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澤平:人口紅利消退 中國人口形勢嚴峻十大特徵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近兩年來,一個共同的話題熱度一直不減,那就是人口問題。
為什麼人口問題會受到如此多的關注和爭議?一是人口問題既是家事、也是國事,既事關國家興衰,又關係每個人的幸福。
二是人口因素是長周期、慢變數,但勢大力沉,是典型的「灰犀牛」。
當今世界,人口正在經歷著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少子化、老齡化加速到來。
三是我國正處於人口大周期的關鍵時期,人口的數量和結構直接影響著消費、投資等領域。
積極應對少子老齡化,構建幼有所育、老有所養的社會,勢在必行。
01
三重人口困境:少子化、老齡化、不婚化
過去,我國依靠龐大且年輕的人口紅利和高儲蓄投資率帶來的高資本投入,支撐改革開放后經濟的快速增長。
2004年中國首次出現民工荒,農民工工資快速增長,中國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佔比在2010年見頂,撫養比見底,標誌著中國劉易斯拐點出現,人口紅利消退,經濟增長急需新動力,人才紅利待釋放。
截至2023年底,中國人口形勢嚴峻,具體表現為十大特徵:
(1)總人口14.1億,開始持續負增長;
(2)老齡化加劇,正從人口紅利期轉入人口負擔期;
(3)勞動年齡人口下降,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
(4)少子化加劇,出生人口2017—2023年連續7年下降;
(5)生育率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排名倒數第二,「不想生、不敢生、不能生」問題嚴峻;
(6)不婚化、家庭小型化成趨勢;
(7)性別比持續改善,男性比女性多3097萬,但農村「剩男」和城市「剩女」問題突出;
(8)城鎮化率穩步提升,但人戶分離人口規模擴大;
(9)人口、人才向城市群、都市圈集聚,東北、西北人口持續流出;
(10)受教育程度提高,但需重視社會階層固化現象。
先來看老齡化。
中國已從2021年開始進入深度老齡化,老齡化呈現規模大、速度快、高齡化、未富先老等特點。
2023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為15.4%,佔全球老年人口的約1/4,相當於全球每4個老年人中就有1個中國人。
隨著1962—1975年第二輪嬰兒潮出生人口逐漸衰老並進入生命終點,未來30多年中國人口老齡化將快速深化,預計2030年前後進入佔比超過20%的超級老齡化社會,之後持續快速上升至2056年的約36%。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隨之而來的是社會撫養比上升、養老負擔加重、政府債務加重、社會創新創業活力下降等。
再來看不婚化。
婚育是連接少年和老年階段的重要橋樑,但現在的情況是,年輕人結婚晚了、結婚少了。
2013-2022年,我國結婚登記對數從1347萬對下降到683萬對,連續9年下降,結婚率從 9.9‰連續降至 4.8‰。
在傳統觀念上,婚姻是家庭的基本組成部分。
然而,在現代社會中,婚姻到底是「情感的升華」還是「愛情的墳墓」?一方面,隨著新一代年輕人學歷水平提升、獨立意識加強,婚姻不再是必然選擇,而是自由生活的「束縛」,離婚也不再是一個「談虎色變」的話題。
另一方面,在中國傳統觀念下,婚前彩禮、購置婚房、婚後生育養育子女等環節推高了結婚及婚後的生活成本,明顯擠壓了結婚意願。
最後看少子化。
2023年我國總和生育率不足1.1,全球倒數,甚至低於美歐日,年輕人生育意願低,全面二孩政策不及預期,三孩政策效果未顯現,出生人口已經連續7年下降。
為什麼年輕人不生了?一方面,晚婚晚育、不婚不育、單身主義等削弱生育基礎,婚姻匹配困難;另一方面,住房、教育、醫療等直接成本高,就業與家庭矛盾提高機會成本,抑制生育意願。
根據測算,2022年中國內地家庭 0-17歲孩子的養育成本平均為53.8萬元,相對於人均GDP的倍數幾乎是全球最高。
此外,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養兒防老」觀念淡化,年青一代的生育觀念已然改變,隨之而來的是人口萎縮、勞動力見頂、老齡化加速、「剩男」問題嚴峻等問題。
02
鼓勵生育哪招最有效?「生育補貼+性別平等」
人口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要素。
生育政策調整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放開並鼓勵生育是大勢所趨。
全社會已經基本達成共識,開始關注生育問題,積極出台完善生育支持體系的政策。
第一,儘快全面放開生育,讓生育權重新回歸家庭。
全面放開生育,將是否生育、生育幾個孩子、什麼時候生育的權利還給家庭,由每個家庭自主決定生育孩子的數量。
全面放開生育是把生育權從國家計劃回歸家庭自主,是把生育數量多少的選擇權交回給家庭,充分尊重每個人的生育意願。
第二,加快構建生育支持體系,大力鼓勵生育。
一是實行差異化的個稅抵扣及現金補貼、購房補貼等政策,覆蓋從懷孕保健到孩子 18歲或學歷教育結束。
二是加大托育服務供給,大力提升 0~3 歲兒童入托率,從目前的 4% 提升至 40%,並對隔代照料發放補貼。
三是進一步完善女性就業權益保障,並對企業實行生育稅收優惠,加快構建生育成本在國家、企業、家庭之間合理有效的分擔機制。
四是加大教育醫療投入,給予有孩家庭購房補貼,降低撫養直接成本。
五是加強保障非婚生育的平等權利。
六是建立男女平等、生育友好的社會支持系統,比如男女平等的育產假等。
七是完善輔助生殖頂層設計,給有需求的家庭定向發放輔助生殖補貼券,促進合理需求充分釋放。
目前我國基建投資趨於飽和,製造業產能過剩,房地產供給總量平衡,教育出現過度競爭,但是在孩子數量上的投資是不夠的。
中國科技創新能力過去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國龐大的市場和人才規模,但這種規模優勢未來會隨著年輕人口的迅速減少而萎縮。
因此,當務之急是儘快扭轉新出生人口迅速下降的趨勢。
現在多生一個孩子,未來其不僅是一個消費者,也可能是一個科研創新者,更是文化的傳承者。
因此,當今中國最值得的投資是孩子。
這裡就不得不提到大家關注的「生育補貼」,我有幾點建議:對於生育補貼的具體方案,建議按照孩子數量針對家庭發放,給有孩子的家庭每月1000-6000元。
比如可以給一孩家庭補貼1000元,給二孩家庭補貼3000元,給三孩家庭補貼6000元。
按此計算,需要提供1萬億-3萬億元的補貼。
從發放年限看,目前國內已出台的育兒補貼政策,如果是按年發放或按月發放,絕大多數地區都是發放至孩子年滿3周歲,只有武漢市東湖高新區的育兒補貼發放至年滿6周歲。
從資金來源看,目前生育補貼政策主要由地方政府出台。
我們認為,應該由中央層面出台更合適:一是因為大多數地方政府並沒有足夠的財力補貼生育;二是因為人口是流動的,孩子長大後有可能到外地工作,為整個國家做貢獻,地方的支持動力小於全國。
定向發放生育補貼,短期有助於擴大內需、穩增長、穩就業,長期有助於提振生育水平、提升人力資本、增強經濟社會活力。
03
挖掘人口「新紅利」 未來還有六大機遇
面對如此複雜的人口形勢,一方面我們要積極應對人口問題,另一方面要挖掘人口結構中的「新紅利」。
受勞動人口見頂回落、人口受教育水平逐漸提升、人口和人才不斷向東部沿海、發達都市圈與城市群流動等人口結構變動的影響,未來會有六大機遇。
第一,消費升級迎來新趨勢,逐漸向健康化、品質化、情感化轉型。
具體表現為:老齡社會,健康消費;中產崛起,品質消費;獨居盛行,情感消費。
分年齡結構看,人口老齡化、高齡化趨勢明顯。
到2035年中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佔全球老年人口比重的36.8%。
年輕人偏愛汽車耐用品消費,中年人偏好投資子女教育,老年人對醫療保健需求旺盛,人口老齡化使食品、文娛方面的消費減少,醫療保健方面的消費增加。
分收入結構看,家庭的整體購買力水平趨於增加。
中產階級對於品質生活、美好生活等的需求將持續上升,既看重「面子」,又注重「裡子」。
未來20年將屬於「八大美好行業」:新基建、新能源、新國潮、新消費、數字經濟、生命經濟、銀髮經濟、金融經濟。
分家庭結構看,中國家庭小型化趨勢明顯。
隨著家庭小型化,共享性消費品包括消費、租房等的消費佔比將呈下降趨勢。
此外,家庭戶規模的縮小帶動「單身經濟」「寵物經濟」等新消費業態的發展。
第二,部分製造業向東南亞轉移出海,產業面臨轉型升級,智能化數字化成趨勢。
過去我國依靠人口紅利成長為「世界工廠」,「中國製造」銷遍全球,但隨著人口老齡化、少子化程度加劇,勞動人口佔比下降,勞動參與率下降,用工成本上升,勞動密集型企業失去成本優勢,逐漸將產能轉移至要素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和中國中西部地區。
勞動力數量下降、用工成本提升倒逼國內製造業轉型升級。
一方面,部分行業可以通過提升自動化、智能化水平來降本增效。
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使自動化技術逐漸成熟,可以用來補充勞動力缺口,向技術要生產力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另一方面,行業結構逐漸優化,技術密集型產業佔比逐漸增加。
對於以技術為核心的高端製造業,其勞動力需求更傾向於研究型人才,並且我國製造業具備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鏈條,向高端製造業的先發優勢明顯。
第三,產品和服務向適老化轉型,醫養結合更加緊密,養老金融前景廣闊。
2023年,我國老年人口撫養比攀升至25%,意味著目前平均4名年輕人要贍養1名老人。
到2050年老年人口撫養比將成倍增加,社會養老負擔持續加重。
未來的現代養老服務業不僅要滿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還要盡量具備包括醫療保健、休閑娛樂、社交等附加服務屬性,滿足慢性病老人的醫療、護理、康復需求。
2022年底個人養老金制度出台,多支柱的養老金體系建設加快。
隨著養老金收不抵支壓力逐漸增加,以多種形式的個人商業養老金補充養老金供給迫在眉睫。
另一方面,隨著老年人逐漸從「老有所養」到「老有善養」,銀髮消費需求升級,養老財富儲備意識也逐步提升。
第四,教育系統面臨結構性調整需求,短期託兒所供應不足,幼兒園及義務教育供應相對飽和。
出生人口下降導致入學人數下降。
從入學率看,2023年,0~3歲入托率約 5.5%,3~6歲學前教育毛入園率85.2%,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率99.96%,初中階段毛入學率102.5%,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1.2%,高等教育毛入學率54.4%。
一是學前教育階段呈現 0~3 歲託兒所不足與 3~5 歲幼兒園相對飽和並存的局面。
二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入學需求減少,其中小學入學人數下降更明顯,農村下降更快。
根據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的報告,受出生人口下降的影響,未來30年內,義務教育適齡兒童整體呈下降趨勢,總體降幅為50%~60%,其中小學適齡兒童規模下降更明顯。
第五,人口結構變動帶來住房價值分化,人口或人才流入的核心城市住房價值凸顯。
從人口流動看,人口將持續向東部沿海、發達都市圈與城市群流動。
近10年一線城市人口年均增速為2.37%,人口持續流入,但增速放緩。
從人才流動看,近年人才仍不斷向東部城市集聚,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人才集聚能力逐漸增加。
2018-2022年東部地區人才凈流入佔比從5.7%增至14.0%,人才持續向東部集聚。
人口和人才流動導致不同區域房地產市場呈現分化。
預計未來中國新增城鎮人口的約80%將分佈在19個城市群,其中約60% 將分佈在長三角、珠三角等七大城市群,隨著人口分布逐漸分化,未來不同區域房地產市場價值也將繼續分化,能否吸引人才將成為影響城市房地產價值的重要因素,有優質購買力的城市房地產潛力更加凸顯。
第六,住房改善時代來臨,從「有房住」到「住好房」,產品力成為購房者關注的重點。
2024 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增加居住需求、城市更新居住需求、改善性居住需求分別佔總需求的28.8%、34.5%、36.7%。
2030年城鎮常住人口增加居住需求、城市更新居住需求、改善性居住需求分別佔總需求的20.3%、35.8%、43.9%。
一般來說,20~35歲人群數量決定首次置業需求,35~50歲人群數量決定改善性置業需求。
從未來預測結果看,改善性置業需求將成為主力。
未來在購房者的預算範圍內,在地段、面積相似的前提下,戶型、品質、服務等產品力更高的房子將是購房者的首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