全問題。

  3. 社區支持和志願精神:美國有強大的社區互助文化,許多人願意為有需要的人提供幫助。食品銀行為志願者和捐贈者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渠道,讓社會各界能夠參與解決食物不安全的問題。

  4. 減少浪費:美國每年產生大量的食物浪費。食品銀行能夠有效地收集並重新分發這些食物,減少浪費的同時,解決貧困家庭的食物需求。

  5. 政府政策和私人合作:除了政府補貼和援助計劃(如SNAP),許多私營企業、非營利組織和慈善機構也積極參與食品銀行的建設和運營,進一步擴展了食品銀行的覆蓋範圍。

  因此,食品銀行在美國不僅是應對貧困和食物不安全的工具,也是一種社區協作和社會責任的體現。

  在美國,領救濟的人群涵蓋了多種情況的人,包括貧困、失業、健康問題等原因導致生活困難的個體和家庭。主要包括以下幾類人群:

  1. 低收入家庭:收入低於聯邦貧困線的家庭是最主要的援助對象。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數據,貧困率高的群體通常包括單親家庭、少數族裔群體(如非裔美國人、拉丁裔等)以及兒童。

  2. 失業和半失業者:失業或在兼職工作中收入不足以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人,常常依賴政府的失業救濟(如失業保險)或食品援助(如SNAP)。

  3. 殘疾人士:身體或心理殘疾使得部分美國人無法從事全職工作,他們通常依賴政府提供的社會安全救濟(如社會保障殘疾保險,SSDI)和醫療援助(如Medicaid)。

  4. 老年人:許多老年人依賴社會保障福利(Social Security)作為主要收入來源,部分低收入的老年人還可能需要額外的食品或醫療救助。

  5. 無家可歸者:無家可歸者是另一類常常依賴政府和慈善組織援助的人群。無家可歸者不僅面臨住房困境,還常常需要獲得食物、衣物和醫療救助。

  6. 單親家庭:尤其是單身母親,通常面臨較大的經濟壓力。她們可能會依賴食品券、現金救濟等援助來維持家庭生計。

  7. 移民和難民:新移民或難民,特別是那些沒有工作許可或語言障礙的人群,可能暫時依賴政府援助以幫助他們安置並適應美國的生活。

  8. 貧困學生和家庭:低收入家庭的學生經常依賴學校提供的免費或低價午餐計劃,此外,部分家庭也通過食品銀行獲得食物援助。

  政府救濟計劃的主要形式:

  SNAP(補充營養援助計劃):為低收入家庭提供食品補助,通常通過電子福利卡(EBT)發放。

  TANF(臨時援助貧困家庭計劃):為貧困家庭提供現金援助,幫助他們滿足日常生活需求。

  Medicaid:為低收入人群提供醫療保障,尤其是低收入家庭、殘疾人士和老年人。

  失業保險:為失業人員提供短期現金補助,幫助他們在找工作期間維持基本生活。

  這些救濟計劃幫助貧困和弱勢群體渡過難關,但由於受限於預算、申請條件等因素,仍有部分人群無法完全依賴這些計劃,因此,食品銀行和其他社區援助成為了許多家庭的重要支持來源。

  以上是我過上救濟生活所獲,也希望有一天,以同樣的方式,回饋這樣的社會。

 

        更多華人社區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7 19:2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