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美國的張愛玲拜訪偶像 一見面卻悲從中來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1955年,初到美國的張愛玲,迫不及待去見從小仰慕的男人,門剛打開,她卻悲從中來。
3年前,一向孤傲清冷的張愛玲,破天荒地主動提筆給一個遠在美國、未曾有交集的男人寫了一封信。
隨信附上自己剛出版的小說《秧歌》,這本書已連續兩次獲得《紐約時報》書評專欄發表的評論,她認為算是「拿得出手」了。
在信中,她請教男人點評自己的最新作品,是否達到了「平淡自然的狀態」。
信看似寫得稀疏平常、隨意松馳,每個字卻是她縝密邏輯、深思熟慮后寫下的,文字中透露著無奈的心酸。
是的,這封信的使命不是為了敘舊,而是為她去美國鋪路!
1953年,美國頒布了難民法令,這讓張愛玲看到了希望。她想到了正在美國的大師胡適,於是鼓起勇氣提筆寫信。
胡適是她從小仰慕的偶像。張愛玲的童年並不快樂,孤寂的歲月里與書為伴。
偶爾讀到《胡適文存》,她愛不釋手。接著又讀了《人心大變》、《海外繽紛錄》,敬意更多了幾分。
讀《醒世姻緣傳》時,正在香港上大學的張愛玲遇到戰爭,做了一名防空員。
頭頂炮彈飛落,她卻手捧書看得如痴如醉,「一連幾天看得抬不起頭來」,炮彈轟然落下,她卻只想著,「至少等我看完了吧。」
姑姑和母親也會看胡適的書,看到報紙上刊登他的照片,常會笑著說:「適之還這樣年輕,像個貓臉小男孩。」
信寄出去了,張愛玲的心卻七上八下,沒想到很快收到回信。
「愛玲女士,你這本《秧歌》,我仔細看了兩遍,我很高興能看見這本很有文學價值的作品。」
他讚歎道,寫的真好,真有「平淡而近自然」的細緻工夫。
胡適的回信讓張愛玲又驚又喜,她很快又回了封信過去。就在這一來一往中,這對相差29歲的文壇前後輩開始了他們惺惺相惜的忘年交。
1955年,「克利夫蘭」郵輪將張愛玲帶到了美利堅。巧的是,6年前胡適也是乘的同一艘船抵達美國。
初到美國,張愛玲便迫不及待和好友炎櫻跑去紐約見胡適,門剛打開,她卻悲從中來。
眼前這個60多歲的男人瘦弱、憔悴,與印象中那個儒雅斯文的學者判若兩人。
此時的胡適,已卸任駐美大使,沒有固定職業、沒有穩定收入,居住在「簡陋的小公寓」里,靠一點積蓄和寫零稿勉強度日。
這是他一生中最暗淡的時光,兒孫不在身邊,無朋無友,在異國他鄉孤獨清冷。
「同是天涯淪落人!」 張愛玲欲言又止,本想請胡適幫忙安排住所,卻始終開不了口,她坐在那裡不時搓手、喝茶,緩解尷尬。
倒是炎櫻活潑些,江冬秀跟她也很投緣,一個勁地問:「你老家在哪裡?父母做什麼呀?」
聊了一會,張愛玲和炎櫻便起身告別,匆匆結束探望。
離開公寓后,心直口快的炎櫻口無遮攔地評論:「你那位胡博士在美國不大有人知道,沒有林語堂出名。」
張愛玲想起自己曾豪言要做女版「林語堂」,如今卻站在寒風蕭瑟的異國街頭,不知去往何處,她不禁打了個冷顫。
不久,炎櫻的一個朋友出主意,幫張愛玲申請住到「救世軍」難民營。
手續有點麻煩,張愛玲再一次拜訪胡適。
少了暖場的炎櫻與大大咧咧的江冬秀,張愛玲更顯拘謹。胡適將她請到書房,用一句寒暄開了場,「我父親認識你的祖父」。
當年,胡適的父親胡傳,屢次未中舉人,跑去京城打拚,受到了張愛玲的爺爺張佩綸的提攜,才得以進入仕途。
張佩綸被貶回鄉時,胡傳還專門寄去一封信問候,附上200兩銀子。胡適與張愛玲母親也曾一起打過麻將。
原來,他們的祖輩、父輩早已有過交集。這次談話過後,兩人的關係拉近了不少。
感恩節時,胡適還曾打電話約張愛玲一起吃烤火雞,無奈張愛玲與炎櫻剛吃過烤鴨了,這次聚餐沒能成功。
不久后,張愛玲順利住進了難民營,總算在美國有了落腳之地。她沒想到,這個「髒亂差」的地方很快迎來了一位客人。
胡適特意來看她。窘迫的張愛玲將他引到難民營客廳,一個放著幾張沙發的簡陋的地方。
他們閑聊了一會, 胡適在寒風中告別,看著他漸漸遠去的滄桑背影,張愛玲悲從中來,她彷彿看到了自己未來的影子。
這是他們第三次見面,也是最後一次。
張愛玲想去作者創作營,需要擔保人,胡適幫忙去聯繫了一些自己不願意來往的人。
後來張愛玲搬去紐約,遇到了第二任丈夫、大她29歲的窮困作家賴雅。
1959年,胡適返台,3年後在一次宴會上演講后突然逝世。
遠在美國的張愛玲聽到噩耗,不勝哀傷,將兩人交往的點點滴滴寫下追憶文章《憶胡適之》中。
張愛玲在美國的生活也很辛苦。婚後沒多久,賴雅就中風了,她一邊寫作,一邊照料丈夫,苦撐十年後,賴雅離世。
從此張愛玲離群索居,晚年時她身患皮膚病,頻繁搬家。
1995年,75歲的張愛玲孤獨地死在公寓,無人知曉,一周後房東聞到腐臭味報警后才被發現。
她的一生如煙花般孤寂,難得的是在人生地不熟的異國他鄉,曾有一段惺惺相惜的忘年交,溫暖過她孤獨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