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天,印度從馬爾地夫全部撤軍....

京港台:2024-5-11 12:26| 來源:觀察者網 | 評論( 2 )  | 我來說幾句

最後一天,印度從馬爾地夫全部撤軍....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當地時間5月10日,也就是撤軍最後期限日,印度終於撤出了駐紮在馬爾地夫的最後一批軍事人員,而這一問題也導致了這兩個鄰國之間的關係緊張。

  據法新社援引印度和馬爾地夫的官員報道稱,截至當地時間5月7日,有51名印度軍事人員離開了馬爾地夫,而第三批、也是最後一批27名印度士兵,則於當地時間5月10日撤離。官員稱,期間並沒有就印度在馬爾地夫結束軍事部署一事而舉行公開紀念儀式。

  今年2月18日,馬爾地夫總統穆伊茲表示,馬爾地夫和印度簽署了協議,確認了印度從馬爾地夫撤出軍事人員的兩個日期。該協議要求印度在5月10日之前召回所有駐紮在馬爾地夫的軍事人員,第一批將於3月10日前離開,其餘的印度軍事人員將在5月10日之前離開。

  據報道,此前,一支由大約80名印度士兵組成的特遣隊駐紮在馬爾地夫,為印度提供給馬爾地夫的軍事裝備「提供支持」,並協助該地區的人道主義活動。

  法新社稱,印度軍事人員負責操作新德里方面贈送給馬爾地夫的三架偵察機,以用於在其廣闊的海上邊界巡邏。當地時間5月8日,印度外交部發言人蘭迪爾·賈斯瓦爾(Randhir Jaiswal)表示,撤離的印度士兵已被文職的「技術人員」所取代。

  法新社稱,圍繞駐軍的爭端,以及馬爾地夫近期向中國「示好」,令印度感到驚愕。美聯社則提到,馬爾地夫與印度長期以來關聯密切,其國內許多公民前往印度接受醫療和教育,該國大部分主食和藥品也都從印度進口。去年,印度是馬爾地夫第一大遊客來源國,佔比達11%,其次是俄羅斯和中國。印媒則稱,印度認為馬爾地夫在其印度洋勢力範圍之內,但後者正在努力擺脫印度影響。

  當地時間5月9日,就在撤軍最後期限的前一天,馬爾地夫外長扎米爾抵達印度進行訪問,並與印度外長蘇傑生舉行會晤,這是被認為「親華」的馬爾地夫總統穆伊茲去年末就任后,其政府首次派出高級官員訪印,也被認為是這兩個南亞國家發出了「和解信號」。

  扎米爾表示,他此次訪問印度,標誌著「新的合作倡議,象徵著持久的友誼和共同的目標」;蘇傑生在會晤時強調,印度將堅持「鄰國優先」政策,將在馬爾地夫需要時立即提供幫助。

  美聯社認為,居於印度洋戰略地位的馬爾地夫,是印度和中國正在爭奪的對象。特別是穆伊茲政府上台以來,印度和馬爾地夫的緊張關係一度加劇。

  穆伊茲去年11月正式就任馬爾地夫總統,被視作「親華派」的他在競選總統時曾承諾將印度軍事人員驅逐出馬爾地夫。今年初議會選舉前,他還公開批評前總統薩利赫「親近印度」的政策,指責其損害馬爾地夫的國家主權。穆伊茲呼籲選民支持人民國家大會黨,以保護馬爾地夫的獨立。

  今年1月8日至12日,穆伊茲對中國進行了國事訪問。在此次訪華期間,中馬關係提升為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兩國簽署了20項協議,涵蓋經濟合作、衛生、基礎設施、住房等多個領域。他表示,「在新冠疫情暴發之前,中國是我們的第一大(旅遊業)市場,我們要加緊努力,讓中國重新回到這一位置上來。」

  不過,穆伊茲否認了自己「親華」的說法。他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採訪時說:「我是一個親馬爾地夫的人。對我來說,馬爾地夫是第一位的,我們的獨立是第一位的。我不支持或反對任何國家。」

  他也曾對印度媒體表示,自己並非「親華」,而是「親馬爾地夫」,一切行動都是從馬爾地夫的國家利益出發。穆伊茲強調,作為一個小國,馬爾地夫不能介入大國之間的地緣政治競爭,將與包括印度與中國在內的「所有國家」合作。

  當地時間4月21日,馬爾地夫舉行議會選舉,368名候選人角逐93個議員席位。總統穆伊茲所在的人民國家大會黨取得壓倒性勝利,獲得全部93個議席中的66個,在議會中獲得絕對多數席位,結束了穆伊茲政府自去年底組建以來的「跛腳」狀態。

  由於人民國家大會黨主張「馬爾地夫優先」,反對印度對馬爾地夫的干涉並要求印度撤軍,穆伊茲也尋求加強與中國的經濟合作,部分印度和西方媒體藉機炒作所謂「中印地緣競爭」。路透社這樣認為,「親華」執政黨的壓倒性勝利可能推動馬爾地夫遠離印度,「進一步向中國靠攏」。

  有超過20萬馬爾地夫選民參與了此次議會選舉投票,人民國家大會黨在首都馬累、阿杜市、富瓦穆拉市等幾乎所有城市獲得壓倒性勝利。主要反對黨馬爾地夫民主黨則遭遇「重大失敗」,失去了上屆選舉中獲得大多數議席,僅贏得10多個席位。

  馬爾地夫是總統制國家,但議會在政治上也發揮重要作用,擁有立法、監督政府、審議國家預算等權力。馬爾地夫議會實行比例代表制,每屆任期5年,各行政區議員人數由當地人口數決定。

        更多國際觀察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2 12:3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