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公婆生活22年,杭州主持人決定送他們去養老院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儘管花兒一茬接著一茬盛開,但是暮春終究會來,正如人會老去。
比我們走在前面的父母,他們頭髮一縷一縷變白,皺紋一條一條加深,「養老」這個話題,似乎開始變得沉重,但又無法迴避。
這個月初開始,杭州知名主持人魯瑾在微博上陸陸續續分享了送公公婆婆去養老院的點滴,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網友們紛紛在底下留言,家中同樣有高齡父母的,期待更多分享,認可的人覺得這是「頤養」。
也會有反對的聲音。從理性來看,倘若經濟方面沒有壓力,老人接受,於家庭來說,這是最優解,然而難免會和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存在些許衝突。
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橫亘在兩代人之間的養老矛盾,必然會愈加凸顯。
網友「好湯慢慢燉」的感慨,未必不是一代人的無奈:「很多事情超出我們能力範圍。老媽最近一次出院后,送到小區養老院過渡了兩個月,有些觸動更多是無奈。在養老院,為了老人的安全,會犧牲一些隱私,失能老人更是如此,有些老人可能會感到心理傷害。有位老人一直在想方設法逃跑,因為想回家。有位90多的奶奶,女兒70,實在無力照顧……關關難過關關過。」
魯瑾的分享中,有兩代人觀點碰撞,有困惑,有堅持,有互相體諒、遷就、妥協,也有收穫。
老爺子自己做的靠墊
正視:
當時光慢慢遠去
公公婆婆去養老院之前,已經和魯瑾他們一起生活了22年。
做出這個決定之前,魯瑾和先生也經歷過諸多情感上的糾結。
一方面,老人家非常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另一方面,作為晚輩此前也從沒有想過送公公婆婆去養老院,「我曾經以為他們會和我們一起,直到最後。」魯瑾一度這麼覺得。
直到公公婆婆一年年老去。
畢竟是九十多歲高齡,老爺子已經97歲,哪怕老人家的生活基本可以自理,但去醫院的時間在增加,尤其遇到半夜送醫的情況,對於已然不那麼年輕的小一輩,光體力方面就是一大考驗。
魯瑾說先生已經68歲,「2017年在俄羅斯摔斷腳,第一天還沒買輪椅,都是他背我的。現在,他說背不動了。」
在正式作出決定之前,他們想過,萬一兩老需要緊急送醫,有能力第一時間弄到車上嗎?大概是不行的。
春節期間,家族裡經過討論,認真考察老家的養老院。至於為什麼沒有選擇杭州,也是考慮到老人家6個子女,除了魯瑾丈夫,其他姐妹都在老家生活,加上孫輩親戚鄰居都在那裡,會更熱鬧些。
送老人家去養老院,整個過程持續了幾個月。縱然期間會有糾結,但這是一個對兩代人都好的決定。
對父母來說,養老院有專業的護理,充分的適老化環境,方便的醫療,以及有各種活動和交流。於兒女而言,不再需要時刻緊張家裡老人,在外面吃頓飯也可以稍微從容一些了。
博弈:
情緒和理性,衝突與化解
起初的時候,老人家很不願意,帶著些許情緒,有時候老人家會鬧小脾氣,但不管怎麼樣,對健康都是重視和在意的,因此可以看出來是理性的。接受需要過程。
畢竟要離開熟悉的環境,面對未知,任誰都會惶恐,何況是將近百歲的老人。
作為子女,能做的,就是儘可能消解他們的這份不安。
「我們能做的是讓他們感受到不是要把他們推出去,只是養老院可以承擔一部分工作。」魯瑾說。
當忙完4月份的向陽花慈善晚宴之後,她立即趕去二老老家敲定養老院的事宜,和養老院負責人在細節方面做了很多溝通。希望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老人家接下來要生活的新環境和家裡的不同,比如購置新的冰箱洗衣機等日常使用頻率比較高的電器;在為了更方便照顧老人做成乾濕不分離的衛生間安裝浴簾;寫下兩千字關於二老病情和藥物情況交給院方……
二老從抗拒到慢慢接受。
今年4月30日,老家的兩位妹妹和妹夫應老爺子要求來杭州「接老兩口回家」,這樣一種被迎接的儀式感,或許能消除部分改變帶來的不適。
到了「新家」之後,按照老人家的喜好,換上自己中意的被子、被褥、枕頭,鋪上碎花床單。
老爺子做的拐杖
老爺子94歲那年一個人在車庫裡鼓搗半天,用壞掉的雨傘鉤加壞掉的拖把柄做了一根拐杖,這次也帶去了養老院。
前期參觀時,魯瑾發現養老院有個黨員活動室,上面有住在養老院的部分黨員們的照片和介紹,請工作人員把老爺子的照片也放了上去。「他特別在意準時交黨費這件事,一直盯著大妹幫他交的。」果然見到自己照片,老爺子很高興,感覺找到組織了,「他說有黨員會議他會去參加的。」
和先生離開養老院回杭州的時候和二老告別,老太太嘴一癟一癟,魯瑾說「那感覺就是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家長要離開,孩子大哭的感覺一樣吧。」
但最後家長還是會離開。
他們相信這是個正確的決定,如同二老信任孩子們做了最為妥帖的安排一樣,他們同樣信任二老會慢慢適應的。
老爺子領操
收穫:
新鮮又專業的新環境
半個月過去,二老對新環境,已經不再那麼抗拒。
日常對老人的護理和病情監控是一件需要一定專業知識並且需要照顧者非常細緻。魯瑾的婆婆吃的關於心衰的藥物中,其中兩種是利尿的,一種叫呋塞米,一種叫螺內酯,前者強效利尿,但可能引起低血鉀,後者是保鉀的利尿劑。服用藥物的時候需要監測電解質和腎功能,避免吃多了可能尿酸升高,吃少了可能產生積液。
平時在家,即便孩子們已經把葯按早晚分到一周藥盒裡每天不提醒,老人家難免偶爾會忘。
有專人看護后,這樣的情況可以有效避免。護理人員會按醫囑時間發葯,並看著老人家吃下去。
除了基本照護方面有專業上的優勢,還有一些新的收穫。
一起打牌
二老開始在養老院打牌,老爺子因為健康,還成了養老院領操員。
當然也會有不適。在家裡,二老各有一個房間,在養老院一起住在28平方的房間里,某種意義上來講是「生活質量下降」。尤其老太太,在家裡習慣了網際網路作息,難免抱怨老爺子五點鐘弄出來的聲響,吐槽保潔人員6點多就來拖地板了,影響自個兒睡覺。
飲食方面也在慢慢適應中。不過大抵來說,磨合中,一切在慢慢變好。
「老爺子讓三姐告訴我們,讓我們放心,說他已經完全想通了。」聽到這話那瞬間,魯瑾說自己鼻子都酸了,「真的非常感動。在艱苦的年代開墾荒地養大了六個兒女的二老有著面對現實的堅強的生命力。」
(本文圖片由被採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