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了,還有女人為了生男孩拚命嗎?

京港台:2024-9-28 23:47| 來源:穀雨數據 | 評論( 2 )  | 我來說幾句

2024年了,還有女人為了生男孩拚命嗎?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喝鹼性水,能生兒子!」

  此前,「礦泉水被傳能生兒子被搶脫銷」的話題登上熱搜。據傳,飲用某品牌弱鹼性礦泉水可以增加女性生育男孩幾率,這在網上引起廣泛討論。

  對此專家明確闢謠,這一說法缺乏科學依據。廣東省生殖醫院婦科專家何小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胎兒的性別是由性染色體決定的,與孕婦食用何種食物並無直接關係。

  那麼,中國人對生男孩的偏愛到底有多深?過去十年裡,這種性別偏好有沒有發生什麼變化?變化又是如何發生的?通過網際網路用戶行為數據,我們一起一探究竟。

  01

  除了鹼性水,

  網路還盛傳這些「生男偏方」

  如果你在社交媒體上搜索「生男孩方法」,你會發現一個充滿想象力的世界。

  從選擇配偶的秘訣,到備孕期間的飲食建議,再到最佳受孕時機,各種「偏方」層出不窮。

  

  從網路上的分享來看,民間流傳的「生男偏方」大致可分為兩大類。

  首先是「鹼性備孕法」。這一觀點認為,Y染色體偏好鹼性環境,而X染色體則傾向於酸性環境。因此,有人建議通過飲食調整或特定外用產品來改變女性身體的酸鹼度。

  其次是「排卵期同房法」。這一觀點主張,在女性排卵期附近同房,以提高生育男孩的幾率。其理論基礎是Y染色體精子的存活時間相對較短,在排卵期同房卵子更能和Y染色體結合。

  在二者理論下,延伸出各式生男細則:

  例如,不能找運動員當老公,因為運動員常年運動,乳酸堆積,機體偏酸性,不利於生男孩。

  用試紙檢測男方精子、女方唾液尿液酸鹼度,如果偏酸就要調理。

  同房后雙腿要垂直身體靠在牆上,加快Y染色體精子和卵子的結合。

  當然,這些聽起來像有理論基礎的偏方,實際上並沒有得到科學界的廣泛證實。

  湖南省婦幼保健院生殖中心主任羅曼指出,不論是偏酸的環境或是偏鹼的環境,攜帶X染色體的精子和攜帶Y染色體的精子,受精能力沒有太大差別。同時,兩類精子的產出也是隨機的,無法人為干涉。

  02

  誰在熱衷生男孩

  儘管科學已經明確指出,生男生女是一個自然隨機的過程,兩者的幾率大致相等,但性別偏好仍然驅使著眾多網友積極尋找所謂的「生男秘籍」。

  那麼,究竟是哪些地區對「生男秘籍」的搜索熱情最高呢?

  根據2024年1月至9月的搜索數據,幾個傳統上被認為偏好生男孩的省份——山東、河南、河北、廣東——在這一指數上遙遙領先。

  

  如果將時間線拉長至10年,和2014年同期的搜索情況進行對比呢?

  分析結果顯示,10年間,全國的「生男孩意願指數」經歷了顯著的下降,從2014年的54%大幅減少至2024年的14%。這反映出社會觀念的轉變和性別偏好的逐漸淡化。

  從地區排名變化來看,可以發現「生男孩意願指數」主要呈現出三種不同的走勢。

  首先,傳統上被認為是生男偏好較為強烈的省份,如福建和江西,在這十年間顯示出了明顯的意願下滑。福建從2014年的第4名下滑至2024年的第10名,江西則從2014年的第8名下滑至2024年的第13名。

  其次,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包括廣東、北京、江蘇和浙江,其「生男孩意願指數」卻相對有所上漲(絕對數值下降,但排名上升):廣東從第11名提升至第4名,北京從第19名提升至第5名,江蘇從第20名提升至第6名,浙江從第26名提升至第8名。

  而中部地區的山東、河南和河北,在2014年和2024年皆穩居「生男孩意願指數」排名前三甲。

  

  除了地域,父母自身因素,都會影響生育性別偏好。

  一項2020年發表的實證研究,通過對2012年和2013年中國綜合社會統計調查數據的分析,發現了以下幾個規律:

  首先,男性比女性更傾向於生育男孩。研究者認為,這可能與傳統觀念中男性承擔家族血脈延續的角色有關。其次,那些持有性別偏見的育齡夫婦,即認為女性能力天生不如男性的夫婦,同樣更傾向於生育男孩。

  此外,研究還發現農村地區的被訪者比城市被訪者更傾向於生育男孩。這可能與農村地區更為傳統的價值觀和對男性勞動力的依賴有關。在這些地區,男孩可能被看作是家庭經濟支持和農業勞動的重要來源。

  研究還指出,那些希望生育更多孩子的被訪者,他們生育男孩的慾望相對較低。研究人員認為,這背後的邏輯可能是經濟考量。隨著子女數量的增加,家庭的養育成本也隨之增加。因此,家庭可能會傾向於降低對每個孩子的投資,以平衡整體的養育成本。在這種情況下,養育一個兒子的成本可能高於養育一個女兒,但養育多個女兒的總成本可能會超過養育一個兒子。

  03

  什麼在影響著社會生育偏好

  育齡夫婦的生育性別偏好不僅受到個體因素的影響,社會環境同樣扮演著重要角色。

  隨著中國整體教育水平和經濟收入的顯著提升,人們對於生育男孩的偏好正在逐步降低,這一趨勢甚至在生育政策放寬之前就已經顯現。

  南京大學風笑天教授及其團隊,以及中央財經大學侯佳偉教授等研究人員的研究表明,在2011年我國正式放寬「獨生子女」政策之前,社會對於性別的偏好已經發生了顯著變化:男孩偏好逐漸減弱,而女孩偏好則有所增強,導致整體性別偏好趨於平衡。

  城市裡的年輕父母們越來越不重視孩子的性別,他們更傾向於擁有一個既有男孩又有女孩的家庭,認為這樣的家庭結構才是最理想的。

  社會科學研究表明,除了父母個人的教育和經濟因素外,還有一系列社會因素可能對生育偏好產生影響。例如,房價的高低可能會影響年輕家庭的生育決策,因為高昂的房價可能會增加養育孩子的經濟壓力。養老觀念的變化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隨著社會養老體系的完善,人們對於依靠子女養老的依賴可能會減少,從而影響他們對生育性別的偏好。

  重慶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蒲艷萍及其團隊的研究發現,房價對育齡人群的男孩偏好產生了顯著的抑制效果。在房價較高的地區,育齡人群傾向於生育男孩的意願相對較弱。根據他們進行的回歸模型分析,房價每上升1%,都可能導致生育性別偏好出現顯著下降。

  研究認為,中國素有男方提供婚房的傳統,擁有住房能極大提高男性在婚配市場的競爭力。計劃生育以來的性別結構失衡,以及住房市場化改革以來的房價猛漲,使男性婚配壓力和購房經濟壓力劇增。

  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構成了影響生育偏好的複雜網路,它們在不同地區的影響程度和方向可能各不相同,從而導致了不同地區在「生男孩意願指數」排名變化上的差異。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我們可以推測,生育男孩意願的相對增加或減弱,可能與當地的經濟狀況有著密切的聯繫。

  在經濟相對落後的地區,由於彩禮等傳統習俗帶來的經濟壓力較大,居民可能會更傾向於減少對生育男孩的執著,這可能導致生男孩意願的明顯下降。

  首都師範大學的吳書雅在她的研究報告《農村高額彩禮現象探析 ——基於豫西南地區X村的實地研究》中指出,豫西南地區的農村彩禮費用可能相當於一個家庭6至9年的全部收入。

  她的研究還發現,當地有男孩的家庭在決定是否要增加孩子時,彩禮的負擔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此外,調查結果顯示,約有30%的人認為當前的高額彩禮費用可能會減少他們期望的孩子數量。

  與之相對的是,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儘管同樣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但居民可能因為擁有更多的經濟資源和能力,對生男孩的偏好降幅不及前者那麼多,表現出一種逆勢增長的趨勢。

  無論如何,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觀念的持續更新,我們有理由相信,性別偏好將逐漸淡化,而性別平等的理念將更加深入人心。未來的生育選擇將更多地基於家庭的實際情況和個人願望,而非傳統觀念的束縛。

  這不僅有助於構建一個更加和諧平等的社會環境,也將為每一個孩子提供一個公平的成長空間。我們期待一個更加包容和多元的未來,讓每個生命都能在尊重和愛中茁壯成長。

        更多大陸資訊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5 01:5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