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老漢,干出3000億汽車王國

京港台:2024-5-20 00:27| 來源:邱處機 | 評論( 1 )  | 我來說幾句

安徽老漢,干出3000億汽車王國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他講課的時候,眼睛都在發光。」

  受張朝陽邀請,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最近在北京國際車展現場,給觀眾們上了一堂關於發動機的物理課,台下一名「學生」聽完給出這樣的評價。

  在中國車圈,尹同躍一直都以「理工男」的形象著稱,不善表達,默默耕耘。不過最近,這位安徽老漢卻開始走向公眾,擁抱流量。

  「搞直播都是被「綁架」的,被行業綁架,也被手下的年輕人綁架。我調侃自己60多歲的老漢也被逼出去帶貨,這個時代已經到了這個程度,痛苦但是很好玩。「

  尹同躍在央視《對話》現場回應最近的一些營銷舉動。

  確實,當下的中國車圈已經從卷產品,卷價格,到了卷老闆。作為企業的1號位,他們不得不面對新時代的公眾表達命題。

  不過尹同躍也有感到驕傲的地方。

  經過十年的失落,深耕技術和重視海外的策略讓奇瑞在2020年重回高速增長軌道,進入「百萬輛俱樂部」。

  據公開信息,奇瑞集團2023年銷售汽車超188萬輛,其中出口超過93萬輛,營業收入超過3000億元,同比增長52.6%。截至2024年4月,奇瑞集團累計收穫全球汽車用戶1380萬,其中海外用戶近340萬,連續21年位居中國品牌乘用車出口第一。

  「產品過剩時代,你要做得跟別人不一樣,做得比別人好,才有可能走出去。」在談到現在激烈的競爭時,尹同躍表示。

  

  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

  

  篳路藍縷

  上世紀九十年代,安徽蕪湖市政府的領導班子通過了一個重要決策——上馬汽車項目。

  做出這個決定並不容易。

  當時的汽車行業被視為高科技領域,缺少人才、資金、技術的三線小城蕪湖想要進入這個行業,簡直是天荒夜談,更不要說他們還缺少汽車的生產許可證。

  但蕪湖領導也有自己不得不做的理由。

  一方面,早在1958年,蕪湖江南汽車修理廠製造的「江南牌」三輪汽車便在北京舉辦的國慶成就展上有過亮相,現在他們準備重拾汽車夢想。另一方面,當時蕪湖的支柱產業紡織業遇到困境,地方經濟亟需轉型。

  兩者結合,讓蕪湖政府在1993年推出了代號為「951」的重大項目,即國家「九五」期間安徽省頭號工程。由於國家產業政策的嚴格限制,當時的「951工程」只能秘密進行。

  為了推動項目發展,籌備處一開始也考慮過合資,但無論是國際汽車巨頭還是國內行業大佬,都看不上他們。無奈之下,他們只能選擇自己單幹。

  經過艱難的談判,籌備處終於在1996年用2980萬美元從英國引進了一條福特二手發動機生產線。並且在隨後去一汽的考察中,挖來了一員大將,他就是時任一汽總裝車間主任的尹同躍。

  尹同躍也是安徽人,1984年從合肥工業大學汽車工程專業(原安徽工學院農機系)畢業后,加入了中國一汽,是當時一汽的十大傑出青年、重點培養骨幹。

  發現這個地緣關係后,籌備處力邀尹同躍回蕪湖主持汽車項目。在他猶豫不決之際,時任蕪湖市副市長的詹夏來對他勸道:「總不能一輩子在外國人手下做事,造出中國人自己的車,才能體現你的最大價值。」

  不得不說,那個年代的一些企業家多少還是有些情懷的。詹市長的這句話打動了尹同躍,他最終還是決定辭去一汽的工作,南下為家鄉的發展添磚加瓦。

  1997年3月,帶著市政府給的30萬元和挖來的100多位技術人員,尹同躍在蕪湖城北的廢棄破磚瓦廠成立了安徽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在那間破草房,他們開啟了轟轟烈烈的自主造車之路。

  「當時他們(蕪湖市政府)是膽大,我們是糊塗,就這樣開始了「無中生有」的征程。」後來尹同躍回憶道。

  不過就在他們準備大幹一場時,外國專家卻拖了他們後腿。按照約定,發動機生產線的安裝工作由賣方負責,但那些外國專家的工作效率讓時不我待的中國人實在不敢苟同。

  「他們上午一杯咖啡,下午一杯咖啡,中午晒晒太陽,晚上跳舞唱歌,眼看著一年就過去了。」擔心項目進度的市領導拉著尹同躍團隊開了三個晚上的會,反反覆復商量一個主題:「我們離開外國人到底行不行?」

  一開始沒人敢擔這個責任,後來尹同躍實在看不下去,便向市領導許下軍令狀:「讓他們走,我們自己干。幹不成,我跳長江去!」

  在外國專家驚愕的眼神下,尹同躍團隊全面接手發動機安裝線。在那間冬天四面漏風、夏天熱得汗流浹背的「小草房」,他們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5個小時。

  夜以繼日的奮戰下,尹同躍團隊不僅在1999年初提前半年完成生產線調試,更是在同年4月成功下線第一台發動機,12月下線第一台轎車奇瑞,取「傳奇、祥瑞」之意。

  當時現場所有的人抱頭痛哭,為了這一刻,他們整整奮鬥了3個年頭。

  

  野蠻生長

  欣喜之餘,沒有進「汽車目錄」的奇瑞不得不面對一個新的問題:如何把車賣出去?

  由於無法在市場公開售賣,在蕪湖政府的支持下,奇瑞一開始只能把目光瞄向當地的計程車市場。一年不到,蕪湖計程車市場消化了當年生產的奇瑞汽車。

  但蕪湖計程車市場畢竟有限,根本無法實現奇瑞的汽車夢想。況且國家有關部門已經注意到奇瑞「無證」生產轎車的情況,「封殺令」隨時都有可能下達。

  對於當時的奇瑞來說,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是努力獲得汽車行業主管部門的認可;二是與國內汽車豪門「聯姻」,從而變相獲得「准生證」。

  第一條路遙遙無期,國內三大汽車豪門也看不上奇瑞。最終還是在國家主管領導的幫助下,上汽才答應給奇瑞一個名正言順的戶口。

  這是一場不平等的「聯姻」。2000年12月,為了獲得這張汽車准生證,奇瑞同意將註冊資本的20%(3.5億元資產)無償劃到了上汽帳上。此外。上汽還對奇瑞提出了「四不原則」,即不投資、不參與管理、不承擔風險、不分紅,儼然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

  而且上汽還像「防賊」一樣提出了其他要求,比如上汽的銷售網路奇瑞不能使用,上汽的管理經驗奇瑞不能學習等。

  這種同床異夢,註定雙方最後要走向分道揚鑣。2003年6月6日,由於無法達成共識,上汽集團宣布正式退出奇瑞,並於同年9月30日宣布將奇瑞20%的股份無償還給奇瑞的原股東方,一場時代的鬧劇就此落下帷幕。當然這是后話。

  儘管條件苛刻,但奇瑞還是選擇了答應,畢竟當時的汽車准生證是稀缺資源,有了這個1,才有後面的無數0。

  2000年左右的中國汽車市場最為活躍的,當屬捷達、桑塔納和富康這「老三樣」。其中捷達和桑塔納的售價偏高,一般都在12萬元以上,而富康雖然售價較低,但其兩廂掀背的造型很難被當時的老百姓所接受,銷量一直不溫不火。

  為了填補低價位三廂車這個市場空白,奇瑞將委身上汽后推出的第一款車風雲,定價為8.8萬元,比捷達便宜了三分之一。

  在性價比的優勢下,風雲汽車在2001年大獲成功,取得單車銷售2.8萬輛的優異成績,奇瑞憑此賺到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桶金——13億元人民幣。也正是這筆資金,為奇瑞後續的研發和產能擴張奠定了基礎。

  從2002年開始,奇瑞便聯合世界著名發動機公司AVL,進行0.8升到4.0升的18款發動機的研發工作。2003年末,這批發動機的研製工作基本完成,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且擁有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

  與此同時,奇瑞一口氣向市場投放了3款新車——QQ、旗雲和東方之子,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在那個供不應求的年代,奇瑞依靠性價比和多款車型一路攻城略地,野蠻生長。2003年,奇瑞第10萬輛車順利下線;2007年8月,奇瑞第100萬輛車成功下線,成為首個邁進汽車百萬俱樂部的自主品牌;2011年7月,奇瑞第300萬輛車順利下線,是國內第一家產量突破300萬輛的自主品牌乘用車企業。

  奇瑞和尹同躍,無疑是那個時代的天之驕子。

  

  失落十年

  「多生孩子好打架」。

  為了擺脫國產汽車低端廉價的形象,奇瑞在2009年採取了多品牌戰略,將奇瑞分拆成了4個品牌——奇瑞、開瑞、瑞麒、威麒。其中瑞麒、威麒為中高端品牌,後來更是和以色列量子集團合資推出高端品牌觀致。

  尹同躍的初心倒是沒錯,多品牌戰略也沒有絕對的對錯。但是在燃油車這條百年賽道,國產汽車想要衝擊高端談何容易。

  殊不知李書福也是通過併購沃爾沃才挺進中高端品牌,王傳福也是深耕電動車20年後,才在去年推出高端品牌仰望系列。

  而才成立十年的奇瑞,註定要在高端化這條道路上歷經坎坷。

  由於無法得到消費者認可,瑞麒、威麒這兩款中高端品牌在2010年就停止使用。而觀致更是成為了奇瑞的「絞肉機」,自成立以來連年虧損,導致奇瑞資產負債率高企,最後不得不在2017年賤賣給寶能集團。

  在高端戰略上的投入,分散了奇瑞的資源和精力。在其他自主品牌卯足勁往前沖時,奇瑞的根基中低端品牌也受到了影響。

  自2011年開始,奇瑞的銷量就開始下滑,全年為64.3萬輛,比2010年少了4萬輛。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奇瑞甚至不敢公布自己的銷量。直至2018年才重新進入「70萬輛的平穩期」。

  尹同躍對於市場對奇瑞的降溫也進行了反思。

  除了加強技術支撐外,他必須從「理工男」的角色進化為「全科生」,在產品、營銷、服務等環節的工作中,更多地關注到用戶的需求和感受。

  為此,奇瑞對市場需求不高的車型、市場有需求但不贏利的車型進行了大調整。在設計研發上,也從原來由工程師主導轉變到根據市場調研細分群體,按消費者喜好進行研發設計。

  不過調整的效應沒那麼快顯現,再加上體制和資金的原因,奇瑞重新騰飛,是從2019年那場股改開始。

  

  海外王者

  由於常年資產負債率在75%的警戒線附近徘徊,奇瑞2019年被迫啟動股改,以此引進投資者自救。

  青島五道口新能源汽車產業基金成為了摘牌方。它先是以75.86億元和68.63億元拿下奇瑞控股和奇瑞汽車30.99%、18.52%的股份;再以41.32億元受讓華泰資管持有的奇瑞控股15.68%的股份,以10.2億元受讓蕪湖瑞創持有的奇瑞控股3.88%的股份,合計付出196.01億元。

  此次增資擴股順利完成後,青島五道口將持有奇瑞控股51%、奇瑞汽車35.58%的股權,成為兩家公司第一大股東,取代蕪湖國資入主奇瑞。

  但是支付首期100億元后,青島五道口便被爆出後續資金難以為繼的消息。直到2022年2月,立訊精密的接盤才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股改不但給奇瑞帶來了資金,還帶來了更多市場化決策的元素。從2020年的73萬輛,到2023年的188萬輛,奇瑞重新回到高速增長的軌道。

  從區域角度分析,奇瑞銷量的突飛猛進離不開海外市場的貢獻。

  2023年,中國正式反超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其中出口最多的自主品牌就是奇瑞集團,後者2023年總共出口汽車93.7萬輛,佔總銷量的49.8%。

  由於歷史原因,奇瑞在國內一直賣不上高價,但是在國外的售價卻遠高於國內。

  比如,瑞虎7海外售價最高約合20萬人民幣以上,而在國內僅需8-13萬左右;瑞虎5X國內的售價約7-9萬元,出口到海外要賣到15萬元以上。國內起售價不到20萬元的星途攬月,在俄羅斯售價竟然超過50萬元。

  中國汽車再也不是以前那種低端低價的形象了。

  究其原因,還是要歸功於奇瑞的技術積累。比如多年自主研發,奇瑞發動機參數超越本田等企業,自研的8AT變速箱讓海外用戶翹首以待。

  同時奇瑞還根據不同國家的地理環境調整配置,做到因地制宜。曾有一則新聞提到,在安哥拉發生的兩起武裝搶劫案中,兩輛瑞虎防彈車成功抵禦數十發近距離子彈的射擊,保護了乘客的生命安全,讓瑞虎在當地名聲大噪。

  雖然已經有所成就,但尹同躍心裡知道,中國品牌國際化、高端化的道路還很漫長。

  去年尹同躍去了一趟中東,當地一個經銷商對他說,中東人買豪華車買的是一種身份,買中國車買的則是交通工具。

  尹同躍受到刺激,當時就回復道:「總有一天也會出現一些中國汽車品牌,能夠提升你的社會身份,並且作為資產得到傳承。」

  

  美中不足

  可能是體制原因,也可能是尹同躍個人原因,在奇瑞身上有一種矛盾,就是技術創新是激進的,但「上車」是保守的。

  因此奇瑞營收和銷量創新高的背後,難掩一項美中不足——新能源汽車銷量不足一成。

  儘管奇瑞沒有對外發布去年新能源車的具體銷量,但綜合各方面數據分析,這一數字不會超過20萬輛。而2024年1—4月份的數據顯示,其銷售新能源汽車達93128輛。

  如此規模,遠遠落後比亞迪和吉利,甚至還不如一些造車新勢力。

  這意味著,一貫以技術為主打賣點的奇瑞,並未捕捉到消費者的需求。在新能源汽車加速替代燃油車的背景下,說新能源汽車如此低的滲透率已成為奇瑞高速增長之下的隱憂,倒也不是杞人憂天。

  其實奇瑞涉足新能源汽車領域並不晚。作為曾經的自主品牌旗手,奇瑞從1999年開始進行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研發。2010年4月,正式成立奇瑞新能源汽車技術有限公司。然而,時至今日奇瑞既無走量的新能源產品,也無叫得響的新能源品牌。

  或許正因如此,在奇瑞2023科技日上,尹同躍反思稱,奇瑞在新能源方面算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奇瑞新能源掉隊的原因,業內也有諸多分析。

  一方面,奇瑞在新能源賽道上缺乏戰略定力。

  與比亞迪成立之初便將新能源視為品牌最終技術路線不同,彼時奇瑞對於新能源的態度較為曖昧。從2010年推出首款純電動汽車瑞麒M1 EV至今,奇瑞平均5年才推出一款新能源產品,而在此期間,比亞迪早已完成主流細分市場純電動產品的全覆蓋。

  戰略決定企業發展方向,定力則是企業發展靈魂。如果不是對新能源汽車賽道保持強大的戰略定力,比亞迪就很難成為今天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躋身全球十大車企行列。

  另一方面,奇瑞新能源缺乏主流市場產品。

  作為國內較早「觸電」的玩家之一,奇瑞曾享受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初期帶來的紅利,但這些紅利並沒有轉化為其在新能源賽道上的產品優勢。

  長期以來,奇瑞主銷的新能源產品為QQ冰淇淋、小螞蟻等微型電動汽車。這些車型定位低端,也沒有什麼技術含量,不僅難以成為市場主流產品,更無助奇瑞新能源品牌向上。特別是隨著消費不斷升級,近年來微型電動汽車市場銷量大幅萎縮,奇瑞新能源市場存在感也越來越弱。

  當然,面對電動化和智能化變革浪潮,奇瑞也並非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從去年開始,奇瑞也在尋求新能源困局的突圍,並相繼推出旗下各個品牌的新能源汽車,比如風雲A8、iCAR V23、捷途山海L7,星途星紀元系列等。據尹同躍透露,奇瑞正在與華為鴻蒙智行合作,打造智界新品牌。

  尹同躍多次在公開場合喊話「奇瑞在新能源上不客氣了」,但目前來看,消費者和行業還無法深刻感受到這種「不客氣」。

  根據規劃,奇瑞未來兩年將推出24款超能混動和15款高端純電動新產品,這不僅讓人又想起過去奇瑞「多生孩子好打架」的套路。

  但如今國內新能源車已經過了草創階段,競爭激烈程度不亞於燃油車市場。與其多點開花,集中資源打造一兩個爆款,是不是更好?

  也許尹同躍可以學學最近車圈的頂流雷軍——做到專註、極致、口碑、快。

        更多金融財經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1 09:5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