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錫進:使用原研葯還是仿製葯,是醫學問題,也...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集采降低了公立醫院的就醫費用,絕對是好事。但萬事不能突破實際情況,醫療最大的實際情況就是它首先要治病,要效果好,降低費用是要儘力爭取的,但便宜不能以犧牲療效為代價。
集采能降低葯價,醫院都努力給病人開集采仿製葯,患者們一起幫著吃,吃出便宜來,事情決不能搞成這樣的邏輯。我相信集採的初衷決不是為了便宜而便宜。當事情有多個頭緒時,就需要守住幾個邊界,或者說原則。
第一,如果有些原研葯的療效確實明顯好於仿製葯,它們應該盡量留在醫保範圍內。
第二,如果醫保承擔那些原研葯有困難,不合理,那麼那些原研葯至少能讓患者以自費的方式從公立醫院買到。不能因為要確保仿製葯銷量,公立醫院完全不採購療效更好的原研葯。公立醫院是為患者開的,而不是為製藥廠開的,這個關係一定要搞清楚。因此不能禁止公立醫院採購原研葯,國家醫保局否認有過這方面的禁令,那麼各地醫保局就不應搞層層加碼,抵制原研葯。
第三,使用原研葯還是仿製葯,這是醫學問題,也是市場選擇,任何部門、任何醫院都不應將這個問題「政治化」。使用什麼葯的裁量權應當歸門診醫生,選擇權屬於就醫者,醫保負責甄別報銷程度,三方關係構成一個應有的生態。行政干預應當致力於醫療效果和醫保總支出之間的平衡,集采是一個砝碼,靈活性應當是另一個砝碼,用於照顧各種特殊情況,包括對一些人自費取葯的意願給予尊重。
第四,在去年12月第10批集採藥物中,所有原研葯無一中標,這當中的合理性值得再斟酌。這種情況下,在醫院的大量臨床實踐中,需要保留靈活處置空間,緩衝由集采導致的一些絕對、短缺和緊張。部分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反映無論如何買不到原研葯,而他們服用仿製葯的效果不佳,這些情況如果屬實,是無論如何需要迅速加以破解的。如果這是換藥導致的心理問題,需要充分安撫。患者的健康高於一切,他們得到精神安慰同樣非常重要。強行讓大家接受集采帶來的各種安排是不行的。
國家醫保局20日決定組織相關部門聽取上海市政協委員和醫學專家對集采提出的意見,這個態度非常值得歡迎。這是實事求是精神的體現,是在這個複雜事情上對重要性排序的一次公開釐清和宣示。任何事情的完善都是逐漸推進、形成的,老胡相信,這次集中聽取意見一定能夠產生效果,帶動進一步完善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