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過」DeepSeek的廣東,應該向杭州借鑒些什麼?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當DeepSeek的通用大模型在多個領域大顯身手、宇樹科技的人形機器人亮相總台春晚……引領浪潮的「杭州六小龍」開年一亮相,就讓世人驚艷。
不過,身為「經濟第一大省」的廣東,卻有些坐不住了。
要知道,DeepSeek的創始人梁文峰上大學前的成長軌跡都在廣東;而宇樹科技的創始人王興興的事業甚至起步就在廣東,「杭州六小龍」里,還有不少核心成員在廣東成長、求學和創業……但他們最終沒有選擇廣東,而是在杭州創業。
在不久前舉行的廣東省「新春第一會」上,廣東省委主要領導更是主動點贊上述企業。
讚賞之外,對廣東更有鞭策之意。
人們在惋惜廣東與機會「擦肩而過」之餘,更多的是緊迫和反思。
常言道「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今日之廣東,還能繼續吸引創業者紛至沓來嗎?新的產業浪潮到來之際,廣東還能再一次「勇立潮頭」嗎?
比感到緊迫更重要的,是不能盲目焦慮。
首先,不應妄自菲薄——要知道,在不久前,我們還在為首個國產移動操作系統的驚艷亮相感到自豪,而它的誕生地就在廣東。作為製造業大省,全國有近一半工業機器人都是「廣東造」……在不少產業領域,廣東仍有足以引領大局的優勢。因為一兩件現象事件和熱點出現就動搖自己的戰略定力和方向,大可不必。
但透過現象,我們依然看到一些根本性變化:「六小龍」在一座城市「扎堆」,這說明AI「硬科技」集中湧現杭州絕非偶發,必然有其深厚的產業基礎、創業氛圍和更深層次的產業邏輯。
對企業家而言,每一次創業都堪稱決定企業生死的「驚險一躍」。在市場競爭中,創業從來都是九死一生的。正因如此,企業家選擇創業地點往往經過深思熟慮,反覆比較營商環境、當地政策、配套措施才下定決心。
雖然在多個領域,廣東從總量、數據上難言「落後」,但如今,一批在產業新潮中極具代表性的企業和廣東或許「沾親帶故」,它們的創業和發展卻沒有首選「廣東」,甚至有不少企業創業之後還選擇離開廣東,卻是不爭的事實。
這才是焦慮之外,廣東更現實的「危機感」所在。
回到問題的本身,轉變看待問題的角度,或許能化焦慮為「他山之石」。
鑒杭州,知不足,廣東能從杭州身上,借鑒到什麼?廣東要擺脫對「量」的過分重視,轉變「吹糠見米」的心態。
2024年,廣東剛剛邁上經濟總量14萬億的新台階,而杭州所在的浙江,則剛剛邁過9萬億。
經濟體量大,是廣東優勢所在,同樣也帶來「經濟大省挑大樑」沉甸甸的責任。
為了實現「量」的保持,守住「量」的增長,廣東不少地方近年來更傾向於關注投資大、見效快的項目。
其實,換位思考,追求總量增長本無可厚非。但與此同時,「吹糠見米」的心態日漸顯現:大項目投資大、見效快、受關注,容易出政績;而具有成長性的企業往往項目小、周期長、風險大。
因此,不少地區對一些雖然具有顛覆性發展潛力、但短時間內難以形成產值的科技企業,沒有做到「致廣大而精微」,或者難以稱得上深謀遠慮。
而對量的過分重視,或許容易讓人對事關產業發展的本質問題缺乏冷靜判斷,比如:目前廣東市場主體、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發明專利數量都位居全國第一。但這是否意味著,廣東科技創新水平同樣「一騎絕塵」?至少與長三角等地區相比,廣東在人工智慧等不少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現在看來被趕超的趨勢越發明顯。
一句話:在顛覆性創新爆發的密集時期,差距可以在毫釐之間,也可能會發生瞬息萬變。
更關鍵的是,大的體量,大的優勢,能不能轉化為新型的和優質的生態?
其次,廣東還要借鑒杭州堅持「長期主義」,培養真正「等得起」的耐心。
仔細梳理「杭州六小龍」和近年來「出圈」的杭州企業,不難發現這樣一些共同的標籤:都為年輕科技人才創辦,都處於機器人、人工智慧最前沿的科技產業領域。同時,還都是民營小微企業。
他們的成長自然得益於杭州豐富的創新土壤,背後還少不了杭州國有資本的關鍵支持:在「六小龍」中,得到杭州資本投資的就覆蓋了雲深處、宇樹科技、強腦科技和DeepSeek四家。部分基金早在2018年就對這些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小微企業進行直接投資,其中不少都是持續追加投入。對於科技型初創企業,杭州不僅給予較優厚的「安家」條件,且容錯率較高,對於遭遇一時失敗的企業依然繼續支持——在堅持對企業「無事不擾 有求必應」之外,還默默陪伴企業成長壯大,獲贊「最懂企業的政府」實至名歸。
事實上,廣東已經進一步強化「包容失敗」堅持「長期主義」的規範性:去年,廣東立法通過《廣東省科技創新條例》,其中明確將「建立健全科技創新容錯機制」作為推進廣東科技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重要內容。劍指激發和保護各類創新主體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的積極性;同時,要求國有創業投資機構也要建立健全容錯機制,以此推動國有創業投資機構加大支持。
然而,仍有一些投資機構反映:在如何容錯上缺乏操作細則,而在不少領域,以盈利為目的的「硬槓桿」仍未拆除。真正的「容錯」並不落地——「容錯」只存在文件和政策上,不見落實。在很多領域,執行依然「我行我素」,甚至玻璃門、隱形門依然存在。
這就是為什麼要在「耐心」之前加上「真正」二字的原因。
而也有一些廣東企業家反映:在創業過程中,只有闖出創業初期的「鬼門關」才能迎來來自政府和機構鮮花和掌聲,不少來自政府的優惠的補貼都來自「功成事後」,在最需要資金等各方面支持的時候,企業一力承擔全部風險;等到項目做成了,來自政府的「陽光雨露」才姍姍來遲。從企業的角度看,「雪中送炭」和「錦上添花」之感情差別可想而知。
企業體感有「溫差」,用腳投票在所難免。
當然,在比照借鑒杭州之外,廣東也應保持自己的戰略定力。
廣東擁有製造業所有大的門類,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一體發展,成長出8個萬億元級產業集群,新經濟增加值佔比1/4強,高技術製造業佔比近1/3,去年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48%。廣州的先進位造和現代服務、深圳的科技創新和高技術產業、佛山的智能家電、東莞的智能終端各具優勢又相互協同,一二三產業、大中小企業、上下游鏈條、產供銷環節高度耦合。與其他省份發展路徑、遭遇的挑戰、承受的壓力並不相同,發展自身產業體系,更不能「追熱點」「看眼前」。
從另一個角度說,大企業多、產業鏈和區位優勢都如此顯著的廣東,能不能借勢培養新的生態、孕育適合未來產業發展的土壤?
以DeepSeek為例:在其成長過程中,不乏紮根杭州的業界龍頭企業為其提供算力底座,發展中也有體量相當的企業在探索途中各自發力,在技術領域相互扶持。同時,身處長三角的核心區域,供應鏈和市場網路觸手可達……這些同樣也是廣東的優勢,更是廣東亟待重視和開發的領域。
2024年,廣東GDP增長為3.5%,與設定目標仍有差距,這是廣東經濟進入深度調整、結構轉化的必然現象,有焦慮,更要有定力。既然錨定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就註定了要走長路、走夜路、走遠路。反思的就不應該只停留糾結「人有我無」和如何「速成」。
更應該拷問的是:廣東還有沒有最初「敢為天下先」的氣魄?是否還有願意力挺原始創新的定力和耐心?
這是在「焦慮」之後,更應考慮的根本問題。
其實,面對發展,廣東人向來不缺乏自我覺醒意識:二十多年前,一篇名為《深圳,你被誰拋棄?》的網文,曾經引發不少人對廣東、對深圳能否繼續「先行」的憂思。
二十多年過去,我們看到,深圳並沒有落後,甚至在一次次改革浪潮中繼續創造新的奇迹。
但這樣的反思和檢視卻尤為珍貴。廣東,就是在這樣一次次反思自我中繼續實踐,反而藉助這樣一次次「焦慮」實現了新的騰飛。
東隅已逝,桑榆未晚。
廣東是否應該為「錯過」DeepSeek而焦慮?當我們把這個問題,同樣拋給DeepSeek,它的回答中有一句話或許值得借鑒:
「廣東更需關注自身在產業鏈關鍵環節的不可替代性,而非追逐個別企業。也無需因錯過某一特定企業而過度焦慮,廣東有能力通過政策引導、市場機制和開放合作,保持在科技前沿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