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團隊即將推出新關稅政策,或對中國手下留情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華盛頓郵報》1月6日獨家報道,特朗普政府正在醞釀一項新的關稅政策,與他在2024年競選期間承諾的全面關稅相比,這次的計劃明顯更加溫和,尤其是在對中國商品的政策上。這一調整被認為是特朗普團隊對政治和經濟現實的考量,但依然可能對全球貿易體系帶來深遠影響。
從「普遍關稅」到「關鍵領域」的轉變
特朗普團隊內部人士透露,特朗普團隊正在討論一項新的關稅方案,這一方案與其競選時提出的對所有進口商品徵收10%到20%的普遍關稅有所不同。根據目前的計劃,關稅將集中於某些被認為對國家安全或經濟安全至關重要的領域,而非覆蓋所有進口商品。
特朗普競選期間的關稅主張曾引發廣泛爭議。一些經濟學家警告稱,這樣的普遍關稅政策可能會導致消費品價格飆升,給普通消費者和企業帶來巨大壓力。特朗普團隊顯然意識到了這一問題,因此在政策規劃中做出調整。據《華盛頓郵報》報道,這些關稅可能主要針對國防供應鏈(如鋼鐵、鋁、銅等)、關鍵醫療用品(如注射器和藥品原材料)以及能源領域(如稀土礦物和太陽能電池板)。
不過,這一調整並不意味著特朗普完全放棄對外貿易施壓。消息人士強調,儘管這些政策較競選承諾有所收縮,但特朗普團隊仍希望通過關稅政策向外界傳遞強硬信號。
中國「暫時鬆一口氣」
值得注意的是,新計劃中針對中國商品的關稅措施似乎並不突出。儘管特朗普在競選期間多次表示要對中國商品加征10%的額外關稅,但目前的討論並未明確提及這一主張。《華盛頓郵報》的報道稱,特朗普團隊似乎更傾向於關注稀土礦物等戰略性資源,而非擴大對中國消費品的關稅覆蓋範圍。
分析人士認為,這一變化可能是特朗普團隊對中美貿易現狀的現實考量。近年來,中國對美出口增速放緩,同時積極開拓其他國際市場,以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例如,東南亞和非洲市場在中國外貿中的比重逐步上升,這使得中國在面對美方施壓時具備了一定的緩衝能力。
同時,特朗普團隊也清楚,對中國採取過於強硬的貿易政策,可能會導致更複雜的地緣政治和經濟後果。例如,中國是全球稀土供應的主要來源,如果美方對這些材料加稅,可能不僅對中國出口商造成衝擊,還會顯著提高美國本土企業的生產成本。
內部討論仍在進行
據內部人士透露,特朗普團隊內部對關稅政策的具體設計仍存在分歧,相關方案尚未最終敲定。主導討論的核心人物包括即將擔任白宮國內政策委員會主任的文斯·哈利、財政部長提名人斯科特·貝森特,以及商務部長提名人霍華德·盧特尼克。
一位參與討論的人士對《華盛頓郵報》表示,現階段的討論集中在如何讓關稅政策更具針對性,以減少對美國消費者的負面影響,同時保持對製造業復興的推動力。「如果一上來就推普遍關稅,可能引發過大的政治和經濟風險,所以現階段更傾向於從這些關鍵領域入手,」這位人士透露。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特朗普政府的關稅計劃會徹底平息爭議。美國國內的自由派和保守派批評人士均認為,即使是溫和版的關稅政策,仍可能推高企業生產成本和消費者價格。前拜登政府財政部高級經濟學家金伯利·克勞辛表示,美國的大多數進口商品是企業供應鏈中的中間產品,而不是直接面向消費者的商品。「對這些商品徵稅將顯著提高美國企業的生產成本,削弱其全球競爭力,」克勞辛指出。
全球貿易格局的挑戰
儘管這次的計劃較特朗普第一任期的政策有所收縮,但依然顯示出特朗普團隊對全球貿易秩序的強硬態度。特朗普政府在其首個任期內對中國商品徵收了超過3600億美元的關稅,試圖削弱中國在製造業中的競爭力。然而,這一政策的實際效果卻並不顯著。不少製造商選擇將生產線遷往越南、墨西哥等地,從而繞過關稅進入美國市場。
根據美國「繁榮美國聯盟」(Coalition for a Prosperous America)提供的數據,目前墨西哥已經佔到美國某些鋼鐵進口的87%以上,比歷史平均水平增長了近500%。這一現象直接反映了製造商為規避關稅所採取的策略。
貿易律師查爾斯·貝諾伊特指出,美國政府已經掌握了較為詳細的進口商品分類數據,因此從技術層面來說,對某些關鍵領域實施精準關稅並不複雜。「雖然20%的全面關稅可以增加政府收入,但通過更精確的關稅設計,可以更有效地實現政策目標,」貝諾伊特表示。
特朗普的回應
《華盛頓郵報》的報道發布后,特朗普迅速在其社交平台Truth Social上發文回應,稱報道「完全錯誤」。他表示,自己的關稅政策不會有所削減,同時批評《華盛頓郵報》故意散布假消息。「關稅是最美的辭彙,它不僅能讓美國擺脫債務,還能讓美國再次富裕起來,」特朗普在帖文中寫道。
然而,特朗普的公開言論與團隊內部的討論並不完全一致。一些熟悉情況的知情人士警告稱,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可能會在最後時刻發生變化,因此外界不應過早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