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那麼多社交巨頭 為啥沒一個打得過TikTok?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在棺材里瘋狂仰卧起坐的 TikTok ,已經讓哭墳的美國人和吃瓜的我們,全員傻眼了。
在這種戰局膠著、撲朔迷離的時候,只有一群人目標明確。
那就是聞著錢味來了的商人們。
趁你病,要你命。在無人關心的角落裡,趁著 TikTok 短暫下架的幾個小時,馬上有眼饞的人準備取而代之了。
首先點名的是不遺餘力對 TikTok 落井下石的 「 中國女婿 」 小扎,趁亂打劫上線了個短視頻剪輯軟體 Edits 。
這個到底沖著誰來的,不用我再多說了吧。
怪不得小扎平時發言這麼積極主動呢,原來後手已經留好了。
對這個應用,各家媒體的評價也是絲毫不留情:公然克隆
除了一直眼饞的小扎,世超覺得隔壁馬斯克也很有講頭。
畢竟當初,馬斯克可是公開說過,TikTok 純純浪費時間,我才不要把 X( 推特 )變成那樣。
然後,這回悄默默地就準備重啟自家的短視頻項目了,正面就沖著 TikTok 來了。
為啥各種社交媒體巨頭們努力了這麼多年,拉出來還是沒一個打得過 TikTok ?各家只敢等應用下架了,趕緊上架搶一波流量。。。
更何況,別說干翻 TikTok 了。
任由饞瘋了的本土應用們瘋狂發力,可是另一頭的美國人,不僅不願意不買賬,卻反而一窩蜂跑到了小紅書上。
給躺著靜候過年的小紅書,送來了一波從天而降的流量。
在各種社交媒體上研究了一圈之後,世超發現一方面確實是 TikTok 和小紅書這些年,磨鍊出來的演演算法和內容牛叉。
在老外眼裡各種本土應用的內容,要麼太老、要麼太裝,演演算法更是一坨。
但除了 TikTok 底子厚之外,也有運氣好的成分在。入場和收購的時機掐得剛剛好,才能成功躲開巨頭們的圍剿,成功佔住用戶心智。不然,其實美國本來是有機會培養出 TikTok 的。
因為短視頻嚴格來說是老美先開始玩的,當時最有水花的就是馬斯克這次要復活的 Vine 。
這是推特在 2012 年推出的一個短視頻應用,支持用戶上傳 6 秒內的視頻。
應用上線不到兩個月,就悄默默地爬到了 APP Store 社交類榜一。本來還對 Vine 開放的 Facebook ,反手就禁掉了 Vine 的好友推薦介面。
看到 Vine 的勢頭之後, Instagram 和 Snapchat 這些老大哥們也火速跟進了短視頻功能,還優化上架了很多新能力,比如把視頻時長延長到了 15 秒;支持選擇十多種濾鏡。
底子比你硬,用戶基數又比你大,功能還比你好用。初出茅廬的 Vine ,很快就被 Instagram 這些巨頭們的一個屁就崩死了。
這也是老美們離 TikTok 最近的一次。
有了 Vine 這個前車之鑒喂經驗包后, TikTok 就明白要想打贏小扎這些巨頭,下手必須要快、要狠。
因此,2018 年直接砸了 10 億資金收購了當時美國短視頻的頭部平台 Musical.ly ,冷啟動了整個北美市場。
你可能想說,不是說好 Vine 是美國人離 TikTok 最近的一次嗎,這 Musical.ly 是哪來的?
不好意思,那是因為 Musical.ly 也是中國人做的。。。
Musical.ly 這個短視頻平台,當年靠 15 秒對口型的玩法就橫掃了美國青少年。
收購之後, TikTok 直接吞併了對面 2.4 億的用戶。在 Instagram 和 YouTube 們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瘋狂發育。
除了給流量補貼和激勵,他們更是不遺餘力打廣告。2018 年和 2019 年兩年,大概花了將近 50 億美元打廣告。
基本全覆蓋全美所有頭部社媒平台( 包括油管和 ins ),還在紐約時代廣場等寸土寸金的中心地,也是瘋狂刷臉。。。
那個時候,小扎還說這個瘋狂在自家打廣告的客戶,不足為懼,一旦不砸錢,立馬得涼涼。
直到 2020 年才發現情況不對了,趕緊在自家應用里上線了類似 TikTok 的正統短視頻入口。
想靠用戶盤子把市場搶回來,但此時的 TikTok 已經站穩腳跟了。因為 TikTok 演演算法,成功地把這些買進來的用戶留了下來。
美國當時的短視頻推流,都和 Musical.ly 類似的,編輯精選熱門視頻和基於關注關係分發這兩種模式。而 TikTok 的去中心化和根據用戶畫像的個性化推薦,使得普通人獲得了爆紅和高互動的機會。
簡單來說,就是記錄普通人的美好生活。
這套演演算法有多牛呢,被收購的 Musical.ly 用上 TikTok 的演演算法后,用戶時長直接實現了翻倍。
再加上單列信息流和上划設計,用戶們在不斷地上划之中,無意識就消費了大量的內容。
這種信息流方式和演演算法相輔相成,一個保證內容質量,另一個捕捉用戶對於每一條視頻的正負反饋來優化演演算法。
收購、砸錢、演演算法打磨,靠這幾步 TikTok 就搶先在市場里把屁股坐得穩穩噹噹了。2020 年的時候, TikTok 的月活人數就已經接近 1 億。
至此,想在 TikTok 在位時干翻它幾乎是不太可能了。
因為等小扎們真正上手之後,才會發現對付 TikTok 可不像當年抄 Vine 那麼簡單,做個類似應用就能彎道超車。
小扎試水做的短視頻應用 Lasso ,結果是無人問津
首先就是 TikTok 的演演算法真沒那麼好學。你在社交媒體上游一圈,會發現大家對於 Meta 的演演算法怨聲載道。
在他們口中 Reels 的演演算法基本就就是一坨。
除了演演算法之外,從他們的分享里,世超發現老帶新也會帶來不少問題。
因為平台原本屬性導致短視頻的內容也會受到影響,就好像咱們的抖音和視頻號一樣。
有的人分享說,覺得 Instagram 上的內容都太精緻了,更多的是為網紅準備的。
這種用力過猛的精緻,導致你隨便發一個視頻,就會有人刻薄地對你指指點點。
很多人形容說,Instagram 的評論區集結了最混蛋的一幫人。
並且,老外們也不希望 IG 上的家人看到自己發布的內容。就好像我們朋友圈和微博不是一個風格。一個只報喜不報憂,一個只報憂不報喜。
YouTube 的原因其實也是類似,平台始終更傾向於扶持頭部的博主。
至於 Facebook 嘛,已經老到可以直接退出討論了, 「 上面全是我爺奶 」 。
這也是為啥最後 「 難民們 」 不得不出走小紅書,去尋找所謂的真實。即便 Instagram 們在努力地學了,卻始終沒有辦法像打 Vine 一樣撬動 TikTok 。
不過,世超最後還是想說,出海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果 TikTok 上面任何一步走錯了,都很難成長到現在的規模。
假使沒有收購 Musical.ly ,而是正面硬剛。可能現在已經死在 Instagram 的屁股下面了。
更何況,連 TikTok 這樣小心翼翼,最後還是被絆了一跤。而且我們都知道,一旦這次開了口,那麼下一次將會更加困難。
很可惜今天並不是一個爽文故事分享,生活不是短劇。不要迷信那些光鮮的成功故事,有些結果它只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合。出海這條路,我們還道阻且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