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罰款570億!英偉達被中美英法聯合絞殺!

京港台:2024-12-24 00:18| 來源:電動車公社 | 評論( 18 )  | 我來說幾句

最高罰款570億!英偉達被中美英法聯合絞殺!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前幾天,英偉達天貓旗艦店突然為之一空。店還在,搜索功能也沒被屏蔽,售賣的商品卻愣是一樣都沒剩。

  

  顯然,「在金礦旁邊賣鏟子」的英偉達,恐怕遇上大麻煩了。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是一場連鎖反應。

  12月9日,英偉達因涉嫌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及《市場監管總局關於附加限制性條件批准英偉達公司收購邁絡思科技有限公司股權案反壟斷審查決定的公告》,被依法立案調查。

  

  雖說官方並沒有下定論,但回顧起因,還是能發現一些端倪的。

  英偉達在2019年收購了一家名為Mellanox Technologies(邁絡思科技)的晶元製造商,這家公司主要提供網路適配器、交換機、軟體和晶元等產品,能大大提高設備互聯的速度,從而提升網際網路公司和金融行業的工作效率。

  在巔峰時的2015年,邁絡思科技在全球InfiniBand市場的市佔率高達80%,就連阿里巴巴、百度等巨頭,都不得不成為這家公司的大客戶。

  因此,市場監管總局針對這場強強聯手的併購案,做出了附加限制性條件批准決定,要求對方履行如下義務:

  

  但似乎在後續的銷售過程中,英偉達違反了相關承諾。

  如果調查屬實,根據《反壟斷法》第63條,情節特別嚴重、影響特別惡劣、造成特別嚴重後果的,最高可處78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570億元)!

  而這,並非英偉達所遭遇的唯一一起反壟斷調查。

  前段時間,美國、英國、法國早已有所行動。如今再加上中國,可見英偉達已經得罪了五常里的四常,地位直追當年的「卡大佐」。

  

  但英偉達的態度依舊硬氣得很——

  「NVIDIA憑藉實力取勝!」「我們很樂意回應監管機構對我們業務的任何質疑。」

  有一說一,英偉達的確有放這種狠話的底氣。

  目前高端GPU市場上,算力遙遙領先的英偉達可以說沒有對手;在整個GPU領域,英偉達的全球市佔率幾乎佔到了9成。而且,這可是用戶用真金白銀投票投出來的!

  而除了立身之本的GPU,英偉達還通過生態搭建、商業收購,實現了從軟體(CUDA)到配套設施(網路電纜)的業務全覆蓋。

  可以說,英偉達已經在AI產業中形成了全方位的壟斷。

  但擁有強大的統治力,並不是英偉達定價「獅子大開口」和捆綁銷售的理由。

  外媒曾報道稱,英偉達每銷售一個H100GPU,就能獲得1000%的利潤。與此同時,英偉達的客戶們卻在高溢價和供貨不足的雙重debuff下負重前行。

  就連4000億美元身家的馬斯克,都親自下場吐槽:英偉達的GPU,比某些du品還難搞到手!

  

  正是靠著這一張張生產力工具,讓英偉達獲得了超3萬億的市值,財報里高達74.6%的毛利率,以及每季度近乎翻倍的營收和利潤。

  

  這一次,摩爾定律沒能在晶元產業持續發光發熱,反倒幫英偉達賺了個盆滿缽滿。

  論人緣,英偉達也混了個「全球公敵」的地位。

  今年8月,英偉達先是喜提美國司法部發起的反壟斷調查,隨後在12月7日受到歐盟反壟斷監管機構的監管審查,緊接著中國市場監管總局也開啟立案調查。

  

  在英偉達面臨的諸多「苦主」當中,中國無疑是最有理由錘它的那一個。

  全世界都知道,英偉達對中國市場區別對待。別的國家能買到的產品,中國企業卻不能隨便買!

  況且英偉達這麼雙標,本就是明目張膽地違法:

  4年前英偉達收購邁絡思時,咱們開出的條件就包括「依據公平、合理、無歧視的原則,向中國市場供應英偉達GPU」。

  

  而且和歐盟針對中國電動車加征關稅不同,咱們對英偉達發起反壟斷調查還真不是「拉偏架」、搞地方保護主義那一套。

  就比如前幾天財政部的公開徵求意見稿中,就有這麼一句話:

  「擬在ZF採購中,給予本國產品20%的價格評審優惠」。

  

  先說這個所謂本國產品,需要滿足以下3個條件:產品在中國境內生產;產品在中國境內生產的組件成本佔比達到規定比例;符合對特定產品的關鍵組件、關鍵工序等要求。

  

  熟悉國際局勢的小夥伴可能發現了,美國2022年的《通脹削減法案》中,同樣對用戶買電車能抵稅7500美元的政策做了類似的限制。

  「電池原材料的開採、加工、回收,以及電池組件的組裝必須有一定比例是在美國、加拿大、墨西哥或與美國有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完成」。

  表面上看,咱們對「本國產品」提出的限制,有點像是再一次摸著鷹醬過河。

  不過如果仔細端詳,會發現完全不是一碼事。

  美國《通脹削減法案》中明確表明,電池不可包含在「敏感外國實體」所組裝或生產的組件,就差把「抵制中國電池」寫在明面上了。

  哪怕是美國出廠的特斯拉,只要從中國採購了電池包,都拿不到一分錢的購車補貼!

  

  要知道,《通脹削減法案》是針對普通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對於更敏感的ZF採購行為,美國ZF早就做出了更加嚴格的限制。

  1933年的《購買美國貨法案》中,要求美國聯邦機構優先採購「基本上全部由美國國內開採、生產或製造的產品」,具體國產率是50%。

  

  將近一百年以來,美國ZF對美國產品的保護不斷在完善,近幾年,還專門針對中國制定了更加細緻的圍追堵截策略。

  僅僅在晶元領域:美國2019年制裁華為,命令未經批准的美國公司不得銷售產品和技術給華為公司;2020年禁止任何企業(包括台積電等非美企)將含有美國技術的半導體產品提供給華為;2022年宣布全面限制向中國出售尖端晶元;2023年通過「長臂管轄」,限制中國從幾十個第三國處購買高端晶元;今年12月初,美國又公布新一輪對華半導體出口管制,140家中國企業被列入實體清單。美國的制裁動作不斷升級、層層加碼,從針對一家公司擴展到動員一切可動員的力量,逐漸……

  

  而咱們的徵求意見稿中,卻明確提出要「平等對待各類經營主體」:

  

  即便是外資企業,只要是是在國內生產/組裝的,國產化率達到一定比例,就能算「中國產」,享受20%的報價折扣!

  

  由此可見,這其實是扶持產業鏈,適當鼓勵中國產品和外國產品共同競爭的戰略。這也和直接對中國電動車舉起關稅大棒的歐美國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誠然,英偉達對中國市場的區別對待多少有點「被迫」,算是人在美國身不由己。但要是認為英偉達無辜,那就必須承認華為等中國企業受到的制裁同樣無辜。

  美國挑起的貿易戰,我們也不會立正挨打、舉手投降。

  既然美國不允許英偉達向中國出售高端晶元,那我們也會禁止向美國出口鎵、鍺、銻等稀有金屬。禮儀之邦,講究的就是禮尚往來。

  

  如果認為歐美的所作所為才是「文明世界」的做法,那麼在美、歐之後宣布對英偉達發起反壟斷調查的中國,就是跟上了「文明世界」的腳步。

  一切,才剛剛開始。

  寫在最後

  在貿易對抗逐漸加碼的今天,舊的世界秩序正在崩塌。

  鼓吹全球市場、自由貿易的人本沒有錯,他們只是活在上一個中國剛加入WTO、全球資本流動限制更少的年代。

  

  只是情況已經變了,美國在2018年開始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英國2020年正式脫歐、歐盟2024年將矛頭直指中國電動車……

  曾經制定規則的人帶頭開始打破規則,而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仍在遵循舊世界的道德。

  在這場正在進行的貿易戰中,我們總是充滿克制,希望以身作則,維護公平公正的全球市場秩序。

  畢竟作為全球最大的工業國,開放市場、自由貿易對我們同樣有利。

  而當我們發出「美國晶元不再安全、不再可靠」的聲音,準備從ZF採購這個最為敏感的層面開始,將支持本國產品寫在紙面上,意味著現存的市場秩序很可能沒有指望。

  

  認清現實,放棄幻想。還認為只要堅持開放合作就能友好發展,是種一廂情願。

  貿易保護主義橫行的亂紀元何時結束,沒人知道,正如先開槍的也並非我們。

 

 

        更多金融財經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4 19:4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