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賬2024: 中國人工作卷嗎?收入漲嗎? 還有信心嗎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2025年初,無數外國網友湧入中國社交APP「小紅書」,交流互動的同時中美網友也開始了「對賬」,圍繞日常生活成本、教育和醫療開支等領域進行討論,增加對外界的認知。
對於中國人來說,也可以就2024年對一下賬。1月17日上午10時,國新辦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去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這也是開年外國記者最多的一場發布會,會前半小時大廳外就排滿了領取材料的記者,以便在規定時間裡第一時間報道中國的年度經濟數據。
初步核算,2024年國內生產總值接近135萬億元,為1349084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0%。「在外部壓力增大、內部困難增多的條件下,我國經濟總量再上新台階,很不容易。」國家統計局局長康義如是評價。在一個半小時的時間裡,發布人還回答了中外記者9個問題,涉及就業、消費、樓市、物價、新質生產力和經濟展望等方面。
宏觀經濟數據之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體感,有多大「溫差」?南都記者採訪多位專家,就相關數據和現象進行解讀。
2024年8月23日,在銀湖街道新聯社區嬰幼兒成長驛站內,由街區綜合黨委牽頭引進的專業托育機構老師在與孩子互動遊戲。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出生人口8年來首次回升,會持續嗎?
2024年是中國農曆「龍年」,望子成龍,身邊不少家庭趕在這年新添了「龍寶寶」。國新辦發布會公布的數據中,出生人口由降轉增引起較多關注和討論。年末全國人口逾14億人(140828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39萬人,人口總量降幅有所收窄。但全年出生人口954萬人,比2023年增加了52萬人,是2017年以來首次回升。
對此,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司長王萍萍分析,這主要受近幾年生育意願累積、各地生育支持政策逐漸落實以及龍年生肖偏好等因素影響。
在地方上,近期湖北小城天門市的2024年出生人口增幅高達17%受到輿論關注,這也是8年來首次回升。報道分析是當地補貼生育力度較大在起作用,疊加各類補貼(包括一次性生育獎勵、育兒補貼、購房獎補等),天門對每個二孩發放9.63萬元,三孩發放16.51萬元。
不過,王萍萍坦言,從全國來看,育齡婦女特別是生育旺盛期育齡婦女仍在減少,對我國下階段出生人口依然存在影響。
「按照1952到2023新生人口的統計,龍年平均比兔年多生6.4%,而實際去年龍年只比前年多生了5.8%,反映了生育率長期下降的趨勢並沒有得到扭轉。」人口經濟學家、攜程聯合創始人兼董事局主席梁建章撰文指出,各種證據表明,出生人口乃至總人口萎縮的趨勢都在加速。除了年輕人口和育齡婦女數量下降,人們的婚姻和生育觀念也在改變,不婚不育的人群在增多,年輕一代婚育意願低迷。
廣州,一名老年人在老齡產業博覽會上參觀選購一款監護手錶。 新華社記者 盧漢欣 攝
老齡人口突破3億,銀髮經濟有多大潛力?
人口數據中,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老年人口首次突破3億人。60歲及以上人口31031萬人,佔比22.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22023萬人,佔比15.6%。
梁建章認為,少子化和老齡化的趨勢不僅會增加整個社會的養老成本和工作人口的稅負,也會依次對行業造成負面影響,如奶粉、兒童用品和托育服務、教育、食品、服裝、房屋、傢具、家電、電子消費品、汽車、旅遊、娛樂、醫療、養老、殯葬等,並進而影響需求和投資意願。他認為,2017年以來出生人口下降對消費需求的影響雖然要在十多年後才會呈現,但當前經濟增長勢頭已看出端倪。
不過,王萍萍認為,我國勞動年齡人口超過8億人(16-59歲人口85798萬人,佔比60.9%),人口紅利仍然存在。人口老齡化程度雖繼續加深,但老年人口中60-64歲老年人比重較大,年齡結構相對年輕,為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提供了有利時機。
為挖掘和服務老年人的消費潛力,去年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銀髮經濟的政策文件。1月9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司司長劉明回應南都記者,銀髮經濟前景廣闊,老年人群體規模不斷上升釋放大量老年產品和服務需求,特別是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人,已經進入老年階段,這部分人消費意願和消費活力更強。他還指出,從消費趨勢看,老年人與年輕人消費邊界不斷融合,消費觀念、消費結構愈發重合,更加註重個性化和悅己消費,成為消費多元化發展的關鍵群體。
實際上,人們也在工作日的旅遊景區看到越來越多「活力滿滿」的老年人。據測算,「十四五」末我國或將迎來萬億元的老年旅遊市場,就此中國旅遊研究院副研究員黃璜對南都記者表示,傳統觀點認為老年人出遊意願弱、消費支出少、產品檔次低,但近年來,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健康狀況都更好的城鎮「60后」老年人陸續退休,老年旅遊需求正在向專業化、個性化和品質化方向發展。因此,旅遊業積極應對老齡化,也是未來一個重要戰略。
天津一家服飾貿易公司工人在服裝生產車間內工作。一大批民營企業在一系列支持政策、激勵和保障體系的加持下,創新動能持續釋放。 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
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4萬元,什麼收入在漲?
「今年我60歲了,但很多工作不要我了。我不是退休,是失業了。我該如何體面養老?」一位常年在外工作的農村老人如是說。家庭失去了其中一項收入來源,他也擱置了買車的想法,儘管現在不管是新能源車還是燃油車都在降價,購買還有國家補貼。
收入是消費的前提。居民收入情況如何?去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4元,比上年名義增長5.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1%。「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國家統計局住戶調查司司長張毅分析,可支配收入的四項構成中,工資性收入和經營凈收入較快增長是重要支撐因素:去年全國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23327元,名義增速5.8%;居民節假日旅遊出行、文化娛樂活動需求旺盛,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交通運輸業等行業經營形勢良好,帶動全國居民人均經營凈收入6908元,增速5.6%。
以旅遊為例,哈爾濱冰雪游、天水麻辣燙、跟著《黑神話:悟空》打卡山西小城……去年各地文旅爭相「出圈」。不過,也有分析指出火熱的旅遊出行數據背後,是消費降級,是「旺丁不旺財」。對此,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政府一名負責人對南都記者表示,賬並不能這麼算,有經濟賬也有社會賬。「最美自駕路」草原天路、張北草原音樂節等吸引了來自京津等全國遊客,周邊農牧民可以通過擺攤、開民宿等方式增加額外收入,也為這個小城帶來了投資。去年前9月,草原天路張北段自駕游同比猛增1.7倍,直接受益群眾近10萬人。
1月9日,老人在朝陽區來廣營福壽苑養老照料中心學習健康手指操。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1.7億老人領取基礎養老金,今年會漲多少?
每次公布收入數據,不少人說「我的收入被平均了」「年輕人工資現在都比不上長輩退休金養老金」等等。國家統計局也坦言,收入的調查數據有局限性,它將居民收入在總體各個群體之間的差異抽象化了,即無法反映不同行業職業、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家庭規模等群體間的收入差異,會與部分居民的感受不是很相符。
收入構成中,轉移凈收入和財產凈收入繼續增長,但增速分化較大。2024年全國居民人均轉移凈收入7644元,增速5.3%。受養老金標準調整和領取人數增加帶動,居民人均養老金或離退休金增長7.2%。
南都記者注意到,今年養老金還將提高。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適當提到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近期各地在召開地方「兩會」,不少都提到該政策。從全國來看,2024年城鄉居民月人均養老金為234元左右,超1.7億人領取。但不同省市的城鄉居民養老金水平不同,例如上海的基礎養老金為1490元,北京為971元,有的地方則在200元左右。
而全國居民人均財產凈收入3435元,增長2.2%,增速較低。不過,農村居民人均轉讓承包土地經營權租金凈收入增長10.0%。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4處提到居民「增收」,其中就包括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有專家對南都表示,當前農民的財產性收入佔比太小,在生活中有一些閑置的資產,如何把它盤活利用,值得思考。
濟南,購房者在展示交易會現場了解房屋信息。 當日,2023齊魯(濟南)春季房地產展示交易會在濟南舜耕國際會展中心開幕。百餘家品牌房企攜眾多樓盤亮相,幫助購房者一站式看房選房買房。 新華社記者 朱崢 攝
去年四季度新房銷售轉增,今年股市、樓市還能漲嗎?
「去年GDP實際增速達到5%,但考慮到價格后,名義增速低於5%,這就會產生一定落差,體現在居民和企業層面的感受就沒有那麼好。」1月19日,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上,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毛振華教授點評。去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僅上漲0.2%,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則下降2.2%。
「價格是經濟運行冷暖的衡量指標,也是提振微觀主體信心的關鍵。」在該論壇上,中誠信國際研究院執行院長袁海霞談到了價格對宏觀經濟運行的影響。她表示,物價下行可能會沿著利潤-投資-就業-收入-消費鏈條負面傳導,即物價下降,企業利潤空間收窄,削減投資裁減人員,就業壓力上升,居民收入增速下降,消費需求不足,從而導致新一輪物價下降。而在資產負債表受損下,包括企業、居民和政府等各部門的支出能力和意願受到制約。
毛振華指出,從資產價格來看,住房是居民財富的重要領域,大概佔2/3,由於房價低迷,居民的資產增速是顯著下降的。另一部分資產,體現在股價上。他認為,這是去年宏觀政策中較有效果的部分。去年9月股票市場曾有一波強勁的反彈,後續有一定波動。「基本上維持了差不多20%的增長,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他指出,今年的工作重點有很多,但當務之急是怎麼通過政策的干預和引導,使得價格能夠恢復到正向,從而提高社會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樓市也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發布會上,康義介紹,去年9月中央提出一攬子增量政策以來,四季度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銷售額同比分別增長0.5%、1.0%,扭轉了之前連續下滑的態勢;房地產業增加值也由負轉正,從三季度下降1.2%轉為增長2%。
「2024年多數城市全面放開限制性政策,同時從降低購房成本、加大購房補貼、提高公積金貸款額度等方面釋放政策利好,當前居民購房首付比及貸款利率已達到歷史最低,限購政策也處於實施以來最寬鬆階段。」中指研究指數研究部總經理曹晶晶對南都記者表示,展望後市,2025年新房銷售恢復仍面臨一些挑戰,如:居民收入預期尚未根本性扭轉、有效供給不足、二手房市場對新房「替代效應」等。從供應端來看,短期土地縮量、房企資金承壓、市場庫存積壓等因素仍將制約投資開工恢復。
在康義看來,下階段房地產市場有望繼續改善。「從中長期來看,我國新型城鎮化還沒有完成,剛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還有潛力。」
工人在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中小企業孵化園內一家機電生產企業的微型振動馬達生產線上作業。 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內卷」下企業以價換量,今年會得到改善嗎?
物價低迷正成為困擾企業甚至是經濟運行的一大問題。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戈撰文指出,近年來我國經濟生活中「量價背離」特徵明顯,尤其是生產端各項數量指標較強,但價格方面的數據持續偏弱。如此現象,不僅發生在傳統產業,也在新興行業;不僅在內需領域,也在出口部門。
他指出,面對總需求不足的挑戰,諸多企業採取「以價換量」的策略。此時企業追求的並非「利潤最大化」,而是「虧損最小化」。反映到宏觀層面,這客觀上有助於實際GDP增速的短期平穩;但折射在微觀層面,這大都體現為企業盈利指標的弱化。
「強大的製造能力,碰上內需不足與消費不足,導致價格走低和『內卷』。」湖北省統計局原副局長、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葉青觀察到,2024年「內卷」現象在職場、教育、房地產等多個領域普遍存在。它表現為內部競爭過度激烈,資源分配不均,個體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等。例如,在職場中,求職者為了有限的工作機會不得不降低薪資期望和職業要求;在教育領域,家長為了讓孩子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不惜花重金報各種輔導班、考證書等。
為了應對「內卷」,政府和企業正在採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強科技創新、規範市場秩序、提高勞動者素質等,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去年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上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範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作為今年的重點工作之一。葉青對南都記者表示,「2025年起,中國取消部分出口退稅等措施,隨著上述措施出台,『內卷』或將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