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跡象,表示你可能遭受過父母的情感虐待

京港台:2025-1-23 06:27| 來源:簡單心理Uni | 評論( 2 )  | 我來說幾句

10個跡象,表示你可能遭受過父母的情感虐待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情感虐待與身體虐待不同,它不會在你身上留下傷痕或淤青,所以常常被忽視。可是,情感虐待留下的影響非常深遠,它會削弱個體情感發展和自我價值感,其傷害可能伴隨一生。

  

  以下是遭受父母情感虐待的10個常見跡象,幫助你識別和理解這種隱性傷害。

  

  遭受父母情感虐待的10個常見跡象

  1.你容易情緒失控

  

  你是否很容易流淚,或者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如果你成長在一個經常被責備、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的環境中,就會更容易經歷極端的情緒波動。在受到他人肯定時,容易情緒高漲,但在失去關注或支持后,卻會瞬間跌入谷底。缺乏情緒穩定性會讓你感到難以自我調節。

  2.你對陌生人過度友善

  

  你是否對剛認識的人表現得格外熱情?

  從未從父母那裡獲得無條件的愛的孩子,往往會試圖通過關愛他人來彌補童年的創傷。比如,可能出於不希望別人經歷自己曾經的痛苦的心理,你將同理心作為自己的本能。

  對於遭受過情感虐待的你而言,對陌生人的善意,就是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方式。

  3.你對他人或動物表現出攻擊性

  

  另一方面,有些經歷情感虐待的孩子可能對同學或動物表現出敵意。

  由於內化了父母的虐待行為,這些孩子可能會模仿父母的方式,將情緒發泄到別人或動物身上。這種行為實際上是在嘗試掌控局面,彌補童年時期被控制的無力感,但卻走向了施加情感虐待的反面。

  

  4.你幾乎沒有朋友

  

  你是否習慣遠離他人,或者在新環境中感到異常害羞?

  或許你往往缺乏建立社交聯繫的基本技能?比如你是否曾誤把有毒的關係當作正常關係,頻繁陷入不健康的互動中?或者因為害怕再次受傷,乾脆避免任何形式的情感承諾。

  5.你對未來感到迷茫

  

  如果你的父母總是貶低你、忽視你的感受,你很可能會成長為一個對未來較為悲觀的人。

  這種消極情緒會阻止你追求夢想,讓你不敢探索自己的潛能。你可能覺得,任何努力都不太可能有結果,從而選擇停滯不前。

  6.你習慣壓抑情緒

  

  情感虐待的父母不會為孩子創造一個可以安全表達情緒的環境。

  孩子可能因為害怕惹怒父母而選擇壓抑自己的情緒。從小,這些孩子會像「勇敢的戰士」一樣學會隱忍,只為求得生存。長大后,你可能會繼續對外宣稱「沒什麼大不了的」,但另一邊卻很可能會用酗酒等不良行為,作為應對未處理情緒的方式。

  

  7.你不知道自己是誰

  

  你是否常常感到迷茫,覺得找不到自己的身份認同?

  如果成長在一個被控制和情感操縱的家庭中,你可能會形成一種過度依賴的性格。由於從未真正掌控自己的生活,你的身份感難以建立,總覺得自己活在別人的期待里。

  8.你總是渴望別人的認可

  

  情感虐待會削弱一個人的自信。

  為了彌補內心的自卑感,你可能通過討好他人來尋求愛與認可。這種行為可能體現在社交媒體上精心打造的「完美人設」,或者是通過撒謊來維繫的關係。由於缺乏自信,你難以做到真實和坦誠。

  9.你對自己非常苛刻

  

  小時候,你的父母是否對你要求過高?

  父母總會給你設定不切實際的標準,並給予很大期望。如果沒有完全達到目標,你就會覺得自己不夠好。這種壓力可能讓你成為一個完美主義者,不允許自己犯錯或表現出脆弱一面。

  10.你經常感到內疚

  

  遭受情感虐待的孩子長大后,往往伴隨著嚴重的內疚感。

  比如,當你試圖建立界限或向他人尋求情感支持時,你的父母是否曾通過「情感綁架」讓你產生負罪感?例如說「你是不是忘了我」?或者「你不愛我了嗎」?

  這些話很可能讓你重新陷入孤立與自我懷疑。

  

  如何應對童年情感虐待

  無論童年經歷了什麼,我們現在都可以意識到,自己已經足夠強大,不再是當年那個弱小無助的小孩。以下9個方式,可以幫助你走出童年情感虐待的陰影。

  

  1.覺察過度反應

  情緒過度反應有時是舊創傷被重新激活的表現。觀察這些反應,能幫助我們發現內心深處尚未解決的傷痛。人際神經生物學家丹尼爾·西格爾(Daniel Siegel)提出了一個名為「SIFT」(sensations, images, thoughts, and feelings,感受、影像、想法和情感)的工具,用於幫助我們深入了解自身的內在狀態。

  • 觀察體感(Sensations)

  首先,我們可以觀察自己的身體感受。例如,是否感到心跳加速,或者額頭髮熱。

  • 搜索畫面(Images)

  接著,我們可以探索腦海中浮現的畫面。這可能是某人臉上的嚴厲表情,或者某個房間牆壁上特定的塗鴉。

  • 注意思維(Thoughts)

  然後,我們將注意力轉向由此產生的情感,比如恐慌、悲傷、羞愧或憤怒。

  • 留意想法(Feelings)

  最後,我們可以留意隨之而來的想法,比如「你得離開這裡」、「這情境對你不安全」。

  這些反應背後,可能隱藏著曾經未被處理的創傷記憶。當這些記憶被重新喚起時,或許能幫助我們理解為何當時的自己無法消化那段經歷。

  2.列出童年創傷

  無論是明顯的「大創傷」,還是細小但深遠的「小創傷」,這些事件對我們的成長和心理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識別這些創傷,是自我療愈的起點。

  

  所以,不妨試著列一張清單,寫下你記得的童年創傷。即使你一開始覺得「我想不出10個」,這份目標也能引導你回憶起那些被遺忘或從未定義為「創傷」的經歷。你之所以會遺忘這些經歷,也許是因為——

  • 太過害怕:童年時,我們的認知能力不足以處理這些事件。

  • 壓抑和遺忘:為了保護自己,我們可能選擇性忽視了這些記憶。

  • 未被講述:如果從未將這些經歷以語言或文字形式表達,它們就很難留在我們的意識中。

  將這些記憶「帶到光下」,不僅是理解自己人生故事的第一步,也是開始療愈和重建的關鍵。

  3.重新審視你的經歷

  

  當你回憶過去時,是否曾發現故事中有不連貫的地方?時間線混亂、片段缺失,甚至曾堅信的「事實」如今變得模糊或顛覆。這些記憶的不完整可能隱藏著未被解決的情感和創傷。

  我們往往在兒童時期因為認知能力有限,將一些錯誤歸咎於自己。

  例如,有人可能認為是自己的疏忽導致了一場悲劇,而實際上,那些事件的發生超出了當時的能力範圍。在探索記憶時,嘗試尋找那些「不合邏輯」的地方。這些不連貫的細節往往值得深入思考,因為它們可能指向我們尚未處理的情感。

  通過回顧和反思,我們不僅能梳理記憶的碎片,也能開始重新構建一個完整且真實的自我故事,這樣你也能更清晰地認識到,很多事情並不是你的錯。

  4.用RAIN方法擁抱內心平靜

  

  或許在進行上述步驟探究過去記憶時,我們會時常感到不安或痛苦。所以不妨試試以下四個簡單步驟,用科學方法平復情緒:

  • 識別:承認創傷的存在(Recognize)

  「我感覺到什麼?」—停下來感受自己的情緒和身體狀態,給予它們注意力。

  • 接納:允許情緒存在(Acknowledge/Accept/Allow)

  「我願意接納當下的情緒。」—即使這些情緒不舒服,也無需抗拒,承認它們的存在是療愈的第一步。

  • 探索:了解情緒的來源(Investigate)

  「這些情緒從何而來?」—追溯它們與過去的關聯,並思考它們是否仍然在影響你的現在。

  • 不認同:將創傷與自我分離(Non-identification)

  「這段記憶不等於我。」你可以通過RAIN方法不停提醒自己,過去的創傷不能定義現在的你,它只是你人生的一部分。

  5.藉助他人視角復現真實經歷

  

  遭受過童年虐待的人,童年記憶中的某些細節已經模糊或丟失。如果你也有類似困惑,不妨試試以下方法:

  • 向信任的人求助

  詢問那些曾參與或目睹過事件的人。他們的記憶或許能補充我們忽略的細節,為你提供新的視角。

  • 接受可能的分歧

  他人未必完全認同我們的感受,甚至可能否認事件發生的細節。但請記住,你的感受是真實的,對你自己的影響才是最重要的。

  • 重視信任的聲音

  選擇那些你信任的人,他們的回憶可能是拼湊真相的關鍵。同時,保留自己對事件的獨立理解,因為這是你故事的一部分。

  正是因為記憶中有空白,所以我們更需要重視自己的直覺和情感。

  6.接受痛苦是療愈的起點

  

  情緒的痛苦不需要被合理化,它們存在就是有意義的。接納這些感受,是對自己過去經歷的溫柔回應。

  情緒如同波浪:起伏、攀升、消退,最終帶你回到內心的平靜。但這一切的前提是,你願意讓它自然流動。

  接納是療愈的第一步。當我們停止對抗自己的感受,而是允許它們展現出來時,創傷的情緒能找到出口,我們也才能真正向前。

  7.寫下你的故事

  把情緒和記憶記錄在紙上,就像給它們找到了一個安全的出口。這是整理思緒、釋放情感的重要步驟。

  寫作時需要注意什麼?

  • 接納一切:沒有對錯之分,任何情緒、記憶或想法都值得被記錄。

  • 帶著溫柔:用耐心和同情心對待自己的故事,而不是苛責自己。

  • 隨心而寫:甚至可以寫下你認為可能發生過的事情,不需要絕對的確定性。

  許多人在開始寫下經歷時,逐漸找回了被遺忘的記憶片段。這種體驗往往帶來意想不到的釋然感。

  8.向可信賴的人傾訴

  傾訴是一種釋放情緒的方式,同時讓我們更清楚地看待自己的經歷。信任的人可能會提供比我們自己更清晰、更客觀的視角。信任的人可以帶來:

  • 寬容與共情:比起我們苛責批判自己,他人通常展現更多的同情和理解。

  • 新的洞見:對方可能提出我們未曾想到的觀點,幫助我們重新看待創傷。

  在傾訴的過程中,我們有機會挑戰那些由創傷事件引發的負面信念,比如「這是我的錯」或「我不值得被愛」。這種互動可以促使我們以更溫柔的視角看待自己。

  9.構建新的敘事:從創傷到力量的轉變

  

  在梳理了創傷,寫下了故事後,不妨再次整理你的經歷,讓曾經「無意義」的創傷變得對自己有意義。這種梳理能幫助我們理解自己,消除內心的碎片感。如何構建自己的故事呢?

  你可以:

  • 記錄下創傷的每個片段。

  • 試著從新的角度理解它們:自己是否真的有錯?事件如何影響了你的成長?

  • 用對朋友般的同情和理解對待自己的故事。

  • 當我們連貫講述自己的故事時,便能找回創傷奪走的平靜,重新定義自我。

  雖然我們無法改變過去,但我們可以選擇未來,並寫下一個嶄新的篇章。雖然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經歷怎樣的童年,但我們可以選擇用怎樣的角度去回顧和理解它。

  也許在逐漸走出創傷,實現療愈后,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已不再是痛苦弱小的受害者,而是一位強大獨立的倖存者。

 

        更多生活情感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3 12:2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