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人大學子怒斥清華大學是混蛋」?!

京港台:2023-11-30 12:29| 來源:雷叔寫故事 | 評論( 6 )  | 我來說幾句

「北大、人大學子怒斥清華大學是混蛋」?!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北大、人大學子怒斥清華大學是混蛋」?!

  刷到這種帖子,好奇心不允許我放過這口大瓜。

  

  翻閱完若干聊天記錄后,我終於知道兩校學子為何如此憤怒。

  因為清華人奪走了他們的「鵝腿阿姨」。

  就是下圖這位穿著紅色羽絨服,戴著粉頭盔,被同學們團團包圍的阿姨:

  

  這位阿姨姓陳,今年54歲,是江蘇連雲港人。

  20多年前,她和丈夫到北京謀生。兩人在工地賣過盒飯,在北大賣過水果,還干過燒烤。

  五年前,他們決定在北大門口賣自己研發的烤鵝腿。

  期間,還把業務拓展到了人民大學。

  雖說生意不算火爆,但也積累了一批鐵粉。他們幫阿姨建了鵝腿微信群,方便提前聯繫訂購。

  

  前陣子,鵝腿阿姨轉戰清華。

  沒想到,這款美味夜宵徹底征服了清華人的味蕾。

  清華學子不僅建起了一個又一個鵝腿群,而且還在群里瘋狂下單。

  

  

  每逢夜幕降臨,他們齊刷刷地跑向校門口,等待阿姨和載滿鵝腿的電瓶車現身。

  即便溫度早已降到零下,海淀凜冽的寒風也絲毫阻擋不了他們領取鵝腿的熱情。

  

  於是,鵝腿阿姨每天都在經歷著——

  完蛋了!我被清華學生包圍了!

  

  而當清華鵝腿群從1個迅速增長到8個的時候,每一個鵝腿愛好者都有了深切的危機感……

  

  清華的吃貨們任性地下著單,北大、人大與鵝腿的緣分卻註定走向蘭因絮果的結局。

  阿姨說,由於人手不夠,做不出那麼多鵝腿,近期都不會去他們那邊了。

  

  這下,兩校鵝腿愛好者們的心徹底碎了……

  

  素來有氣性的北大人難忍鵝腿被清華獨佔的現實,他們高呼著:

  「北大不能失去鵝腿阿姨,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打響了鵝腿保衛戰。

  

  現在,痛失鵝腿的他們日夜在群里策反阿姨,祈求阿姨雨露均沾。

  

  

  實在不行,還可以給阿姨當實習生或者學徒……

  

  他們的哭聲感天動地,一度震動微博熱搜。

  

  旁觀者們這才知道,想讓清北相爭,只需一隻鵝腿。

  十年烤腿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

  看到這種熱搜,吃瓜群眾們除了「哈哈哈」之外,只想感慨一句:

  「我以為這幫天之驕子整天沉迷學術,沒想到真正能讓他們沉迷的是烤鵝腿。」

  而轉念一想,鵝腿阿姨的朋友圈可真不得了。

  這個平凡的女人真正做到了「網羅天下英才」。

  

  她這資源,不幹獵頭太可惜了。

  

  看著中國未來的政商學界精英為自己掐成一團,鵝腿阿姨也很無奈。

  她並不是厚此薄彼,而是實在忙不過來。

  「一天就只能做這麼多,送好幾個學校的話,我們也做不過來。」

  「我們一般凌晨2點多睡覺,早晨7點多就得起床,繼續腌制、烤制、進貨,經常一天忙到只吃一頓飯。」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阿姨和她丈夫這樣說道。

  看著北大學子呼天搶地求投喂,叔叔阿姨也表態了。因為他們以前一直在北大賣水果,和北大感情深厚,所以很多時候還是會優先滿足北大人的鵝腿需求。

  而且,給北大學生的價格還更便宜呢:

  「我們給北大學生買是15元一個,別的學校貴一點,16元一個,這並不是區別對待,只是因為去別的學校確實要更遠一點。」

  想來北大的鵝腿荒應該很快就能得到緩解。

  至於名字沒上熱搜的人民大學,雖然該校擁有17個鵝腿群,但它仍然只是個「鵝腿備胎」式的存在。

  為了解決被鵝腿卡脖子的問題,人大食堂已經投入了充分的科研力量進行技術攻關。

  

  目前人大已經研發出了三種口味的鵝腿。

  蜜汁味的:

  

  麻辣味的:

  

  還有原味味的:

  

  感覺看起來都很香。

  希望其他高校的食堂,也能照著人大速度,儘快捲起來吧。

  現在,鵝腿阿姨和鵝腿叔叔只希望自己的熱度能快點過去。

  畢竟一把年紀了,還要糾結「烤」清華,還是「烤」北大,也挺辛苦的。

  外加還有很多社會人士看到熱搜后「冒充」學生,進群搶鵝腿,這讓本就緊張的鵝腿供給愈發雪上加霜。

  叔叔阿姨從早忙到晚,忙得雙手又腫又紅,也只能做兩百多個烤腿。要是天天遇著瘋狂下單,怎麼吃得消啊……

  

  (鵝腿阿姨的丈夫接受記者採訪,對於自己和妻子忽然走紅,挺不安的。)

  就在鵝腿阿姨祈禱網紅生活儘快結束的時候,水木學子卻在嘗試研究這樣一個課題:

  這口鵝腿,究竟為什麼成為頂流?

  除了「好吃」這個小學生都會回答的理由外,清華校友們認為,主要還是學校周邊可供選擇的夜宵、外賣太少了。

  

  還有,近年來針對高校周邊不合規小吃攤的整頓,也讓大家的口腹之慾無處宣洩。

  

  莘莘學子對夜生活有著誠摯的渴望。

  光靠一個鵝腿阿姨,顯然解決不了這樣的供需矛盾。

  要是能在食堂里開個夜宵檔,挖掘一下內部阿姨們的潛能,或許就能解決大家晚上嘴饞的問題,撫慰學霸們上完晚自習后的疲憊心靈,順便還能給後勤集團增收。

  畢竟豆汁都能安排,鵝腿應該也不在話下吧。

  

  大學或許無法讓我們成為學術大佬,但它平等滿足了每個人做學術八戒的權力。

  很多人的大學記憶都和「吃」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哪怕其他記憶都飄忽了,母校流傳的鬼故事和食堂傳說也能永遠沉澱在腦海深處,歷久彌新。

  

  畢業之後,我們最想念的恐怕還是食堂的飯。

  

  

  

  那些曾經被狠狠吐槽的食堂黑暗料理——

  爆炒妙脆角:

  

  西紅柿炒雞蛋:

  

  香蕉炒草莓:

  

  橘子炒青菜:

  

  綠豆沙炸雞腿:

  

  火龍果炒鵪鶉蛋:

  

  現在想來,也別有一番風味。

  除了食物,食堂里的人和故事同樣是大學記憶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記得我讀大學的時候,各種社團都愛去食堂開會搞活動。尤其是辯論隊,最愛去食堂備賽。

  隊員們喝著五塊錢一杯的珍珠奶茶,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直到食堂熄燈也不願散去。

  臨走的時候,隊長還不忘提醒大家:「回去記得把衣服晾一下,不然滿宿舍都是油煙味。」

  還有那些做飯特別好吃的風雲人物,他們的存在讓我們的大學生活擁有了美好的註腳。

  比如上外赫赫有名的齊一勝——

  這位齊師傅在上外松江校區食堂下了9年麵條。

  由於他家麵條格外好吃,所以同學們尊稱他為「麵條王子」。

  30歲的時候,麵條王子決定離開上外,返鄉創業。

  得知這個消息后,有人傷心欲絕,為此吃了整整一周齊師傅下的麵條。

  上外的同學們還為麵條王子精心準備了一場告別。

  在校園十大歌手的舞台上,同學們邀請他做特約嘉賓。

  於是,他戴著廚師帽,站在台上給大家獻上了一曲略帶哭腔的《海闊天空》。

  

  各位讀者的記憶里,大概也有屬於自己的齊一勝吧。

  雖然我們不知道他們如今身在何處,但每每想起他們時,總希望每一個齊一勝都能擁有海闊天空的美好未來。

  回憶完了校內食堂,不妨再懷念一下校外的美食一條街。

  華燈初上,年輕的我們曾在那裡走走停停,吃吃喝喝,透過地攤經濟了解中國社會的百態。

  那鐵鍋里翻騰的蛋炒飯,那油鍋里浮動的蘿蔔絲餅、火腿腸、裡脊肉,還有各色糕點、烤串、糖葫蘆、豆腐腦……無一不向我們闡釋著「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的生活真諦。

  

  或許這些路邊攤早就不在了,但關於它們的種種回憶卻始終縈繞在我們心頭。

  當現在的我們帶著滿身班氣回憶青春時代邂逅的煙火氣時,大約也就有了「白頭宮女話玄宗」的意境。

        更多大千雜聞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1 23:3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