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大會議或出新政拼經濟 外界不看好現有措施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中國人大常委會十一月初將召開會議,外界預期中國屆時將會公布更多的財政刺激措施。不過,包括美國財長耶倫在內的多位財經人士不看好已推出的刺激舉措,認為未能解決中國產能過剩和內需疲軟等核心問題。
據中國官媒新華社報道,14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2次會議將於11月4至8日在北京舉行。根據委員長建議,屆時將審議國務院關於金融工作情況的報告、以及關於2023年度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的綜合報告等。
外界期待本次會議將批准增發債務額度,但已發布的議程中並沒有具體提及債務和其他財政措施。
外界期待人大常委會出台更多刺激方案
旅美經濟學者黃大衛對本台表示,希望有更多關於稅收方面的刺激政策,因為央行、發改委都已相繼採取了不同行動,現在還需要改善的就是稅收方面的,而這種政策修改必須經過人大審議。「大家期待就是稅收方面、還有社會補助方面有沒有一些改善,能夠對經濟有一個比較好的刺激作用。」
兩周前,中國財政部曾召開記者會,宣布將陸續推出包括發行特別國債等「一攬子有針對性增量政策舉措」,其中包括加大力度支持地方政府化債、補充國有大型銀行資本、疊加運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稅收政策等工具,支持房地產市場等。財長藍佛安強調,這將大大減輕地方化債壓力,並暗示大規模刺激已在路上,但具體額度則未披露,引發各種猜測。
另據中國媒體財新網近日引述消息人士報導,中國政府擬在未來三年內發行總額逾六兆元人民幣的特別國債,幫助地方政府化解債務。路透社也援引知情人士表示,中國計劃今年發行約兩 萬億元人民幣的特別主權債券,作為新一輪財政刺激措施的一部分。其中,財政部計劃發行一萬億元的特別主權債券,主要用於刺激消費。
針對中國將發行更多債券,學者黃大衛指出:「其實,中國在2012-2013年就陷入流動性陷阱,不斷地發行M2,但資金去不了(民營)實體經濟,大部分存在銀行或流向國有企業,而國有銀行、國有企業對社會的貢獻都比較低。」
彭博社:中國經濟刺激計劃在華府遭質疑
由於經濟持續放緩,中國近期推出一系列刺激經濟舉措。從央行、財政部、到發改委,都分別出台了一些救市措施,包括央行降准降息、向銀行注入更多資金和支持房地產等。
但據美國彭博社報道,在本周在華府舉行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年會期間,各國央行行長和財政部長對這些舉措都潑了冷水。他們的呼籲是,採取更多措施來平衡中國的增長,並讓北京的政策計劃更加清晰。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批評說,中國迄今為止的刺激計劃未能解決產能過剩和國內需求疲軟等最緊迫的問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警告,若不進行改革來提振國內消費,中國未來的年增長率可能會「遠低於」4%。巴西財政部長阿達德則表示,刺激措施存在「不安全性」,但沒有詳細說明。
專家:中國刺激政策只是在滅火而沒有重建
針對耶倫的講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安德森預測中心經濟學家俞偉雄表示認同:「中國家庭消費佔GDP比重只有39%,美國則佔69%, 為什麼中國的比重會這麼低?主要就是中國把國家資源導向了投資。為什麼要導向投資?因為中國的領導人就是有一種所謂要『超英趕美』的很畸形的政策。」
俞偉雄指出,現在雖然房地產泡沫破裂了,但中國依然鼓勵把非常有限的資源投入在所謂的「新質生產力」上,過度投資的結果必然是大量債務。他還說:「面臨這個結構性問題,當務之急就是想辦法增加中國的家庭消費。但資產泡沫破裂后,通常都是家庭和企業不敢消費。」
俞偉雄認為,近期中國的降息、發行中長期國債等措施方向是正確的,但「這些財政刺激政策能否幫助中國家庭增加消費是關鍵。這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他還說,「目前這些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就是在滅火,但是怎樣在廢墟當中重建起來,都還沒有看到。」
專家:中國領導層戰略不同 與西方財經界迥異
不過,學者黃大衛對於耶倫的講話有不同看法。他認為,耶倫擔憂中國產能過剩和國內需求疲軟,這是站在西方國家立場來看問題。因為中國長期以來都是以出口為導向的國家,其產品絕大部分都是外銷:「內需不足是個原因,但這些商品本身設計就不是賣給國內的。第二,耶倫試圖去改變中國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就是希望中國走向中等福利國家,但這跟中國的體制相違背。」
黃大衛指出,北京當局認為民營經濟不可控,還是要以國有經濟為主,而這就要靠「新三樣」,即所謂的「新質生產力」,所以中國補貼是有戰略目的的:「北京想的是怎麼改寫亞洲乃至全球的政治、軍事、經濟秩序,而我們一般都會是從百姓的角度去看,他的方法對於民營企業家、對於百姓未必就是好的,但他們的看法未必相同。」
總體而言,黃大衛認為,中國迄今出台的都是一些中短期經濟措施,沒有觸及到中國經濟的一些根本點,就是結構性問題,包括讓國有企業壟斷太多的市場空間,對民營企業支持不夠。 此外,對於促進內需,這些措施還是遠遠不夠。「目前,它所有的措施對經濟刺激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可能沒有他們預期的那麼高。」
至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黃大衛表示,他們更關切的是中國金融系統的穩定,因為中國目前債務負擔沉重,其GDP和出口又佔全球重要比例,如果其金融系統崩潰,會對全球金融穩定會造成重大衝擊。但他估計,北京對這些呼籲不會太理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