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跳水GDP增量為負!這個特大城市,難了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01 出口大跳水
上周,我寫了中國出口以及進出口第一大城深圳的狂飆數據。
今年前5個月深圳市進出口1.81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4.3%。其中,出口1.16萬億元,增長37.2%;進口6525.4億元,增長29.4%。
無論出口規模,還是進出口規模,均位居全國城市第一位。深圳一座城市的出口規模,佔全國前五個月出口規模的12.06%。
最瘋狂的是,深圳前五個月的進出口增長了34.3%,出口增長了37.2%,這一增速,在全國無出其右。
奇怪的是,同處珠三角的,同樣是經濟、工業強城廣州、東莞、佛山,出口數據與深圳形成了巨大反差。
以上數據都來自各自海關統計。
廣州海關負責統計廣州、佛山、肇慶、清遠、河源、韶關、雲浮7城的進出口數據。
深圳海關統計深圳、惠州兩地數據。黃埔海關負責統計東莞的進出口數據。統計口徑皆為註冊在當地的外貿企業。
來源:深圳海關
製圖:城市財經;數據:深圳海關、廣州海關、黃埔海關
東莞方面,今年前5個月,東莞外貿出口3286.1億元,同比下降3.4%。
廣州方面,前五個月出口累計2513.2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5%。
更大的反差是佛山。佛山前五個月出口累計1649.3億元,同比下降35.6%。這一增速與深圳相比,雲泥之別。
深圳增長百分之三十多,佛山減少百分之三十多。前者在出口狂奔之下,拉動其GDP一季度領跑一線城市,而後者在出口拖累之下,GDP出現了負增長。
02 佛山的產業之困
佛山市統計局披露:
2024年一季度GDP為2872.65億元,同比增長1.1%。
來源:佛山市統計局
1.1%的增速,在萬億城市中,位居倒數第一位。
更重要的是,相較於去年一季度GDP,今年佛山的一季度GDP縮水了0.25億元,也即增量為負數。
製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增量為負的背後,是出口、工業、投資疲軟,尤其是出口。
佛山統計局數據顯示,
第二產業(廣義工業)增加值1500.65億元,下降0.3%。
第二產業主要涵蓋製造業、建築業。
具體來看工業數據。由於數據不好看,佛山的一季度公報中,並沒有詳細公布工業數據,只有這樣一段表述:
佛山規模以上工業經濟在過去兩年高基數的基礎上,疊加房地產下行影響,今年穩增長壓力加大。一季度佛山市房地產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3.1%,規上工業增加值與房地產緊密關聯的金屬製品業、陶瓷壓機等專用設備製造業、橡膠和塑料製品業等行業增加值不同程度下降。
這段話只交代了規上工業增加值在下降,沒有交代清楚具體下降了多少。
也交代了下降的原因,房地產下行。
佛山的房地產有多冷?佛山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佛山房地產開發企業完成投資1276.58億元,同比下降34.8%;其中住宅投資下降34.5%。
今年跌勢依舊。一季度佛山房地產開發企業完成投資192.14億元,同比下降39.9%。其中住宅投資下降44%。
來源:佛山統計局
這一跌幅,比全國平均跌幅要猛得多。
投資方面:
佛山統計局披露,2024年一季度,佛山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2.1%。從各區的情況看,增速排名依次為:三水區(4.0%)、高明區(2.9%)、禪城區(-4.6%)、南海區(-14.7%)和順德區(-21.3%)。
當然,主要是房地產投資下降所致。
出口方面:
佛山一季度出口下跌了33.1%。
佛山以-33.1%的增速墊底外貿二十強城市,外貿總額排名也掉到第十七位。
佛山的外貿依賴度2022年為43.8%,排名全國第11位,相當高。因此出口一旦受困,對其經濟的影響可想而知。
關鍵問題來了,同為珠三角經濟、產業強市,同為廣東省萬億GDP城市,為何深圳出口狂飆,而廣州、東莞、佛山卻在下降,尤其是佛山,出現了大跳水了呢?
對於一個城市來說,所有問題的根源都是經濟問題,而所有經濟問題的本質都是產業問題。
在分析深圳出口逆勢狂飆的文章中,我強調過,深圳出口狂飆,有新能源汽車產業強勢崛起的緣故。
更重要的是,深圳產業結構更完備,科技含量高,能夠撐起外貿體量的核心企業較多,且不斷「推陳出新」——例如,傳音在深圳投運了中高端機型試量產研發製造中心,產品全部外銷,而傳音出貨量正是壓過東莞「oppo」進入全球第四。廣州的服裝、佛山的傢具曾是名片,但如今已不具有優勢,深圳迭代升級了這兩個勞密產業,分別向時尚、數字化智能化家居轉型。
此外,華為手機、大疆無人機、全景相機、骨傳導耳機等為代表的深圳「電子特產」持續熱銷,也在助攻深圳出口。
這就是本質。這種本質上的差距,在出口順暢的時候,不會太明顯,而一旦遇到出口逆境,優劣立刻見高下。
所以,在出口逆境中,產業含金量的高低,決定了出口水平的高低。
這樣的案例,蘇州也是一個。深圳的產業強悍度,在全國也只有蘇州可與之比肩。所以,我們看到,今年前五個月,蘇州出口累計6283.6億元,增長9.9%。
反觀廣州、東莞、佛山。
廣州方面,雖然是一線城市,但產業相比於京滬深,不夠紮實。
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在經濟驅動方面有著本質的區別。
北京則主要依靠服務業,工業並非北京的強項。
上海、深圳依靠工業與科技金融服務業。但側重點不同,上海更側重金融服務業,深圳更側重工業。廣州依靠消費和工業。
工業是廣州經濟的主要驅動力之一,但這一驅動力相比於深圳,弱了很多。
在工業實力上,深圳依然是工業增加值和工業總產值的雙料冠軍。
製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廣州工業增加值位居全國第5,排名非常不錯,但與深圳、上海、蘇州三座工業強城相比,差距還是有點大,同時也低於重慶。
如果以千億產業來看,廣州的差距會更加明顯。
以2021年的數據來看,廣州擁有5個千億產業,在數量只比深圳少一個,但千億產業的合計總產值卻相差非常大。
千億產業總產值位居第一的是蘇州,11個千億產業總產值合計34547億元。其次是深圳,6個千億產業,總產值33805億元。
廣州擁有5個千億產業,其中汽車產業總產值位居第一,是廣州的當家產業。2022年,該產業總產值6470.48億元,其次是電子產品製造業,產值3389.43億元;其次是石油化工製造業,產值2087.21億元。
來源:廣州市統計局
而拖累廣州出口下降的因素,汽車便是其中之一。
根據廣州海關披露的數據,廣州出口跳水的一個很重要原因,便是汽車出口跳水。
廣州海關數據顯示,2024年1至4月,汽車(包括底盤)出口,人民幣計價下跌了44%。
汽車產業是廣州的第一產業,這一產業的出口受到影響,對廣州的經濟拖累可想而知。
出口拖累了工業增速。廣州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速僅有2.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僅為0.1%。
前四個月,有所提升,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但重工業增加值下降了0.2%。
來源:廣州統計局
最終反饋在經濟上,便是一季度廣州GDP增速只有3.6%,在26個萬億GDP城市中位居倒數第三。
製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東莞、佛山表面上看與深圳氣質很像,但骨子裡有本質差距,仍是代工廠而已。
差異主要表現在產業結構上。
以佛山來說。
佛山的工業,很強悍。2022年工業增加值位居全國第六。2023年,佛山的工業總產值更是超越3萬億,成為工業總產值第四城,僅次於深圳、蘇州、上海。
此外,在千億產業數量上,佛山同樣位居全國前列。
2021年數據顯示,最牛地級市蘇州擁有11個,11個千億產業產值合計34547億元。深圳6個,上海12個,東莞7個,重慶、佛山、無錫9個,寧波、天津8個,武漢、南京、泉州、廣州5個。
其中深圳擁有1個2萬億級別的產業,蘇州、東莞各擁有1個萬億級別的產業。
可以說,無論是從經濟、區位、人口、工業實力上,佛山都無可挑剔。
而且,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佛山的工業基本都是民營經濟支撐。
佛山民營企業佔全市經營主體的90%以上,是中國民營經濟最發達、民營企業最集中的區域之一。
既然如此,佛山的出口為何還會大跳水?
關鍵在於,產業含金量。縱觀這兩年出口陷入泥淖的城市,基本都是產業結構存在問題。
比如泉州,雖然是工業強城,但產業集中在科技含金量低,產業可替代性強的低端紡織、鞋服產業。
東莞仍是個代工廠,本身的工業產品科技含量並不高。
佛山則以機械設備、小家電為主。
以2021年數據來看,佛山當家產業是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其次是金屬製品業。
製圖:城市財經;數據:佛山市統計局
大多都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科技含量高的產業並不多。
而這些年受全球政治氣候影響,疊加全球局勢動蕩導致全球經濟復甦緩慢,引發了 產業轉移與出口受困。
產業鏈轉移對於佛山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造成較大挑戰,國外市場對傳統產業產品的採購有所減少。
才有了佛山出口跳水的局面發生。產業轉移帶來的影響非常直觀。
根據佛山市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佛山有9個千億產業,到2022年只剩下4個。
其中的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通用設備製造業、橡膠和塑料製品業、有色金屬冶鍊和壓延加工業的總產值,均跌破了1000億。
此外,總產值仍在千億以上的產業,產值也在下跌。
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總產值從2021年的6538億跌至6266.5億。金屬製品業從2814億跌至1759.5億。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從1650億跌至1040.9億。汽車製造業從1266億跌至1262.5億。
製圖:城市財經;數據:佛山市統計局
所以說,在順境中發展,產業可以廣而不精,但在逆境中,則廣而精才能通吃。
03 廣佛莞強補產業
面對與深圳越來越大的差距,廣佛莞已經開始強補產業。
廣州方面,追逐新能源汽車。
在廣州2024年重大項目投資中,有31個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項目,包括廣汽自主電驅產業化建設項目、廣汽自主電池項目、巨灣技研儲能器件與系統總部及生產基地項目、廣州廣汽荻原模具衝壓有限公司數字化新工廠項目、祺盛動力混動發動機產能建設項目等。
廣州的目標是,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產量超200萬輛。汽車電子、動力電池、智能座艙等實現彎道超車,並成為全球知名萬億級「智車之城」。
東莞方面,推出萬畝土地和2000億高質量發展基金。
去年年末,東莞舉行了2000億高質量發展基金啟動儀式、推出1.2萬畝產業用地,資金和土地規模均創新高,打響了2024經濟搶跑的信號槍。
東莞市委書記肖亞非表示,東莞將聚焦半導體及集成電路、新能源、數字經濟、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現代高端服務業等六大重點產業進行強力招商,有專門的資金和土地來保障。
顯然,東莞開啟了兩手抓模式,外資、科技一樣不落。
資料圖:佛山
佛山方面,2022年佛山重磅提出了高水平打造「十大創新引領型特色製造業園區」,全面推動製造業邁向中高端。
最近,佛山南海區、禪城區、順德區相繼召開了推動產業升級的會議。其中南海區提到的一句話,對產業升級的意義,理解相當透徹。
「產業轉型是大勢所趨,唯有順勢而為方能行穩致遠。」
這也是本號一直以來的觀點:
一座城市不能墨守成規、不能坐享其成,只有敢於擁抱、主動求變、不斷進取,但求本心,無問西東,才能讓自身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