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央行副行長:泡沫中狂歡的日子不多了

京港台:2024-1-13 04:06| 來源:騰訊 | 評論( 1 )  | 我來說幾句

原央行副行長:泡沫中狂歡的日子不多了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衣食住行,生活的四大支柱,每一項都不可或缺。然而,如今「住」的問題卻成為許多人的一大困擾。住房問題不僅關乎生活品質,更是年輕人談婚論嫁的前提。對於新入城市和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解決住房問題更是首要任務。租房或許是開始,但在城市中長期定居,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是必經之路。

  房子不僅僅是四面牆和一個屋頂的簡單組合,它承載著家的溫暖,是財富、教育、醫療和其他社會福利待遇的載體。租房雖然能解一時之需,但無法給予真正的歸屬感和安全感。對於大部分租客來說,買房才是他們心中的執念。

  

  然而,高昂的房價成為了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在過去二十多年中,房價持續上漲,使得大部分人只能望樓興嘆。據中指研究院發布的《百城價格指數報告》顯示,儘管過去兩年房價有所下跌,但全國100城的平均房價仍在15000元/平方米左右。這意味著,一套百平米的房子,起步價在百萬元以上。如果用房價收入比來衡量,一個家庭需要不吃不喝工作9.2年才能購買一套房子。對於那些在大城市打拚的家庭來說,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剛需購房者不得不依靠家庭的支持。他們不僅花光了家庭的積蓄,還背上了長達二十三年的巨額房貸。而對於那些選擇租房的人,他們同樣面臨不小的壓力。房租上漲的擔憂,以及對未來生活的未知都讓他們感到焦慮。

  高房價已經對年輕人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不僅影響了他們的婚姻和生育意願,還給他們的經濟和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那麼,房價為何能漲至此呢?這背後有著複雜的原因。從住房制度的改革到人們對住房需求的釋放,再到經濟發展的推動和投資炒作的影響,每一環節都促使房價一步步攀升至今天的高位。

  然而,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國的房地產行業發展迅速,早在2020年,我國的總體住房資源就已經出現了過剩的現象。據統計數據顯示,2000年到2020年我國新建商品面積有164億平方米,足夠居住5.46億人。而現在我國的城鎮常住人口只有9億多一點,這意味著目前城市中的商品房已經過剩,多出了近3000萬套住宅。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過去二十多年間,我們不僅建設了大量的商品房住宅,還建設了大量的公寓住宅和小產權房。據有關機構預測,小產權房的數量甚至達到了商品房的兩倍之多。這表明,城市的住房供應已經相當充足,甚至出現了過剩的現象。然而,一邊是住房資源過剩,另一邊卻有許多人仍然沒有自己的住房。這種矛盾的現象確實存在,而且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實際上,大量的房產被囤積在少數人手中,而市場上流通的房產並不多。對於那些買不起房子的人來說,租房成為他們唯一的選擇。

  截至2020年,我國有高達2.2億人選擇租房生活,其中大部分人都是因為無力購買自己的住房。然而,炒房客們囤積的房子並非全部用於出租。事實上,許多房子被空置著,因為準新房在銷售時能以更高的價格賣出,也更容易銷售。那麼,我國到底有多少空置房呢?早在2017年,西南財經大學進行了一次關於空置房的調研,結果顯示,在2016年我國住宅的總體空置率約為21%。

  如今,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數字只會有所上升。現在大家都已經意識到住房資源過剩的問題,但仍然有許多人對房價持看漲態度。例如,房改專家孟曉蘇認為,只要調控政策全面放開,房價還會繼續大幅上漲。北師大教授董潘更是大膽預測,未來北京的房價將漲至每平方米80萬元。

  然而,2023年以後,各地樓市的走勢逐漸明朗,人們的購房意願逐漸降低,而炒房客和開發商拋售房產的決心卻在增強。現在來到2024年,人們對於房價的看法是否有所改變?答案可能是肯定的。因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未來的樓市發展持悲觀態度。僅從各地不斷激增的二手房掛牌量就可以看出,炒房客們對未來的房價走勢並不看好。

  

  在我看來,這只是一個轉折點的開始。目前,我國的總體住房資源已經過剩,足夠30億人居住。樓市的供需關係已經發生了逆轉,未來房子的銷售只會越來越困難。更重要的是,現在的房價已經處於高位,不可能一直上漲。房價的反轉和回調是必然的。正如央行原副行長吳曉靈所警告的那樣:泡沫狂歡的日子已經不多了,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事實。   

        更多大陸資訊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 06:0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