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中國的醫生正被捲入一場科研「軍備競賽」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中國醫生,應該是全世界最辛苦的醫生。
不僅要忙於繁重的臨床工作,還承擔著大量的科研任務。
在醫院評級、職稱評定機制的催動下,中國醫院、醫生不得不捲入一場科研「軍備競賽」。
這場「競賽」中,南方醫院、北方醫院呈現出巨大的反差。
反差之下,希望能給中國醫生「喘息」的機會。
必須讓中國醫生回到門診、病房、手術室的「主戰場」。
最近,一年一度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名單(簡稱「國自然」)公布。
作為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重要組成部分,「國自然」項目旨在推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提高我國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
「國自然」項目含金量很高,入選項目和項目和經費的多少,被認為是衡量一個機構科研創新能力的重要標誌。
因此,通過「國自然」立項榜單,我們能一窺中國醫院的科研實力。
2024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醫院立項數排名
從榜單上看,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連續七年排名全國第一,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蟬聯全國第二。
如果按地域來劃分,就會發現一個反常現象:
立項數量排名前20的醫院中,只有1家是北方醫院,其他全是南方醫院。
這1家就是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排名也不算靠前,勉強擠進前10。
排名居首的華西醫院、浙大二附院、中山醫院、瑞金醫院、仁濟醫院等,都在我國南方。
再統計一下立項數量,北方醫院僅拿下131個,不到南方醫院(2600多個)的零頭。
差距如此之大,太反常了。
這是因為我國北方醫院的實力遠遠不如南方嗎?
當然不是。
由國內著名同行專家擔任評審的復旦版《2023中國醫院綜合排行榜》顯示,前20名中,有7家北方醫院。
2023中國醫院綜合排行榜前20強
協和醫院,更是雄踞榜首。
奇怪的是,作為中國最強醫院,協和醫院國自然立項數竟然沒有擠進前20。
像實力排名第3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排名第11的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排名第12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國自然」立項數也不在前20之列。
排除實力因素,只能有一種解釋,相對於南方醫院,北方醫院不卷科研。
那麼問題來了,南方醫院,為什麼熱衷於卷科研?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要先解答另一個問題,救死扶傷的醫院,為什麼要搞科研?
這倒不難理解。
臨床與科研兩者本來就是緊密聯繫、相輔相成的。
沒有科學研究,臨床不可能進步。
但是,搞科研≠卷科研。
醫院,為什麼要卷科研?
主要是因為,科研在醫院的考評中分量越來越重。
早在2008年,原衛生部印發的《醫院管理評價指南》中,首次將「承擔國家級、省級科研課題」納入醫院績效。
真正讓科研捲起來的,是醫院排行榜催化下的量化評價體系。
大學有排行榜,醫院也有,也希望在榜單上「再進一位」。
以上文提到的、國內知名度最高的復旦榜為例,由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發布。
復旦榜
評價指標主要分為聲譽和科研兩項。
其中,聲譽一項,標準比較模糊,各個醫院之間的差距很大。
像排名第一的協和醫院,比排名第10的浙大一附院,聲譽得分高了近60分。
這意味著,排名靠後的醫院要想在聲譽上加分追趕,在短時間內難度很大。
科研就不一樣了。
科研的評價標準比較明確,期刊水平、發文數量、影響因子、被引次數、基金層次等等都是可以量化的。
科研在短時間內也可以速成,只要捨得投入,就能有較為可觀的產出。
這就是醫院卷科研的重要原因。
醫院一旦開始卷科研,就會將科研作為指揮棒,要求臨床醫生做科研。
最核心的一項考核是,將科研作為職稱/職務晉陞的評價指標。
2017年,時任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院長在一次論壇上說,如果沒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沒有比較高的學術地位,不管多有水平的醫生,在湘雅醫院都不能當科主任。
有人會說,我不想卷科研,也不想升職,行不行?
去年底,網傳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出台新規。
明確規定——
已到晉陞年限,但未按時晉陞正高級和副高級職稱的人員,如二年內不申請晉陞或連續二次未晉陞成功者考慮該類人員輪到杭城外的院區工作。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出台新規
這是醫院版的「非升即走」,言下之意是,想躺平,也不行。
換個思路看,醫院將科研與職稱/職務晉陞強掛鉤,也並非全是為了「沖榜」。
醫生的工作極具專業性和複雜性,相對於其他指標,科研指標看似簡單粗暴,卻也是最可量化的,也是相對最公平的。
層層壓力傳導之下,醫生不得不被裹挾。
就這樣,無論願不願意,醫院和醫生,被捲入了一場「軍備競賽」。
回到最初的問題,南方醫院為什麼比北方醫院,更熱衷於卷科研?
因為卷科研,最早就是從江浙滬開始的,尤以上海、浙江的醫院最突出。
「軍備競賽」一旦開始,就很難停下來。
醫院重視科研,本身沒有錯,但凡事過猶不及,物極必反。
醫生被迫踏上科研「軍備競賽」的戰場,就很難兼顧臨床與科研。
中國的醫生,特別是大三甲的醫生,工作繁忙,壓力巨大,異常辛苦。
一個醫生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
臨床與科研同為高壓的工作,集於一人,難免顧此失彼。
從功利的角度看,科研成果關係升職加薪,醫生一旦側重於科研,必然要減少在臨床上的投入。
在醫院,有的醫生一門心思搞科研,無暇看病,臨床能力差,被吐槽為「科研神醫」。
這樣的「神醫」,真是我們需要的嗎?
當科研成了職稱/職務晉陞的關鍵「考卷」,「作弊」便緊隨其後。
有專業的「論文販子」提供「科研服務」,有的醫生搞造假「科研」,有的為了科研而科研……
國家衛健委通報醫學科研造假情況
這樣的科研,又是我們需要的嗎?
年輕的醫生還能卷,有的中年醫生,臨床能力極強但科研能力不足,卷不動,只好躺平了。
在日常就醫中,相信大家也有這樣的體會,門診看病和醫生說不上幾句話,住院做手術術前只能找到住院醫師,見不到主任醫師。
醫生不是不負責,而是要做的事情太多,無暇顧及患者。
長此以往,醫院的臨床水平可能會下降,最終影響患者的就醫體驗。
那麼,醫院應該如何處理臨床與科研的關係?
在正解局看來,醫院應該守住主責主業,即救死扶傷。
醫院是一個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服務機構,其核心職責是為患者提供專業的醫療服務和疾病診療。
在中國大醫院,排隊就診是常態
臨床是醫院的本、醫院的根,科研當然也要做,但科研要紮根臨床、服務臨床。
如果科研凌駕於臨床之上,那就是喧賓奪主、本末倒置。
實際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也在加大對臨床的支持力度。
「國自然」鼓勵醫生把更多的時間留給病人,鼓勵醫師基於臨床實踐開展揭示疾病本質的探索性研究,為提升臨床治療效果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
2021年,人社部、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局聯合發布《關於深化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提出「破除唯論文、唯學歷、唯獎項、唯『帽子』傾向,鼓勵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紮根防病治病一線」。
有學者建議,應該對醫生進行分類評價,按臨床為主和科研為主分類,在評價中分別側重臨床和科研方面的能力及貢獻。
南北醫院在科研上差異表明,醫院也可以不卷科研。
中國醫生,苦論文久矣!
必須將中國醫生從科研「軍備競賽」中解脫出來,回到門診、病房、手術室這一「主戰場」。
這不僅僅是醫生自己的事兒,而且關乎我們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