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恐在首爾引爆核彈!屍體蒸發成灰 200萬人死傷

京港台:2025-1-7 05:52| 來源:ETtoday | 評論( 9 )  | 我來說幾句

朝鮮恐在首爾引爆核彈!屍體蒸發成灰 200萬人死傷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朝鮮2023年2月發射火星-15洲際彈道導彈。(圖/翻攝朝中社)

  近年來朝鮮積極研發核武與導彈技術,聲稱能夠對美國、韓國等「侵略勢力」產生震懾效果,今(6)日上午更從首都平壤發射遠程彈道導彈。對此,韓國知名軍事專家鄭成長認為,任誰都無法保證朝鮮不會對韓國使用核武,一旦朝鮮在首爾上空引爆核武,將導致首爾3分之1人口死亡或重傷,醫療量能全面癱瘓。

  韓國《韓聯社》從去年12月起,特別向長年以來為各大媒體解讀南朝鮮局勢的知名軍事專家、世宗研究所韓半島戰略中心主任鄭成長進行專訪,採訪份量長達3篇長文,其中一篇文章於今(6)日在網站上架,主要分析一旦朝鮮在韓國首都首爾的市中心(首爾市政府)上空投擲引爆核彈,將會對韓國造成何種程度的死傷規模。

  

  ▲朝鮮宣稱成功開發可搭載在洲際彈道導彈上的「氫彈」,金正恩赴核武器研究所視察。(圖/路透)

  朝鮮曾經於2017年9月3日,在其最高領導人金正恩的指導下,在咸鏡北道吉州郡豐溪里核實驗場進行第6次核實驗,成功引爆1顆爆炸威力介於100至300千噸(KT)的氫彈。回顧1945年美軍在日本廣島投擲原子彈,當時該顆原子彈的爆炸威力僅15千噸,便引發日本當地超過30萬人死傷,其中死者佔15萬人。

  鄭成長接受《韓聯社》專訪時,直呼韓國上至朝野左右兩派政治人物、下至一般民眾,對於戰爭爆發的可能性並未保持警戒,甚至思維模式處於「井底之蛙」的狀態,認為除非朝鮮想要自取滅亡,不然朝鮮根本不可能瘋到向韓國使用核武。

  鄭成長表示,韓國必須從過去的歷史引以為鑒,從1950至1953年爆發的韓戰、后金(清朝建立時)在皇太極率領下侵略朝鮮所引發的丙子胡亂,以及明朝萬曆年間日本豐臣秀吉「借道」出征朝鮮引髮長達8年的壬辰倭亂,都再再顯示戰爭突然爆發的可能性。

  美國紐澤西州史蒂文斯科技學院所研製的「核武地圖」(Nukemap),針對各種核武爆炸進行模擬與評估。

  鄭成長表示,從該套系統的分析來看,一旦朝鮮發射攜載20千噸(KT)核彈頭的導彈,至首爾市政府上空800米引爆,將造成11萬4000多人死亡,死傷人數超過53萬4000人,屆時以首爾市府為中心、半徑5.29公里以內的區域將淪為最直接承受核武衝擊的受害圈,當中包括距離首爾市府3.6公里的總統辦公室(首爾市龍山區)。

  同時,以首爾市府為中心的區域,將會因核武引爆,而出現半徑100米、深度30米的坑洞,方圓5.29公里以內的民眾將會直接死亡,且屍體會因為核爆所引發的高熱能而化為灰燼、消失得無影無蹤。

  鄭成長透過該套系統分析,一旦朝鮮在首爾市府上空100米引爆100千噸(KT)的氫彈,則將造成36萬人瞬間死亡、200萬人死傷,以首爾市府為中心、方圓半徑590米以內的區域,包括光化門站、乙支路入口等將因強烈熱能而蒸發,導致所有生物消失,核彈引發的暴風將造成半徑1.6公里的區域,包括景福宮站、西大門站、明洞站一帶的水泥建築物崩塌,幾乎無人能夠生存。

  鄭成長分析,核武引爆所造成的輻射污染,將會向首爾站、獨立門、鍾路4街席捲而來,在數個小時或經過數周后,該地約有50至90%民眾死亡,而熱輻射將對弘大入口站、漢南洞、平倉洞等方圓半徑4.67公里以內造成影響,導致大部分居民出現3度燒燙傷,必須接受手臂截肢手術,方圓半徑300公里以內區域的民眾數十年內將因疾病所苦。

  美國華府監控朝鮮動向的智庫「北緯38度」(38 North)曾發表報告,指出一旦朝鮮在首爾上空引爆爆炸威力達250千噸(KT)的氫彈,將造成78萬人死亡、277萬人受傷,等於首爾市每3人中就有1人因核彈攻擊而死亡或重傷,死傷規模遠超過韓戰與日本二戰。

  另外,儘管鄭成長自稱為和平主義者,不過他接受專訪時,卻一再呼籲韓國擁有核武的重要性。他認為,韓國不應太過依賴美國所承諾的「核保護傘」,而是必須獨自擁有並部署核武,與朝鮮在半島上達成嚇阻戰爭發生的恐怖平衡,否則一旦朝鮮同時向韓國、美國使用核武攻擊,屆時美國恐難以替韓國向朝鮮實施核武報復,因為只有美國總統才擁有核武的使用許可權。

        更多大陸資訊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0 14:2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