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富二代:"高考完2天花光我媽3個月工資"引熱議

京港台:2024-6-29 00:01| 來源:拾遺 | 評論( 5 )  | 我來說幾句

窮人富二代:"高考完2天花光我媽3個月工資"引熱議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不要踮起腳,把孩子養成「假富人」。

  01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這句話現在又有了新的解讀。

  高考剛結束不久,壓抑了三年的學子們終於解放。

  有人通宵打遊戲,有人約上好友唱K。

  更有人學會了如何「消費」。

  小紅書上最近有一則熱帖:「高考完2天花完我媽3個月工資」。

  

  博主高考結束,媽媽為了犒勞她,拿出2萬塊,相當於3個月的工資獎勵。

  博主也是個行動派,火速給自己安排了「蘋果三件套」,剩下的就是一些化妝品、護膚品,七七八八算下來,2萬塊還剩35元。

  掙錢跑斷腿,花錢就是動動手指的事。

  無獨有偶,網上還有很多類似的帖子。

  都是高考剛結束,孩子們迫切地想進行大額消費。   

  有的家長答應了,最終騎虎難下。

  重慶楊女士高考前就允諾了兒子,高考之後給他買電腦、手機。

  結果孩子開口就要最新款,加起來1.62萬。

  孩子說同學都是買的最新款,自己不想丟人。

  有的家長是半推半就。

  譚先生說女兒高考結束后列了一個清單,手機、電腦、耳機、美容、旅遊……

  總金額4萬多。

  譚先生只是普通上班族,這個支出讓他十分吃力,但又不想掃了女兒的興。

  經過溝通,減少了一些不必要的開支,還是花了2.5萬,為女兒的快樂買單。

  而一位剛高考結束的網友發帖,父母答應給她2000元買手機。

  但她看中了6000元的,被拒絕。

  她氣憤地在網上質問:

  「你養不起就不要生小孩,

  不要把自己能力不行加諸於孩子身上,

  6000塊錢沒了真的吃不起飯嗎?」

  

  另一位網友也有這種煩惱,她弟弟考完也在家鬧。

  開口就要兩三萬,不給就看誰都不順眼。

  他們家簡直是焦頭爛額。

  

  高考後,小米線下門店擠滿了家長、學生

  02

  「后高考經濟」刺激了消費,也在無形中刺激了很多人敏感的神經。

  在這類帖子下面,只要有人說出父母也不容易,

  就有很多「典之又典」的評論:

  「沒錢就別生孩子」;

  「孩子不是來世間受苦的」。

  說這些話的,很多也都是學生。   

  類似的評論看得我很無力。

  只是結束個高考,怎麼搞得像位列仙班?

  很多父母一輩子也沒出去旅遊過,卻要為孩子上萬的旅遊經費買單;

  很多父母自己用著最破舊的手機,卻被要求著給孩子買最新款的手機。

  有錢也就罷了,但很多家庭的經濟條件,根本撐不起孩子如此揮霍。

  不給就鬧,就掛到網上,讓所有人批判父母不合格,真是替這些父母感到憋屈。

  我記得我高考結束,成績還沒出來,因為不知道考得怎麼樣,那段時間連呼吸都小心翼翼,更別提跟父母提諸多要求,甚至還想著要去打暑假工,替父母減輕負擔。

  高考結束,不意味著投資結束。

  還有大學四年,動不動大幾千,甚至好幾萬的支出。

  對普通工薪階層來講,並不是一個小數字,很多家庭難以承擔。

  明明家庭收入撐不起高額消費,為什麼很多孩子卻眼也不眨地要錢?

  歸根結底,現在社會的「窮人家富二代」太多了!

  什麼叫「窮人家富二代」?

  顧名思義就是家境一般甚至貧窮的父母,子女卻過著類似「富二代」的生活。

  有些父母寧願吃得差穿得差,也要給孩子最好的。

  窮人的家底,富二代的生活。

  這就導致了一個結果:孩子對父母付出的一切當成理所當然,對金錢失去概念。

  他們知道錢的妙處,卻不知賺錢的苦楚。

  經濟學家楊長江說過:

  「很多中國孩子壓根就沒有金錢意識,孩子們不知道金錢是從哪裡來的。在孩子的眼中,金錢就像是一種玩具,一張可以隨意擺弄的紙,他們完全忽略了金錢背後的勞動付出。」

  有一個詞正好形容這種情況:貧家嬌兒。

  

  「窮家富養」的父母,往往在教育上有一種補償心理:

  我吃過的苦,孩子不能再吃;別的孩子有的,我的孩子也要有。

  哪怕自己不吃不喝,也要盡全力滿足孩子的需求。

  央廣網報道過一則新聞:青海農民陳邦順賣血供兒子上大學。

  兒子平常不聯繫父母,一聯繫就是要錢,一封封來信,就是父母的賣血通知書:

  「買衣服花了200,重修花了500」

  「體育考試沒達標,要給體育老師送禮」

  「3000元的生活費很緊張,不要少寄」

  「偷接了走廊的電,被學校罰三千,趕緊湊錢」

  實際上,這些錢他都是在學校揮霍。

  穿著體面,到處跟同學吹噓父親是包工頭,他拿著父母的血汗錢,去旅遊,去大吃大喝。

  甚至連女朋友過生日都要父母打錢。

  父母七八年沒買過一件新衣服,卻生怕他在學校受委屈,甚至賣血供他。

  而最終荒廢學業的兒子,掛科太多,大學畢業證都沒拿到。

  一個苦哈哈的家庭出來的孩子,本該承載著全家向上的希望,克服一切苦難去翻身,賺錢,結果卻成了個眼高手低的廢柴。

  很多低認知的父母,明明家裡沒有錢,明明家境一般,卻因為自己童年時吃過很多物質上的苦,因為自己曾經吃不飽穿不暖,沒有玩具,也沒有娛樂,就想著在物質上補償孩子。

  最後導致了「窮家富養」的悲劇。

  03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可現在有種非常奇怪的現象:

  窮人家庭的孩子越來越不能吃苦,而富人家的孩子卻越來越能吃苦。

  有個朋友家上大學的兒子讓我印象深刻。

  最近暑期開始了,他每天早上六點半開始鍛煉,之後就坐公交輾轉各地上家教賺錢。

  晚上他還在小區的跳蚤市場支個小攤,賣一些網上淘來的小玩意。

  我去過他的攤位,他會很熱情地推薦,也會幫人搭配,所以他的小攤生意很不錯。

  每天支攤、收攤都是他一個人,他也怡然自得。

  他學習很拼,成績也很好,讀著名牌大學。

  如果不是認識他父親,根本不知道他家庭條件優渥,住著別墅。

  他家雖然有錢,但一直有著憂患意識,父親一直都在有意培養他各種能力。

  不僅僅是他們,我發現有很多富人都在培養自己孩子的抗挫能力。

  比如玻璃大王曹德旺,他兒子曹暉十幾歲就在車間工作。

  開始是干點雜活,打掃車間等等......

  然後干技術活,切片、洗滌、垂直爐、掰大片……

  霍啟剛和郭晶晶,在他們孩子剛滿5歲的時候,就拉著他在烈日的暴晒之下,插秧種田。

  

  體操明星田亮的女兒森碟為了學習網球,腳上面有很多繭,關節甚至都有點變形。

  

  我們以為富人或精英家庭的孩子,從小錦衣玉食,不能吃苦。

  而實際上那些富豪家庭的孩子,吃苦能力還有情商、資源調動能力,全方位降維打擊「窮人家富二代」孩子。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是這麼來的。

  04

  那麼,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怎麼辦?

  首先坦然告知孩子家裡的情況。

  《奇葩說》曾有一個辯題:「父母該不該告訴孩子家裡不富裕?」

  我很認同傅首爾的觀點:「應該告訴孩子家裡不富裕,就是要提醒孩子理性消費,不要做慾望的奴役。」

  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在孩子面前粉飾太平,反而正確的引導和坦誠,會讓孩子感覺被信任,從而理解父母。   

  知乎作者@有夢想的小鹹魚分享過一個故事。

  從小學開始,老媽每月發了工資,都會用張紙寫著:菜錢××元、水電××元……儲蓄××元……

  如果有剩餘的,就會分給我一點,如果沒有,那就會跟我說:沒錢了,這月沒得你的。

  有時實在想買什麼東西,老媽就會拿出那張紙算算,能從別的項目擠點出來就買,沒有就不買了。

  後來媽媽收入漸長,也從未瞞過她,給的零花錢也多了。

  她會羨慕同學有好吃好玩的,但從卻不強求,更不攀比。

  因為她知道媽媽工作有多辛苦,家庭一個月的開銷和存款也一清二楚。

  將孩子當成獨立的家庭成員,讓她全程參與到家庭事務中,不是以一種供養者的姿態,這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式。

  其次,放棄對孩子的補償心理。

  很多次在網上看到孩子類似言論:

  我想出國,爸媽要給我掏錢;

  我要結婚,爸媽該給我準備彩禮婚房;

  我生孩子,爸媽不幫忙帶,我不養老。

  孩子這種「應該」的心態,就是父母長期對他們的虧欠心理,讓他們習慣了對父母予取予求。

  久而久之,當你給不起的時候,孩子就產生了怨懟。

  父母與孩子,本就兩不相欠。

  正如紀伯倫詩里寫的: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而你因為他們,獲得了成為父母的機會,你們之間只有感激與恩情,不該有索取和捆綁。

  為人父母必須明白,我們終究只能陪伴孩子一程,他們要的未來,必須自己去創造。

  在他們童稚時護其周全,羽翼未豐時助其成長,就算是盡到了父母的責任。

  孩子想過得舒服,這樣的初衷能理解,但應該他們自己去創造,而不是通過啃噬或者壓榨父母。

        更多學術教育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0 08:5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