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如何重塑人類就業 變化巨大

京港台:2024-2-25 07:44| 來源:經濟觀察報 | 我來說幾句

人工智慧如何重塑人類就業 變化巨大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北京時間2月16日凌晨,OpenAI(美國人工智慧研究公司)發布了最新的生成式人工智慧產品Sora,該模型可以從文本提示創建並生成長達一分鐘的短視頻。

  目前,Sora尚未向公眾用戶開放,OpenAI正在評估與模型相關的潛在風險,並希望聽取視覺藝術家、設計師和電影製作人等創意專業人士的反饋意見,以改進和迭代模型演演算法。Sora並不是第一個展示這種技術的人工智慧產品,OpenAI也尚未透露Sora是如何構建的詳細信息。但業內專家普遍認為,Sora的推出不僅標誌著人工智慧從文本、圖像、聲音生成到高質量視頻生成的一個技術重要突破,還讓我們看到人類與物理世界更好互動的可能性。

  過去一年,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取得了顯著進步,預示著各行各業都將面臨顛覆和機遇,但也不斷引發人們對技術帶來的潛在社會和未來勞動力市場影響的擔憂。

  不久前過去的2024年第一個月,包括Meta(臉書母公司)、亞馬遜、微軟、谷歌、TikTok(位元組跳動旗下短視頻社交平台),SAP(思愛普)和Salesforce(客戶關係管理平台公司)等科技巨頭在內的近100家科技公司已裁員約32000名員工。

  這些大型科技公司坐擁大量現金,利潤豐厚,因此,裁員遠非必要或生存問題。雖這波裁員背後的原因複雜,但一個共同點是,科技巨頭需要圍繞人工智慧科技重新調整戰略,在這場人工智慧的競賽中趕超對手,取得市場的領導地位。這波裁員浪潮可能只是一個長期趨勢的開始,谷歌首席執行官桑達爾·皮查伊(SundarPichai)上周警告員工,隨著公司繼續將投資轉向人工智慧,可以預料今年還會有更多的裁員在路上。

  裁員不僅限於科技企業,其他公司也在尋求重新布局,重點優先考慮對人工智慧的投資,以專註於其人工智慧驅動的業務,尋找並構建新的增長引擎。

  人工智慧技術讓世界正處於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其提供了顯著的生產力增長機遇,將極大提高工作效率,並賦予人們工作更多意義,也必將對勞動力市場產生深遠影響。由於其影響快速顯現,並將會在未來幾年帶來質的巨大變化,我們需要認清現狀,把握髮展趨勢並積極應對。

  回顧過去一年,雖然時間不長,但讓我們有機會看到和經歷第一波人工智慧的技術發展和企業實踐。這篇文章希望就人工智慧對勞動力市場影響的現狀和對未來發展趨勢,以及企業應如何應對,談談我們的看法和建議。

  

  企業重組的必然

  過去幾年,人工智慧取得了顯著進步,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慧在2023年風靡全球。儘管仍在早期階段,大量企業正在積極探索如何利用人工智慧釋放商業價值,提高效率和生產力,全新的產品、服務和商業模式打開大門。

  但技術劇變往往還會集中財富和權力,加劇不平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顯示:人工智慧技術將影響全球近40%的就業崗位,相比於新興市場和低收入國家,人工智慧對發達國家的就業的影響更大(工作崗位可能會受到人工智慧的影響,60%高暴露率),將進一步加劇不同國家之間、不同收入階層之間的貧富差距。同自動化和信息技術不同,人工智慧會影響業務流程,但更有能力影響高技能工作。由於很多低收入國家還沒有完善的基礎設施或成熟的勞動力體系,這些國家難以從人工智慧技術中獲利。這會導致與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相比,發達經濟體面臨更大的人工智慧風險,但也有更多機會利用人工智慧帶來的好處。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普及,企業對人工智慧相關人才的需求也在發生變化。目前,人工智慧在不同行業和業務功能中的潛在影響逐漸凸顯,不同行業對人工智慧技術的職能應用側重點呈現出差異化,落地應用的節奏和速度也不盡相同。

  從落地應用的實際投入和難度(包括數據源、開發和驗證成本、以及人工智慧風險和治理考量等),以及為企業可能帶來的價值創造效果(效率、工作方式、互動和創造力提升等)兩個維度看,企業的應用首先集中在營銷、客戶運營、智慧辦公、人力資源和IT開發等方面,這些領域同生成式人工智慧帶來的較成熟的技術最相關;之後會是全方位的生產運營,包括供應鏈、生產製造和產品研發等。

  未來,人工智慧在行業內部價值鏈中的作用將日益個性化和精細化,體現了不同行業對創新驅動型增長的不同需求和戰略選擇,其結果必然帶來新工作崗位與企業的重組,對勞動力的影響也會隨之不斷、「有序」地展開,企業對未來的趨勢發展需要做好準備和及時布局。

  人類角色的變化

  毫無疑問,人工智慧將繼續在各行各業、不同工作場所和應用場景激增,但從2023年的情況發展看,比我們預料的其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要來的溫和得多。

  人工智慧確實正在取代我們的工作,尤其是白領,包括數據分析師、醫生、律師和記者,都處於危險之中。聊天機器人可以在專業醫療執照考試和律師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可以總結會議,可以撰寫基本的新聞文章和完成廣告創意;以生成式人工智慧為基礎開發的醫療助理工具,可利用龐大的醫學文獻資料庫提出建議。圖像和視頻製作模型可以在沒有人類創作者、攝像師或演員參與的情況下,製作出高質量的圖片和電影。

  技術的發展必然導致一些工作崗位的損失,2023年好萊塢美國作家和演員的罷工已經表明,這將會在很多行業陸續出現。儘管人工智慧初露鋒芒,有很大的潛在機會,但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近期尚無大規模失業的擔憂。

  首先,撇開人工智慧在人工智慧信任、風險、倫理和安全管理等問題,許多研究否認大型語言模型性能是真正智能的證據,如未來「通用人工智慧」需要推理,解決數學問題一直是測試人工智慧推理能力的重要方法。

  近期,OpenAI開發了新的Q*(音同Q-Star)模型,能夠解決小學水平的數學題。如果Q*模型在解決數學問題方面的能力得到證實,這將是AI領域的重大進步,並可能對未來「通用人工智慧」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但這一進展在科學和工程應用方面的潛力還需進一步探索。

  例如,很多企業在開發和部署人工智慧「數字人「,但就目前的技術發展狀況,什麼樣的「數字人」最適合,主要取決於兩方面的考慮:第一,交互的目的,這是完成任務或參與體驗的主要目標。第二,互動的深度,是否針對每個客戶進行個性化設置。

  在某些情況下,一個真實客戶會與同一個數字人定期交流,這些數字人會「學習」和「記住」客戶,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個性化。在其他情況下,無論交互是交易性的還是體驗性的,特定客戶和某一特定數字人之間都不會建立個人關係。

  其次,人工智慧無法管理複雜的利益相關方間的關係。企業高管豐富的工作經驗,會在看待問題和思考解決方案時有擁有獨特的視角,純粹的演演算法可能會忽略那些只有有經驗的人才能看到的風險或建議,且演演算法並沒有能力處理突然出現和劇烈變化的數據。有經驗的一線員工更了解業務規則、策略和道德準則,面對不斷出現的新問題,可以靈活評估解決方案是否滿足客戶標準。

  另外,在一些應用上,人工智慧的效果還有待觀察和研究證實。例如,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在營銷領域的一些新創新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業效率。我們相信,機器學習和大型語言模型的發展將推動技術革新,在客戶服務中扮演關鍵角色。但就目前的實踐而言,這還存在很多不確定性、挑戰和風險。人工智慧是否真正有助於打造獨特的個性化體驗和參與度?關鍵挑戰和解決方案是什麼?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讓我們離客戶「越來越近」?如應用不當,會不會讓企業與客戶「越來越遠」?

  無論如何,人工智慧都正在成為人類的新虛擬助手。在人工智慧面前,人類的經驗依然重要,但我們需要努力學習和有效利用人工智慧,這將帶來人類角色的不斷變化。

  過去一年的大量研究證明,人工智慧不僅提升了執行重複性任務的效率和數據處理能力,在結合人類創新思維和創造力時,還可以加深我們對複雜環境的理解。我們可以將繁重的工作交給機器,讓人類專註於更充實的工作部分,更重要的是,人工智慧這項技術可以賦予人類能力和創造力,而不是簡單取代人類的工作。

  遊戲規則尚未改變

  人工智慧的商業化,依然存在不確定性。即使是處於人工智慧高地的微軟,不久前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在回答主持人「你們賺錢嗎?」的問題時,其首席執行官薩蒂亞·納德拉(SatyaNadella)談道:「我認為2024年可能是(人工智慧)大規模發展的一年。」華爾街馬上注意到納德拉說的不是「將會賺錢」,而是「大規模發展」。

  目前,對大多數企業來說,人工智慧是尚未到來的願景,還是馬上「必須擁有的技術」?在部署和規模應用的策略上,企業必須考慮成本和產出問題。

  近期,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的最新研究發現表明,人工智慧目前還無法以具有成本效益的方式取代大多數工作。這項研究涉及人工智慧在視覺輔助任務中的應用,例如使用計算機視覺來識別和解釋數字、圖像和視覺輸入。

  研究結果表明,只有23%的工人所從事的視覺任務,在經濟上對人工智慧自動化具有吸引力,這意味著人類在這些任務上仍然是更好的經濟選擇。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研究僅考慮了需要進行視覺分析的工作,而沒有研究文本和圖像生成模式對工人和經濟的潛在影響。

  此外,研究也沒有考慮到人工智慧可以增強而非取代人類勞動的情況,或者創造以前不存在的新任務和工作的情況。

  總體來說,這項研究指出,人工智慧的自動化進程可能比一些人預期的要緩慢和溫和。這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足夠的時間來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同時,也給人工智慧研究人員和開發者指出了降低AI部署成本和擴大應用範圍的重要性。

  OpenAI在沒有考慮實際用途的情況下構建了這項技術,在2022年11月低調推出ChatGPT。我們認為,人工智慧一定會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但就目前狀況看,大多數應用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用現有工具(例如搜索)來完成。

  人工智慧雖然帶來了效率上的提升,但尚未改變遊戲規則。雖然對人工智慧,特別是對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投入熱度不斷上升,要真正顯著推動整體人工智慧的普及應用,關鍵在其為企業帶來的價值提升空間和相對人類員工的成本。這兩方面都很重要,否則,過去一年人工智慧給我們帶來的「驚喜」和用戶就會快速消失。

  與「智能體」共事的未來

  新一代人工智慧,不僅僅是工具,更是參與和影響我們生活的行動者,被稱作「自智能」系統。這個系統能夠獨立做出重大決策,對社會經濟產生深遠影響。「自智能」系統的核心在於自動性:能夠自主行動、做出決策、從經驗中學習、適應新環境,並能在無需人類持續干預的情況下運行。

  「自智能」系統的智慧體現在能夠在各種情境中做出複雜判斷,這在很多方面可與人類相媲美甚至是超越。2023年12月《哈佛商業評論》發表的研究表明,儘管「自智能」系統仍在起步階段,但已展現出四大特徵:代理性(能夠自主行動)、適應性(能夠學習並提高性能)、親和性(能夠建立友好關係)和神秘性(對用戶和設計者來說不透明)。這些特徵至關重要,有助於我們正確理解這些系統,以及為何它們會獲得越來越大的影響力。

  這些「自智能」系統還正呈現出「人性化」的趨勢,讓技術專註在增強和拓展人類能力方面,即成為我們常說的「以人為本的人工智慧」。

  未來是人機協作的時代。我們將與這些智能體共事,它們可能成為我們的同事、競爭者、上司或下屬。人工智慧技術不僅提高了員工獲取工作信息的速度和效率,還被視為知識工作者的潛在合作夥伴,能簡化數據流程和減少人工勞動。隨著員工開始通過聊天機器人而非傳統IT工具來獲取信息,人力資源團隊正面臨如何充分利用人工智慧的挑戰,並指導員工適應這一智能新時代。

  共同應對「技術性失業」

  1930年,英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MaynardKeynes)警告說,我們「正遭受一種叫做技術性失業的新疾病的折磨」。他寫道,節省勞動力的進步「超過了我們尋找勞動力新用途的速度」。

  1930年至1948年,擔任麻省理工學院校長的卡爾·康普頓(KarlT.Compton)在1938年12月的《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上刊發了一篇關於「技術失業的忌諱」的文章《NewDemandonTech-nology》(《對技術的新需求》),討論我們應如何思考「由於一個行業的過時或使用機器取代工人或增加他們的人均產量而導致的工作損失」這個爭論。他提出一個問題:「機器到底是從阿拉丁的科學之燈中湧現出來的精靈,可以滿足人類的一切需求和慾望,還是弗蘭肯斯坦怪物,將摧毀創造它們的人?」

  康普頓在90多年前關於就業和技術進步的辯論,在今天仍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不斷突破的人工智慧,再次讓許多人擔心先進技術將取代人類工人並減少對勞動力的總體需求。雖然今天的技術與1930年代的技術有很大不同,但康普頓的文章提醒我們,人類對未來就業的擔憂從來就沒有停止過,需要政府、公司和社會共同承擔起責任來應對,而不是召喚精靈和怪物。

  最後,我們還想強調三點。第一,在今天,吸引和留住人才是企業CEO的重要任務,人工智慧時代依然如此,甚至比之前更加重要。第二,面對技術的變革及社會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企業必須勇敢採取行動並從戰略上提高彈性,而不是採取過度的臨時措施。第三,實踐創造差異。要想充分發揮人工智慧的潛力,企業應將其視為人類潛力的共同開發者和提升者,構建相應的組織文化。我們需要問的,不只是人工智慧時代,我們能做什麼,還需要思考和回答,在新紀元開啟之際,我們應該做什麼。

  (作者系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與決策科學教授,經濟學和決策科學系系主任,AI與企業管理研究領域主任)

 

        更多科技前沿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2 12:3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