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戰略推估川普「貿易戰」的底牌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川普總統選前即不斷宣稱擴大徵收關稅,一度表示要對中國大陸加征60%關稅。 然而上任后雖大張旗鼓,實際卻有雷大雨小之感。 不久前說要徵收的「對等關稅」,最後只簽署一個「總統備忘錄」。 向誰徵收? 稅率多少? 何時起征? 除了極少數品項如汽車外,都延至不確定的未來。
到目前為止,美國確定徵收的關稅只有對中國加征的10%,以及全面徵收鋼、鋁稅25%。 原宣布2月4日起征的加、墨25%關稅延後1個月。 對中國報復后的反報復措施:暫停接收中國包裹、取消800美元以下小商品關稅豁免,則不到24小時就撤回。 這點尤其出乎各方意料之外。
回顧2018年,川普首次發動對中貿易戰,只要中國報復,就立刻加碼關稅反報復,終於逼中國上談判桌。 這次則低調很多。 川普當然無意討好中國或示弱,那是什麼原因讓他態度保留? 釐清川普對中國打貿易戰的顧慮,或許就可推估,川普狂揮關稅大棒的談判技巧下的底牌。
川普貿易戰的本質
首先釐清川普貿易戰的本質。 川普打貿易戰目的並不是真的要貿易平衡,而是透過關稅威脅屈服對手意志,強迫對方接受他的條件或主張。 例如川普宣稱對加拿大、墨西哥徵稅是要他們阻止芬太尼毒品與非法移民進入美國; 他還以關稅威脅丹麥出售格陵蘭; 也威脅金磚國家,如果推動去美元化就徵收100%關稅; 徵收對等關稅則是要到美國製造。
從經濟戰略來看,這是威懾。 如果了解威懾理論,就知道威懾不能真打,如果真打,就是威懾失敗。 川普的關稅只是手段,能不征就不征,除非對方不理會或否定他的要求。 關稅是七傷拳,在傷害對方貿易的同時也造成自己經濟損失,包括貿易與通貨膨脹。
因此川普的「貿易戰」要能有效威懾,必須滿足兩個要件,第一要件,就是對方損失要比自己大,如果評估是「傷敵八百,自損一千」,關稅威脅的威懾力就要打折扣。
第二要件,是承受力要比對方強。 這種情況即便貿易戰損失比對方大,關稅威懾仍然有效。 川普能把關稅玩得那麼轉,就是因為美國經濟規模大,就算自損一千,對方也承擔不起受損八百。 川普只要展現「寧損一千也要傷敵八百」的決心,對方就只能順從。 對加拿大、墨西哥徵稅就是展現決心:兩個親近的鄰邦都敢征25%關稅,還有哪個國家不敢征? 巴拿馬果然馬上屈服,宣布退出中國的「一帶一路」。
但對中國經濟規模這麼龐大的國家就不能這麼作。 雖然中國名義GDP還差美國一段距離,但以購買力平價(PPP)計算,中國已經超過美國。 這表示中國對貿易戰的承受力並不在美國之下。
2018年的美中貿易戰,川普能打得那麼順,優勢並不在美國的經濟規模,而是中國對美的貿易順差大。 2017年中國對美出口順差3750億美元。 也就是說,在極端情況下雙方都加征對方所有商品關稅,中國仍差3750億美元商品,中國貿易損失必然超過美國,符合川普打貿易戰的第一要件,中國只能上談判桌。
現在呢? 2024年中國對美貿易順差仍高達3610億美元,因此一般多預期川普若如法泡製,中國還是會輸,但這是錯誤推論。 戰略理論強調的是「戰勝不復,應形無窮」,勝利的戰略不會重複,因為形勢總會有些不同。
2024年中國對美貿易順差雖仍高達3610億美元,卻是經過2018年貿易戰後的結果。 2019年美、中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對中國加征的關稅並未取消。 6年來中國輸美商品仍普遍被徵收5%至25%的關稅,有些甚至更高,例如電動車達100%。
問題是,這麼高的關稅,美國進口商為何仍從中國進口? 這有兩種可能,第一是中國製造的競爭力比其他國家強,即便有高關稅,從中國進口仍然有利可圖。 第二是找不到替代品。 如果是前者,川普的關稅威脅有意義,因為可以引導進口商從其他地區進口,打擊中國的產業。 如果是後者,就麻煩了,因為這就是依賴,愈依賴,貿易戰承受力就愈差。 如果美國依賴中國製造,川普對中貿易戰就打不起來。
美國對中國製造的「依賴」
從川普迅速撤消對中國的反報復措施,可以一窺美國對中國製造的依賴。 美國每天進口將近400萬件小包裹,其中超過一半來自中國,拒收將使美國物流業務量少一半,收入也少一半,長期下來只怕中國尚未屈服,美國物流業者已倒一半。
取消800美元以下小商品的關稅豁免同樣得不償失。 豁免小商品關稅並非慈善,而是因為徵稅成本高,申報、徵收、稽查都需要人力,收到的關稅可能還低於徵稅成本,乾脆不收。 川普突然要徵收每天超過200萬件中國小包裹的關稅,業務量太大,美國海關做不到。
更重要的問題,是即便馬斯克等數字天才,能利用人工智慧(AI)設計了一套完善機制對小商品徵稅,雖打擊中國電商Shein與Temu,同時也打擊美國自己的電商亞馬遜。
依據電子商務數據公司Marketplace Pulse的研究,2024年底中國賣家在亞馬遜的市場份額已超過50%,美國賣家反而降至45%,其他則來自英國、加拿大和其他國家。 這並不包括在美國註冊,卻從中國出貨的商戶,50%中國賣家其實是低估,這表示美國對服飾、玩具、消費電子等小商品上依賴中國。
不只這些輕工業產品,美國對中國製造還有更大的依賴。 美國政府與智庫只重視高端晶元,要求先進位程晶元在美國建立完整產業鏈,卻疏忽了攸關民生的輕工業,也疏忽成熟製程晶元,導致美國軍火工業對中國製造的依賴。
去年12月,位於弗吉尼亞州的國防軟體公司Govini發布一份題為「數字很重要:國防採購、美國的生產能力和威懾中國」(Numbers Matter:Defense Acquisition, U.S.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Deterring China)的研究報告。 他們通過國防採購軟體 Ark.ai 檢視,發現從2005年到2020年,美國軍武供應鏈的中國供應商增加了兩倍。 在電子、工業設備和交通等類別中,中國供應商的擴張更明顯。 2014年至2022年,美國在電子產品上對中國的依賴增加了600%。 支撐國防部武器系統和基礎設施的半導體中,有40%以上依賴中國供應商。
軍武是美國最重要的工業體系,依賴中國製造,川普對中國的貿易戰就打不下去。 這份報告沒談到稀土,美國軍武對中國稀土的依賴更嚴重,幾乎所有高科技武器都用到稀土。 中國報復川普關稅,限制鎢、碲等稀土金屬出口,對美國軍火工業的殺傷力可能出乎外界想象,川普突然要求烏克蘭用稀土交換美國援助,顯然已感受到壓力。
進口商品不能替代,就意味著依賴。 川普不能對貿易逆差國都加征關稅,因為進口商會找不到替代品,只能繼續進口,並將關稅轉嫁消費者,如此必然引起通貨膨脹。 這是他川普的軟肋,他上任后的民調滿意度高達53%,唯獨在降低物價上,66%認為做得不夠。 川普的「對等關稅」以品項如鋼、鋁、汽車為標的,而不是原本預期的特定國家或地區,就是因為這些商品,美國製造可以替代。 釐清這些因素,川普貿易戰的底牌就很清楚。
川普是位非常擅長心理威懾的談判高手,他打貿易戰看似魯莽,其實經過精密計算。 突然宣布對加拿大、墨西哥征25%關稅是非常漂亮的一招,迅速博得各國尊重,現在多國試圖討好川普,以免他加征關稅。
不過,這種作手法也有後遺症。 例如延一個月後,也就是3月4日,川普會不會對加、墨徵稅? 如果不征或再延,各國質疑川普信譽,關稅威懾力將打折扣。 如果徵收,北美貿易戰烽火將非常激烈。 還有4月2日,汽車關稅會不會豁免日本? 如果豁免,保護不了美國汽車,不豁免,日本討好川普,允諾投資美國擴大至1兆美元,又有何意義? 川普如何處理這些難題,請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