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峽水電站功率吹風 地球上最強風洞有何用?

京港台:2025-1-7 02:29| 來源:格致論道講壇 | 評論( 5 )  | 我來說幾句

用三峽水電站功率吹風 地球上最強風洞有何用?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用一句時髦的話講,錢學森在那個時候挖了一個大坑,現在全世界的人都在往坑裡跳。

  韓桂來 ·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

  大家好,我是韓桂來,來自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人類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

  最早的飛行器出現在中國,比如風箏和火箭,但是後來我們掉隊了。真正的飛行器是什麼時間出現的呢?

  

  萊特兄弟和「飛行者」1號

  從科學的角度來講,真正的飛行器出現在1903年——萊特兄弟的「飛行者1號」。其實它的飛行距離很短,只有200多米,但是它帶來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萊特兄弟事先做了大量的科學研究,不僅僅是經驗上的診斷,最終靠飛行技術實現飛機飛行。

  

  風洞

  這是最早的風洞,基於這樣的風洞,20世紀還出現了哪些飛行器?

  30年代的絕大多數飛機都處於亞聲速階段。到了40年代,超聲速的戰鬥機就已經誕生了,包括我們現在講的戰鬥機划代:一代、二代、三代,其中最基本的標準就是能夠實現超聲速的飛行。

  到了60年代,超聲速的客機已經誕生,它已經飛到21世紀了。我們可能會問,21世紀到底會飛什麼東西?我們現在站在21世紀的前20年,那麼21世紀後面的80年,甚至100年、200年、500年後,又會飛哪些東西?

  

  錢學森定義了高超聲速飛行(hypersonic)

  1946年,學界的鼻祖錢學森先生提出了一個「高超聲速飛行」的概念(hypersonic),這個概念距今已經70多年。用一句時髦的話講,錢學森在那個時候挖了一個大坑,現在全世界的人都在往坑裡跳。

  

  德國V-2火箭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很多國家都在造高超聲速飛機。德國的V-2火箭是我們現在認為最早的高超聲速飛行器.

  

  X-15太空梭(左)高超聲速飛機X-43(右)

  一直到後來的X-15太空梭、高超聲速飛行器X-43。

  

  高超聲速滑翔飛行器HTV-2(左)高超聲速飛行器X-51(右)

  再到高超聲速滑翔飛行器HTV-2和高超聲速飛行器X-51。

  

  空天戰鬥機X-37B

  包括炒得最火的空天戰鬥機X-37B。

  未來宇航的競爭制高點

  我們將來要研究什麼樣的飛行器?我覺得新世紀宇航競爭制高點有兩個:第一個是高超聲速飛機,它能夠實現1-2小時的全球到達,即它可以消除時差的概念。

  例如,從東半球到西半球有12個小時的時差,飛機飛過去也要12個小時,如果早上8點鐘出發,到對方那邊還是早上8點鐘,我們的身體會很難受。如果能在1-2小時之內到達,時差對我們來說就不是問題了。

  第二是空天飛機,這也可能是我這輩子研究的終極目標之一。它能夠實現水平起降,從地面起飛,通過兩級或多級入軌,送到太空中的軌道,能夠實現天地往返。

  我認為這是將來高超聲速飛行器發展的終極目標,如果它能配合現在的火箭設計進行航天發射,發射成本會下降90%以上,這將是一個劃時代的發明。

  研究這些飛行器需要一些工具,就像我們平時學習需要書、本、筆、紙等。目前研究飛行器最可靠的手段還是風洞,所以每一個飛行器在真正定型之前,都會在風洞里進行上萬次的吹風。

  

  一代風洞與一代飛行器

  飛行器在天上飛的時候,空氣是不動的;然而在地面上做實驗時,沒有辦法實現它飛行的過程,我們就把飛行器固定在一處,用一股高速的氣流去作用飛行器,模擬它在天上飛的過程。

  通過圖片大家能看到,飛行器周圍有特殊的流場結構。我研究的內容是Hypersonic(高超音速)和Hypervelocity(超高速)。Hypersonic的一般定義是馬赫五以上的飛行,Hypervelocity就是超高速飛行,指5km/s以上的飛行。

  飛行器在飛行過程中會跟空氣產生相互作用,在不同的高度和速度下會體現出不同的效應。這是一對歡喜冤家,簡單來講就是高速引起高溫。飛行器飛得越快,周圍的空氣溫度就會越高,高到難以想象的程度,達到幾千甚至上萬攝氏度。

  

  飛行器周圍的溫度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隨著飛行器速度提高,溫度會在短時間內迅速提升。溫度達到2000攝氏度以後,氧分子就會變成氧原子,甚至變成離子,氮分子會變成氮原子,出現一些很複雜的情況,這時候空氣不再是我們呼吸的空氣了。

  例如,有些同學在游泳池裡游泳可以游得很好,但是到大海里去游,可能就要喝海水了。再過分一點,如果把你扔到沼澤里,你就沒有辦法游泳,只能沉下去。我們研究的飛行器就好比要在沼澤里游泳。

  

  力學所JF-12復現風洞實驗

  飛行器的飛行速度從2km/s提高到到10km/s的時候,飛行器周圍的空氣發光了,說明溫度已經非常高。

  

  力學所JF-16膨脹風洞實驗

  目前這些研究內容已經超出了經典氣體動力學理論的範疇,我們把空氣的組分、時間、化學反應等因素都加進來后,它顛覆了傳統相似模擬的準則。傳統風洞沒有辦法做這樣的實驗,或者說它做出來的實驗會跟實際飛行偏差很大。

  我們希望能實現地面的飛行實驗,需要在地面上建造一個和天上一樣或者接近的飛行環境進行實驗。

  地面實驗的苛刻要求

  地面飛行實驗有很多方面的要求,總結起來大概有三條。

  第一,風洞的馬力一定要夠大,因為氣流的速度很快,已經到了每秒幾千米的程度。第二,實驗時間要足夠長,模擬飛行器在天上飛的過程,要飛出足夠遠的距離,這樣才能獲得有效數據。第三,要做相應的測量,而且測量的精度一定要足夠高。我們正在想辦法解決這三個方面的問題。

  

  JF-12復現風洞

  下面給大家介紹兩款風洞。第一個是JF-12復現風洞,它能夠實現1.5-3km/s的飛行,飛行高度在25-50km的範圍。

  

  JF-22超高速高焓風洞

  第二個是JF-22復現風洞,它能夠實現3-10km/s的飛行,飛行高度會在40-80km的範圍。

  有了這兩個風洞,馬赫5以上的飛行可以實現全覆蓋,一直到飛出大氣層,我們都可以開展相應的地面實驗。

  如何來實現地面實驗?首先要有足夠的驅動功率,馬力要足夠大。目前利用我們力學所獨創的爆轟技術進行驅動,這是燃燒的一種極限形式,它的速度是家用燃氣灶灶頭速度的1億倍以上,化學能的釋放速度非常快。

  它變革了國際上主流的機械壓縮模式,因此是一個全新的方式,採用反向爆轟驅動的JF-12復現風洞,有效驅動功率可以達到3000兆瓦。

  3000兆瓦是什麼概念?我國葛洲壩水利樞紐所有的裝機容量是2700兆瓦,所以在風洞工作的那一瞬間,把葛洲壩水利樞紐所有的電都用上,也是不夠的。

  JF-22復現風洞用的是正向爆轟驅動,它的驅動功率提升了5倍以上,大概是15000兆瓦。三峽的裝機容量是22000兆瓦,所以在JF-22工作的那一瞬間,總功率跟三峽是可比的。

  整體來講,這兩款風洞的功率非常強,比國際上大部分的風洞強出10倍以上。

  第二是長實驗時間技術,實驗時間一定要足夠長。在我們的風洞出現之前,國際上非常先進的激波風洞有兩個,一個是美國的LENSⅡ,它的實驗時間只有30毫秒。還有日本的HIEST,它的實驗時間是2毫秒。

  

  我們的實驗時間是多少呢?100毫秒,正常工作時間大概是130毫秒。我們在實驗時間上比它們長很多,因此飛行器模型就可以做的比它們大,做的實驗就可以比它們先進,這決定了我們在國際上的領先地位。

  

  應用多基頻干擾波系分離技術處理后的氣動力信號曲線

  第三個方面是測量。飛行器在飛行過程中所受的力有多大?需要多少升力飛行器才不掉下來?需要多少推力才能推著它往前跑?飛行過程中飛行器要克服多少阻力?很多這樣的問題都需要測量。

  另外還需要考慮氣動熱,飛行器在飛行過程中是會燒掉的。因此我們要知道飛行器表面哪個地方最熱?熱到什麼程度?這些都需要做精確的測量。在分離實驗兩級入軌時,第一級跟第二級之間的分離都需要進行實驗研究。

  還有一方面是更先進的發動機。把發動機跟飛行器組裝到一起,放到風洞里去實驗,我們在世界上都達到了最先進的水平。我們用這些風洞做了很多工作,也奠定了我們在國際上的地位。

  基於這些技術,我再告訴大家一件很振奮的事情。這些風洞是國際上最先進的,是我們中國人自己做出來的,而且是目前世界風洞史上最輝煌的一筆。

  

  基於這些工作,我們在國際上獲得了很大的影響力,也拿到了很多獎項和榮譽,包括美國航空航天學會的地面實驗獎、中國國家技術發明獎、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中華總工會「工人先鋒號」等。

  2016年我們拿到了美國航空航天學會的地面試驗獎,這個獎項設立於1975年,但這次是中國人第一次拿獎,也是亞洲人第一次拿獎。

  在拿到這個獎之前,俞鴻儒院士說,我們被提名就已經很偉大了,但不太可能拿獎,美國人不可能承認我們比他們更先進。最後我們獲獎說明中國真的領先了,得到了國際上的認可。

  飲水思源

  數典不能忘祖,所以要講我們從哪來,我們要到哪裡去。

  

  在國際宇航領域,我們的前輩錢學森和郭永懷,曾分別是力學所的所長和常務副所長,都是我們力學所早期的先鋒人物,兩位都是我國「兩彈一星」的元勛。

  1955年,我們國家營救錢學森回國,他在9月踏上了中國的土地。1956年1月,陳毅副總理親自批示,我們的力學所成立,距今已經60多年了。

  

  1956年,在錢學森先生的影響之下,郭永懷先生回到了祖國,他們倆一起經營了力學所。

  

  照片中的俞鴻儒院士是錢先生和郭先生的研究生,他是我們的精神領袖。從1958年他進入力學所,就開始研究激波管和激波風洞,到2018年正好60年。

  

  中國人講「十年磨一劍」,而我們用60年的時間磨了「兩把劍」。這「兩把劍」都將是國際上最先進的,大概可以領先20-30年。在這20-30年之後,我們可能還會有更多更先進的技術誕生。

  照片中還有一位姜宗林老師,就是我的導師,也是我們團隊的負責人,他帶領我們打造出了這樣一個空天實驗室。

  創新是我們的使命

  實驗室位於北京懷柔的雁棲湖畔,是一個非常漂亮的地方。我們在風洞里工作,風洞的總長是265米,是目前國際上規模最大、性能指標最先進的激波風洞。

  

  中科院力學所空天實驗室

  我們有這樣一把好的劍,將來也一定可以篆刻出更輝煌的篇章,可以研製出更先進的飛行器。其實,國際上大大小小的風洞有很多座,我今天在這裡羅列了一些國際上最典型的、最先進的風洞。

  

  當然所謂的最先進,都是指我們這兩座風洞出現之前,這兩座風洞一出現,意味著我們是最先進的。在上圖中,越是靠右、靠上的部分,意味著性能和指標越先進。

  我們的兩座風洞可以跟國際上所有先進的風洞去PK,重點在於我們的規模比他們大,我們能夠實現地面飛行實驗,目前全世界只有這兩座風洞可以實現這樣的實驗條件。

  我們在雁棲湖畔,像大雁一樣飛過,雁過而棲,踏石留印。那塊土地上布滿了鵝卵石,我們希望能在鵝卵石上刻下我們的名字,把我們所做的事情都留在那個地方。

  有一位同仁總結了我們團隊的發展歷程,詮釋了我們團隊發展的歷史,以及對創新的理解。

  「創新是歷史的使命,更是家國的情懷;創新是向傳統致敬,更是深厚積澱之後的爆發;創新是個體燦爛的智慧,更是團隊默默無聞的奉獻;創新是殉道者般的堅持,更是春暖花開的浪漫。」從結果來看,我們確實很浪漫,因為我們是代表中國人走在國際的最前列。

  很多人問我在這個團隊中的工作經歷和感悟。我想說:我是一滴水,但我願意流進江河,匯進湖海,只求領略這壯闊的波瀾。我希望我以及我們今後的這些人,能夠在祖國的大環境里,為國家做出更多的貢獻。

 

        更多科技前沿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0 20:2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