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特朗普對華新協議,想讓中國加大對美投資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美國《紐約時報》19日援引多名美國總統特朗普現任、前任顧問和身邊人士說法披露稱,儘管達成任何協議都可能遇到重大障礙,但特朗普希望在其第二任期與中國達成更廣泛的協議,而不僅僅是重新調整貿易關係。有消息稱,其中一個預計引發特朗普團隊內部分歧的想法是,他希望讓中國在美國進行大量投資。
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20日對此回應,中方已多次就中美經貿問題闡明立場,貿易戰、關稅戰沒有贏家,損害的是各國人民的利益。「我們堅決反對美方單方面加征關稅的做法,雙方應通過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對話與協商解決各自關切。中方將繼續採取必要措施,堅定維護自身的正當權益。」
19日,特朗普在從佛羅里達州前往白宮的飛機上表示,他「有可能」與中國達成一項新的經貿協議。《紐約時報》同日報道稱,一名前官員和一名知情人士向其透露,私下裡,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財政部長貝森特和億萬富翁馬斯克等顧問一直在「鼓勵」特朗普「使用直覺」,告訴特朗普他有能力達成一項重大協議。
按照特朗普首個任期對華貿易外部顧問、美國哈德遜研究所中國戰略中心主任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的說法,特朗普團隊的「內部討論已經開始」。曾被特朗普視為他在中國問題上的「主要權威」的白邦瑞還稱,特朗普「幾個月前告訴他,他希望與中國達成一項對雙方都有利的協議」。
不過,《紐約時報》也分析,美中究竟是就此走向更緊密的關係,還是陷入衝突,很大程度上還將受到特朗普本人「多變傾向」的影響。
報道提到,特朗普向來對美國選民標榜自己是一個「交易撮合者」。在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前特朗普政府白宮官員馬修·特平(Matthew Turpin)看來,特朗普想要在與中方的談判尋求對美國有利的新安排,這並不意外。「他隨時願意達成協議。」特平說,但特朗普「不想做他認為不好的交易」。
據悉,目前特朗普政府尚未確定希望從協議中獲得什麼。但有知情人士向《紐約時報》透露,最終可能會主導對華談判的貝森特和盧特尼克,正在考慮一些在他們看來可以「重新平衡貿易」的提議,包括由中國在美國進行大量投資,大量購買美國農產品、飛機和其他商品,以及解決所謂的中國製造業「產能過剩」問題的相關安排。
其中,歡迎中國工廠到美投資這一點尤其可能在特朗普政府內部引發分歧。以所謂「國家安全風險」為由,美國各級政府、國會對中資在美收購科技公司和房地產越來越多進行審查、,包括美國國務卿魯比奧、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華爾茲和高級貿易顧問納瓦羅在內的多名特朗普政府官員,更將中國投資視為「安全威脅」。
但房地產大亨出身的特朗普本身個性善變、又精於算計,對外國投資展現出更為複雜的態度。譬如,針對日本制鐵(日鐵)收購美國鋼鐵公司(美鋼)一事,特朗普堅決反對美鋼被納為日企全資子公司,但「不介意」日鐵持有少數股權。特朗普還稱, 作為交易成立的條件,日鐵必須進行大規模投資。
一名熟悉特朗普在首個任期內相關情況的人士稱,特朗普曾在審查境外投資國家安全問題的會議上對情報部門的評估提出不同意見,主張如果價格合適,就應該向中國出售資產。
事實上,特朗普競選期間曾稱,他將對中國車企在墨西哥生產、出口的美國的每一輛汽車,但他中國車企在美國設廠,但前提是必須在當地招工。
「我會告訴他們,如果他們想在密歇根州、俄亥俄州、南卡羅來納州建廠,他們可以。只要雇傭美國工人,他們就可以(建廠)。他們不能把中國工人派到這裡來。」特朗普在去年3月在俄亥俄州的一次競選集會上說,「……如果他們願意這麼做,我們就表示歡迎。」
在特朗普回歸后,具有孤立主義色彩的「美國優先」政策高調回歸併進一步加強。自1月上任以來,特朗普政府已宣布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所有進口鋼鐵和鋁徵收25%關稅並取消對部分貿易夥伴的鋼鋁免稅配額和豁免政策;決定對貿易夥伴徵收「對等關稅」;計劃對汽車、藥品和半導體晶元行業徵收25%左右的關稅等。
針對特朗普當地時間19日稱,他認為可能與中國達成貿易協議一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20日回應表示,中方已多次就中美經貿問題闡明立場,貿易戰、關稅戰沒有贏家,損害的是各國人民的利益。「我們堅決反對美方單方面加征關稅的做法,雙方應通過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對話與協商解決各自關切。中方將繼續採取必要措施,堅定維護自身的正當權益。」
至於美國等方面炒作的中國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論」,中方已多次駁斥指出,美方所謂「產能過剩」不是市場定義下的結論,而是人為製造的虛假敘事,是美國搞保護主義、打壓中國發展的又一例證;恐怕「過剩」的不是中國的產能,而是美國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