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宣傳媒體如何報道或忽略美國大選各個方面

京港台:2024-9-14 11:05| 來源:美國之音 | 評論( 5 )  | 我來說幾句

中俄宣傳媒體如何報道或忽略美國大選各個方面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卡瑪拉·哈里斯(Kamala Harris)和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星期三(9月13日)在總統辯論中交鋒時,談到了一系列外交政策問題,包括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戰爭以及中國。

  然而,儘管這場辯論吸引了大量觀眾,並在美國和歐洲引起廣泛報道,但北京和莫斯科的官方媒體對此次辯論卻相對沉默。

  兩國媒體的極少量報道與對6月間喬·拜登(Joe Biden)和特朗普之間的總統辯論的報道形成了鮮明對比。

  在那場辯論之後,北京媒體--就像世界各地的媒體一樣--充斥著對拜登糟糕表現的報道。

  然而,中國媒體分析人士表示,新華社、《環球時報》和《人民日報》等官方媒體對哈里斯-特朗普選戰的報道明顯較少。

  中國媒體分析人士認為,這種轉變是一個微妙但重要的區別,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如何使用其宣傳機器。

  對於華盛頓的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數字鑒識研究實驗室的高級常駐中國研究員凱頓·蒂博(Kenton Thibaut)來說,相對缺乏報道並不令人意外。

  她說,在拜登突然退選后,中國政府可能仍在尋思接下來如何應對。她認為,這是對本周辯論的報道減少的主要原因。

  「這確實反映了中國處理外交政策問題變化的方式,」蒂博說。「他們只是堅持基於事實的報道,基本上是重述候選人所說的話,直到他們--宣傳部,等等--弄清楚如何在全球和國內報道它。」

  中國專家認為,報道減少的另一個原因可能與民主制本身有關。

  「總統辯論對美國民主很重要,而民主對中共來說一直是一個敏感話題,」紐西蘭坎特伯雷大學(University of Canterbury)教授、中國政治專家安妮-瑪麗·布雷迪(Anne-Marie Brady)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告訴美國之音(VOA)。

  艾奧瓦州立大學(Iowa State University)專門研究中國媒體的教授何尚恩(Jonathan Hassid)也持這樣的看法。

  「中國媒體不喜歡報道民主的成功,」何尚恩告訴美國之音。「民主的失敗會被強調,但成功卻不會。」

  這有助於解釋對兩次辯論的報道之間的差異。在被許多人認為慘不忍睹的第一次辯論中,拜登聲音嘶啞,虛弱不堪,他反覆的失態凸顯了人們對這位81歲老人能否再擔任四年總統的擔憂。

  何尚恩說,在報道那場辯論時,中國國家媒體依賴於民主如何運作不佳的敘述。

  例如,中國媒體評論人士、前國家媒體編輯胡錫進寫道:「客觀地說,這兩位老人的低質量表演,是對西方民主的負面宣傳」

  相比之下,何尚恩說,本周的辯論可能被認為是民主的更好呈現。

  儘管如此,中國議題在最近的辯論中也沒有佔據很大的比重。

  雖然哈里斯沒有詳細說明,但她表示,「有關中國的政策應該是確保美國贏得21世紀的競爭。」與此同時,特朗普此前曾提議對中國產品徵收高達100%的關稅。

  當被問及哈里斯和特朗普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徵收關稅的看法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星期三表示不予置評。

  她說:」大選是美國內政,對於大選言論我不作評論,但是我們反對美國大選拿中國說事。」

  中國大使館發言人在回復美國之音的置評請求時也發表了類似的聲明:「在美國大選問題上,中方的立場是一貫和明確的。中國沒有興趣也不會幹涉。同時,我們希望美方不要在選舉中對中國進行指責。」

  另一個宣傳強國俄羅斯也沒有對這場辯論進行太多報道。 「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不會推出大量的宣傳,」克萊姆森大學(Clemson University)媒體鑒識中心聯合主任達倫·林維爾(Darren Linvill)表示。

  根據他對俄羅斯國家媒體對辯論報道的分析,林維爾表示,今日俄羅斯(RT)和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等媒體重點淡化哈里斯並突出特朗普。

  也有一些極端的例外,比如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的一篇文章中,一位精神病學家聲稱哈里斯在辯論期間試圖「隱藏她的冒名頂替綜合症」。但林維爾表示,大多數報道都沒有那麼露骨。

  林維爾說,這些文章往往平淡無奇,並不一定批評任何一方,但它們仍然揭示了莫斯科對特朗普的偏愛,這是有據可查的。

  美國官員再次警告俄羅斯試圖影響今年的選舉。上周,司法部指控兩名在今日俄羅斯工作的俄羅斯人洗錢,他們向一家總部位於田納西州的保守派媒體輸送了近1000萬美元,該媒體是支持特朗普的主要平台。

  蒂博表示,雖然在選舉前和選舉期間監控虛假信息很重要,但選舉后緊接著的一段時間可能更為重要,尤其是在得票差距不大的情況下。

  「這是威脅者對信息、兩極分化的敘事和緊張的氣氛加以利用,來真正挑起社會分裂的黃金時期,」蒂博說。

  她說:「選舉后我們也必須保持警惕。」

        更多美國要聞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8 12:1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