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小於100米的高層住宅更易發生火災?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往後幾十年
既有大量高層住宅的樓體
與消防設施老化問題會日益突出
2024年12月11日,深圳灣悅府二期1棟高層住宅樓發生火災,造成1人墜樓身亡。今年1月初,深圳市南山區應急管理局發布文件稱,將對幕牆、電梯及設備設施更新和修護,並制定過渡安置方案。
近年來,高層建築火災呈逐年增長態勢,是火災防控的難點。國家消防救援局消防監督司副司長王天瑞在第二屆建築防火大會上提供的一份數據顯示,2024年前9個月,全國高層建築火災共38750起,已超過2023年全年總和的23633起。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建築防火研究所所長孫旋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尤其對於高層住宅建築而言,其火災風險尚未引起合理認知,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住宅建築內火災荷載與電氣設備設施大量增加,導致其自身火災風險大大增加。
具體而言,高層住宅火災有怎樣的特點?其火災防控和救援面臨著怎樣的挑戰?如何才能保障高層住宅消防安全?
2024年2月23日,南京雨花台區明尚西苑6棟發生火災。
風險係數高、設防標準低
應急管理部2021年6月發布的《高層民用建築消防安全管理規定》(以下簡稱《高規》)中明確,建築高度大於27米的為高層住宅建築。另據住房城鄉建設部和市場監管總局2019年聯合發布的《民用建築設計統一標準》,建築高度大於100米的均為超高層建築。
中國消防協會科普委委員、全國建築防火高端智庫專家許傳升對《中國新聞周刊》說,截至2023年底,國內已投入使用的高層建築總量約115.3萬棟,居世界第一,其中高層公共建築13萬棟,高層住宅建築102.3萬棟。「這幾十年來,高層、超高層住宅已成為城市新增住房的主體形態。」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說。
2024年9月,國家消防救援局辦公室高級指揮長王瑋在新聞發布會上披露,2024年前8個月,高層建築火災起數雖只佔火災總數的5.4%,但死亡人數佔總數的15%以上。
救援任務重、火勢蔓延快、起火源頭多,這是許傳升總結出的高層住宅火災的特點,他曾在一線消防隊伍中服役27年。許傳升分析稱,高層建築體量大、高度高、內部人員多、結構複雜,短時間內實現滅火和救人的任務很重。如果從內部進攻滅火救援,理論上消防員可以乘坐消防電梯。按照現行規範,33米以上的住宅建築應配備消防電梯。但現實中,考慮到火情及消防設施維護缺乏保障,消防員通常會選擇爬樓梯,這是非常耗時的。如果被困人員多,特別是在樓內有煙的情況下,消防員的空氣呼吸器支撐不了多長時間,需要多組消防員輪換並分區搜索救援,難度很大。
「高層住宅火災中,能夠引發全樓蔓延型的火災帶來的風險更高。」許傳升說。他分析稱,高層建築內有許多豎向井道,包括電梯井、管道井、天井等,煙氣通過井道豎向蔓延,容易形成「煙囪效應」。2024年,南京發生的「2·23」火災事故中,架空層電動車起火產生的火焰和有毒有害氣體,正是通過天井迅速蔓延。此外,高層住宅外部的陽台、外窗遮陽遮雨棚、外部空調等,也可能導致火災往垂直方向蔓延。
許傳升稱,高層住宅在火源和可燃物管理上面臨著很大挑戰。作為高層建築,其內部存在大量電氣設備、燃氣管道等,可能由於設備短路、漏電、過負荷等引發火災。深圳灣悅府發生的火災便是由燃氣爆炸引發。此外,高層住宅內部人員密集,住戶存在大量用火行為。在樓梯間堆放可燃物、私自攜帶大塊鋰電池進入建築的行為都是引發火災的潛在隱患。
然而,孫旋指出:「國內針對高層住宅的消防規範是相對薄弱的,亟須開展住宅建築主動防火相關設防標準研究。」
他分析稱,相較於高層公共建築,目前,高層住宅建築對於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和自動噴水滅火系統設防要求偏低。根據國內現行消防技術標準,建築高度大於100米的住宅建築強制要求設置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和自動噴水滅火系統;高度介於54米至100米的住宅建築,公共部位應設火災自動報警系統,住宅內僅作宜設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的規定。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一些建築商會刻意把建築高度控制在98、99米,某種程度上,高度小於100米的高層住宅的消防安全更值得擔心。
作為對照,美國自20世紀80年代至2018年,高層住宅火災自動報警系統配備比例從 67% 躍升至 93%,自動噴水滅火系統配備比例從21%提升至48%。美國國家消防管理局指出,1980—2020年,美國住宅火災發生率和死亡率分別下降了68.6%和88.7%。
值得一提的還有燃氣泄漏報警裝置的缺位。退役消防員、應急管理部火災事故原因調查專家張萬民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不同於一般起火,燃氣爆炸會釋放大量有害氣體,其巨大的衝擊力常常會破壞樓宇內既有消防設施,其引發的火災毋庸置疑危險係數更高。然而,令人觸目驚心的現實是,「許多高層乃至超高層住宅內,最基礎的燃氣泄漏報警裝置都沒有」。張萬民說:「燃氣設防標準實在太低了。」
「住宅燃氣設防標準低,主要因為原先不夠重視,如今標準也在逐步提高。」孫旋說。住房城鄉建設部等2021年4月發布的《燃氣工程項目規範》規定,建築高度大於100米的家庭用戶使用燃氣時,應設置燃氣泄漏報警裝置,並應在燃氣引入管處設置緊急自動切斷裝置。不過,目前國內並未對百米以下住宅建築內家庭住戶安裝燃氣報警系統做強制性規定。
王天瑞在前述建築防火大會上稱,國外的建築防火要求非常嚴,強調要把火災限定到最小單元,對家庭防火提出很高要求,但國內關於此的規定很多時候還是空白。
外牆保溫材料之憂
2022年9月16日,長沙一電信樞紐樓冒出滾滾黑煙,大火在數分鐘內席捲了整座大樓,造成直接財產損失約791萬元,25名責任人員被問責。調查結果顯示,外牆施工輔料易燃可燃、外牆施工時豎向未做防火隔斷是導致火災蔓延擴大的重要因素。
外牆保溫材料,是公認的高層建築火災的「幫凶」。王天瑞在去年10月的建築防火大會上提到,國內既有建築留下了40億—50億平方米的易燃外保溫材料,這是一個大隱患,亟須加強全鏈條治理。
外牆保溫材料好比建築物的「棉服」,能降低建築物的熱損失,起到節能、保溫隔熱的作用。自2021年8月1日起施行的《高規》明確指出,禁止使用易燃、可燃材料作為高層民用建築外牆外保溫材料。
孫旋對《中國新聞周刊》分析稱,外牆保溫材料在國內高層建築的大規模應用主要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經歷了不少火災教訓后,針對外保溫材料的防火安全,國家也出台了—些政策文件。2014年,住房城鄉建設部等發布《建築設計防火規範》,明確了建築外牆保溫系統防火安全的技術標準。有了規範,也並不意味著外牆保溫材料問題就迎刃而解。「建築消防用材方面常見的情況是,規定用好材料,但現場用的不是好材料。」孫旋說,「這裡有市場問題,也有監管技術問題。」
「外牆保溫材料很難同時兼具經濟性、保溫性、難燃性、耐久性。」許傳升分析,「符合消防標準又有較好保溫性能的材料本身很少,就算有,價格又特別高,對企業而言負擔很重。除開材料購買成本,還要考慮到安裝和後續維修保養的成本。」中國人民警察大學防火工程學院院長李思成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保溫材料的性質或功能會隨著時間推移和外力侵蝕發生改變,導致防火性能下降,或出現破損、開裂、脫落,若未能及時更換或維修,極易引發火災。
監管環節亦是關鍵所在。孫旋稱,目前對外牆保溫材料的質量管控與驗收,主要還是靠看材料檢驗報告。可能出現的狀況是,做鑒定檢驗時提交的是符合防火規定的材料,但實際建造時用的是不合規的材料。到了竣工驗收環節,不合規的材料埋在外牆內層,檢查人員也很難通過肉眼識別。孫旋認為,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提升檢驗技術手段,讓監理、驗收人員能夠有效地檢驗材料質量。
「一些開發商、施工單位有意隱瞞,部分負責驗收的工作人員知道要求本身很難達成,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多重因素疊加下,並非所有高層建築都能夠完全符合既有的消防建設規定。」許傳升總結,相較於高層住宅,高層公共建築消防責任主體更明確、處罰後果更嚴重,使用「假」材料的可能性更小。
孫旋對《中國新聞周刊》說,時代在變化,高層建築的結構和材料也在更新,建築防火的新問題也不斷湧現,有關部門要更有針對性地制定和完善相關標準。對於既有的高層建築,也要積極開展整治工作,盡量降低風險。
「一些消防設施基本是癱瘓的」
去年1月30日,貴州貴陽市雲岩區某住宅樓14層發生火情,此時樓道內消防栓因水帶缺失無法正常使用,一名男子多次嘗試自主滅火無果,消防人員不得已從1樓鋪水帶至14樓滅火,極大延誤了救援時間。該男子的母親最終不幸葬身火海。從近幾年全國各地的消防檢查通報情況來看,類似的現象並不少見。
李思成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其中的關鍵問題在於,消防設施正式投入運行后,相關主體並未對其日常維護給予足夠重視,導致既有的消防設施在火災中難以發揮應有作用。
他說:「一些高層住宅內的消防設施基本是癱瘓的。」東南大學物業管理研究所所長黃安永分析稱,這要歸咎於政府監管、物業服務企業及業主自治管理工作的缺位。
「針對高層住宅消防安全的監管主體雖多,但效果並不理想。」李思成說。按照現行消防法,除去消防救援機構,派出所可以負責日常消防監督檢查、開展消防宣傳教育。另據《高規》,村(居)民委員會以及供電、供水等專業運營單位也應依法承擔一部分消防安全管理責任。
李思成分析稱,消防救援機構人力有限,通常採取抽查監管的方式,而高層住宅不屬於消防安全重點單位,被抽查到的概率更低。派出所等其他部門本身基礎業務繁多,開展消防監督的人員大多沒有接受過充分業務培訓,「有時就是走個過場」,就算檢查頻次高,也未必能發現問題。「看似誰都管了,但實際上誰也沒管好。」
多位受訪專家指出,關鍵還是要加強單位自治。根據相關規定,高層民用建築的業主、使用人是高層民用建築消防安全責任主體,由於業主、使用人眾多,其通常會委託物業服務企業等提供消防安全服務。黃安永認為,物業公司所需承擔的消防責任至少包含三個方面:保證消防設施設備等硬體設施正常運作;積極開展消防安全相關知識的宣傳;火災發生后第一時間組織人員逃生疏散。
然而,黃安永分析:「由於目前國家層面對物業公司在消防管理方面的權利、義務和處罰後果的界定不夠詳細,物業公司的消防安全意識較為薄弱,行動上常常缺位。」還需考慮的是,高層住宅內部更複雜,物業管理的任務更多,而消防設施日常使用率低,問題相對隱性,因此,「物業公司一般將工作重點放在保潔、綠化、電梯維護等業主更關注的方面,其他就不管了」。
與此同時,由於物業公司缺乏執法權,即便管理,也很難管好。黃永安分析稱,以電動自行車的管理為例,即便部分住戶不願意規範停車,物業公司也很難採取強制性或具有威懾力的措施。「理論上業主或物業公司可以將情況上報給街道辦、消防監督機構等,但由於權責劃定不清,現實通常是,報告了一圈,問題也沒有得到解決。」黃安永說。南京「2·23」重大火災事故發生前兩年,已有業主多次向物業、街道、媒體反映電動車違規停放、上樓入戶問題,但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整治。
相關條例也在逐步完善。2024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南京市住宅物業管理條例》中規定,對於存在影響物業管理區域公共安全的行為,包括攜帶電動自行車或者其蓄電池進入住宅電梯或戶內等,物業服務企業、業主委員會有權要求行為人停止侵害、消除危險等。各部門應及時處理違法行為。「這就進一步明確了物業管理的職權,有利於解決以往監管責任不清晰、實際落實不到位的問題。」黃安永說。
資金也是一大難題。消防設施的日常檢修、更換需要耗費一筆不小的數目,但錢從哪兒出,業主和物業容易相互「扯皮」。黃安永說,尤其對於老舊住宅小區,其專項維修基金可能不足以填補實際所需。但若牽涉到讓業主重新交錢,或業主委員會專門撥款,實際難度也很大。
但進一步提升物業公司消防安全管理能力,已刻不容緩。黃安永建議,物業公司要轉變觀念,優先保障投入消防設施設備在內的硬體設施上的資金,而不是一味「做面子工程」。相關部門可以考慮對物業管理工作重點作進一步明確,給出參考標準。
許傳升分析稱,更令人擔心的是,往後幾十年,既有大量高層住宅的樓體與消防設施老化問題會日益突出,帶來更大消防隱患,成為整個社會的負擔。
如何自救?
2024年12月11日,深圳灣悅府二期火災事故中,一個年輕的生命自29層墜落。
此次事故中,深圳市消防部門出動了最高作業高度為101米的舉高消防車,起火高度正好在101米升限範圍內。而101米幾乎是當前消防車滅火高度的極限。「如果著火點更高,消防車可能就夠不到了,可能造成更嚴重的損失。」張萬民說。
目前,舉高消防車仍是從建築外部進行消防救援的主要設備。然而,許傳升指出,大部分舉高消防車的作業高度是30—50米。若起火點位置高,舉高消防車要想發揮作用,通常操作耗時較長,且對停車場地、消防供水、風速的要求都很嚴苛。據媒體報道,前述101米舉高消防車每台造價高達2400萬元,並不是每座城市都如深圳一般,有配備作業高度百米以上消防車的實力。
如果著火點更高,該怎麼辦?這是高層建築消防救援面臨的重要問題。專註於高層建築和未來城市設計、建設與運營的全球非營利組織世界高層建築與都市人居學會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擁有150米以上的高層建築3393座,其中200米以上的有1208座,300米以上的有121座,均居世界第一。
「無人機或許能在百米以上的高空消防救援中發揮積極作用。」張萬民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除開偵察火情和檢測危險物質外,無人機在高層建築消防救援中主要發揮兩個作用:一是滅火,如讓無人機搭載滅火裝置系統,利用乾粉滅火劑、泡沫滅火劑、消防水炮等,從高空實現對高層建築起火點的精準打擊;二是救助,如給受困高空、暫時難以逃脫的人送上防毒面具、避火袍、安全繩緩降器等,為其爭取更多生還機會。
目前,河南已有消防無人機在滿載荷情況下升至3000米高空,並被列入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消防科技成果推廣目錄。2024年11月,廣東省首支無人機消防救援專業隊在東莞成立。1月15日,應急管理部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指出今年的重點工作之一是加速航空救援隊伍整合布局,推進滅火飛機與無人機等裝備在實戰中的應用。
張萬民分析稱,無人機滅火救援裝備屬於新產品,消防隊伍配備數量有限,「全國範圍內或不超過20套」,其操作難度大,操作人員訓練水平低,再加上保險跟不上,普遍存在不敢飛的現象。此外,無人機高層建築滅火救援裝備的可靠性、有效性、安全性仍需提高,相關戰術、戰法也在完善的過程中。「儘管我國高空消防救援水平走在世界前列,但消防無人機作為一項新技術,總體還在起步階段。」
面對高層住宅火災,施救仍難點重重。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自救路徑?
日本的防火疏散設計或許值得借鑒。在日本,多層、高層住宅大多設有疏散外廊,陽台之間相互連接或上下對齊,可以橫向或向下打開,提供逃生通道。這就為住戶提供了除電梯、樓梯之外的第三條生命通道。不過,許傳升認為,考慮到生活習慣差異,陽台互通可能會導致侵犯住戶隱私權,這樣的模式在中國很難大面積推廣。
在孫旋看來,現行消防設施的設計理念需要更新。他呼籲,要樹立人性化消防的理念,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優化消防設施布局和疏散路徑。許傳升認為,關鍵還是要及早發現並控制火情,這將為自救創造更多可能性。比如鼓勵更多高層住宅在戶內安裝火災報警器,在火勢尚小時及時使用滅火器進行滅火,或儘早從戶門疏散,可避免傷亡。
多名受訪消防專家強調,要做好煙氣控制。「建築火災中,大部分人的死因不在火,而在於煙。」許傳升解釋,火災燃燒會產生大量有毒氣體,如一氧化碳、硫化氫等,吸入少量便足以致死,且煙氣溫度極高,經常能達到兩三百攝氏度,一旦吸入,高溫煙氣會造成喉嚨起皰、腫脹,呼吸困難,最終導致窒息死亡。
「日常注意關好防火門,是最簡單也最有效的自救舉動。這能有效防止火災發生后煙氣進入樓梯間,得以保留安全的逃生通道。」李思成強調,民眾亟須加強消防安全意識,學習科學逃生技能。
從更長遠來說,對新建高層住宅的高度進行限制十分必要。2021年,住房城鄉建設部等出台規定,新建住宅建築高度控制最大值不超過80米,各地相關部門審批80米以上住宅建築、100米以上公共建築建設項目時,應徵求同級消防救援機構意見,以確保與當地消防救援能力相匹配。「但我認為80米仍然太高,相信未來標準還會不斷調整。」李曉江對《中國新聞周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