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油罐車混裝,可以按投毒量刑.....

京港台:2024-7-10 12:29| 來源:冰川思想庫 | 評論( 3 )  | 我來說幾句

媒體:油罐車混裝,可以按投毒量刑.....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如果說,對賣過期葡萄酒個體戶罰款5萬元是典型的「小過重罰」,那麼我希望,對「污染油」的處罰也要避免「重過輕罰」。

  撰文丨魏英傑

  在2024年7月8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最高檢向「小過重罰」等行政執法現象開炮了。

  最高檢副檢察長張雪樵表示,實踐中對一些小攤小販、小微企業的行政處罰違反「過罰相當」原則,處以高額罰款,既不符合法律精神,不符合公平正義的要求,也損害了當事人的合法利益,甚至嚴重影響了當事人的生產生活。

  

  圖/網路

  他舉了一個典型案例:

  一位74歲個體經營戶曾某因銷售一瓶78元過期葡萄酒被罰款5萬元,曾某認為處罰過重,經法院一審、二審、再審,6年訴訟未果、申訴無門,最高檢到當地召開聽證會公開審查,搭建「官民」對話平台,促使行政機關主動糾正。

  賣一瓶過期葡萄酒被罰款5萬元,官司打了好幾場都解決不了,最後還得是最高檢介入,這才糾正過來。

  01

  實際上,葡萄酒是有年份的,有些葡萄酒在保存良好情況下,年份越久越好。

  我曾在一家法國酒庄看到,酒莊主人收藏有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年份的葡萄酒。僅僅是因為葡萄酒標籤上的保質期過了,就罰款5萬元,這有說服力嗎?

  但是,按照相關法規,別說葡萄酒了,連餐巾紙都要註明生產日期和保質期。所以,不能說相關部門的處罰沒有依據。

  至於為什麼一罰就是5萬元,其實也是「有法可依」。這就要追溯到三聚氰胺事件后,號稱「史上最嚴」的《食品安全法》於2015年10月1日正式施行。這部法規大大提高了處罰力度,對許多食品領域違法行為的處罰,都是5萬元起步(見《食品安全法》第九章)。

  

  圖/視頻截圖

  類似「小過重罰」的事例,這幾年發生過不少,其中較為引人關注的是「福州芹菜案」。說的是福州一個老伯順手幫鄰居轉賣了70斤芹菜,賺了14元,結果被檢查出這批蔬菜農殘超標,被罰款5萬元,因為逾期未繳納罰款,又被追加罰款5萬元,合計10萬元。為此,當地市場監管局還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在這些案例中,行政處罰的依據都是來自於《食品安全法》有關規定。

  當年,因為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發生,輿論一致呼籲對食品安全「零容忍」,必須把危害食品安全的企業罰到破產倒閉。沒想到,「史上最嚴」《食品安全法》出台了,執法部門也「零容忍」了,卻出現賣一瓶78元過期葡萄酒被罰款5萬元、賣70斤芹菜獲利14元被罰10萬元等現象,真是讓人情何以堪。

  這其中,涉及的是「過罰相當」的法律原則。大家對類似案例感到不可思議,就在於相關違法行為的過錯與懲罰嚴重不相當,違反社會常識和公眾認知。

  02

  寫到這裡,不由得想起近日鬧得沸沸揚揚的罐車混裝食用油風波。

  罐車卸完煤制油后,未清洗直接裝上大豆油,一款「煤豆調和油」就此進入公眾視線。進入千家萬戶的食用油被化工產品污染,造成嚴重的食品安全和生命健康隱患,這一違法行為的危害性顯然比賣一瓶過期的葡萄酒大多了。

  那麼,對於「罐車運輸食用油亂象問題」,該如何確定責任主體,又該如何處罰?

  根據《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三條第一款(用非食品原料生產食品、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劑以外的化學物質和其他可能危害人體健康的物質,或者用回收食品作為原料生產食品,或者經營上述食品),違法生產經營的食品貨值達一萬元以上的,可處貨值金額十五倍以上三十倍以下罰款。

  

  ▲《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三條(圖/網路)

  另外,根據《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款(生產經營被包裝材料、容器、運輸工具等污染的食品、食品添加劑),違法生產經營的食品,貨值金額一萬元以上的,處貨值金額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產停業,直至吊銷許可證。

  一輛滿載大豆油的罐車,凈重達30多噸,而涉事廠家匯福糧油集團和中儲糧油脂(天津)有限公司的每年能生產多少大豆油,根本不需要刨根問底。

  而根據B站UP主「高劍犁」查閱行車軌跡,發現《新京報》報道中提及的從中儲糧天津公司開出來的其中一輛滿載污染食用油的罐車(冀E車牌,尾號76W),最終抵達陝西漢中勉縣新力油脂廠區。

  

  圖/視頻截圖

  很明顯,這幾十噸污染食用油,如果未及時加以制止的話,最終會流向當地周邊民眾的廚房,製作菜肴后被擺上餐桌。

  而且,通過對該車半年來行車軌跡進行分析,該UP主還發現,這輛罐車不止一次為企業運輸食用油,甚至還裝過飼料。這也意味著,進入大眾餐桌的,除了「煤豆調和油」,還有包括飼料在內的「混合油」。

  按照《新京報》報道,出現煤制油與大豆油混裝,是因為「賣油的廠家不怎麼管,買油的公司不知情,讓運輸公司鑽了空子」。那麼,誰該負主要責任呢?

  按照食品安全「零容忍」原則,執法人員是不是應當學習「一瓶過期葡萄酒罰款5萬元」的「死磕」精神,罰他個傾家蕩產?

  03

  且慢,《食品安全法》管的是「尚不構成犯罪的」的食品安全違法行為,屬於行政處罰,而按照央視網評論的說法,「這就不是一般的食品安全事故,形同投毒」。

  

  圖/網路

  照此思路,對涉案企業和責任人員的處置,或可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一百一十五條的「投放危險物質罪」進行。對於「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最高刑罰是死刑。

  此外,《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條、第一百四十四條還規定了「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和「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觸犯第一百四十三條,「後果特別嚴重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觸犯第一百四十四條,「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可依照《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條,即「生產、銷售、提供假藥罪」進行處罰,最高刑罰也是死刑。

  至於什麼是「後果特別嚴重」或「其他特別嚴重情節」,2022年1月1日起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已經解釋得很清楚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司法解釋的第十二條專門指出:

  在食品生產、銷售、運輸、貯存等過程中,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包裝材料、容器、洗滌劑、消毒劑,或者用於食品生產經營的工具、設備等,造成食品被污染,符合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條、第一百四十四條規定的,以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或者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定罪處罰。

  對於油罐車混裝事件,只要徹查到底,並不缺乏嚴厲懲處的法律依據。現在,國務院食安辦已經成立聯合調查組進行調查,表示「對於違法企業和相關責任人,將依法嚴懲、絕不姑息」。

  從蘇丹紅、地溝油到三聚氰胺,在長達十數年與各種「科技與狠活」的較量中,國內已經建立了堪稱完備的食品安全監管與法規體系。

  上面羅列的行政法規和刑事法規,總有一款適合這些黑心企業與不法分子。

  04

  不過,也不能太天真了。

  網友發現,食用油遭混裝污染的報道甚至可以追溯至2005年,而到今天我們才驚覺,對這一不法行為的監管依然處於「真空」地帶。

  

  圖/網路

  從目前情況看,混裝油波及的不只是一兩家食用油生產銷售企業,也不限於像中儲糧這樣的副部級央企,而更可能是一個行業現象。

  如此喪盡天良的非法勾當,竟然在我們的眼皮底下發生,這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某些手握「史上最嚴」《食品安全法》這把屠龍刀的行政執法人員,可以對賣葡萄酒的74歲個體戶,對幫鄰居轉賣幾十斤蔬菜的老伯磨刀霍霍、窮追不捨,何以未能及時揪住、斬殺運售污染油的這頭「怪獸」?

  更讓人憤怒的是,目前被曝光的企業,參與其中的人員竟然對其所作所為毫無愧意,至今為止,沒有人站出來為此道歉。

  如果說,對賣過期葡萄酒個體戶罰款5萬元是典型的「小過重罰」,那麼我希望,對「污染油」的處罰也要避免「重過輕罰」。

  「史上最嚴」,不在這時體現,更待何時?

        更多大千雜聞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8 22:4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