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少康有戲,但沒用,柯文哲沒戲,但有用

京港台:2023-11-28 10:03| 來源:觀察者網 | 評論( 2 )  | 我來說幾句

趙少康有戲,但沒用,柯文哲沒戲,但有用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如果要我列出「禍台」清單,應該不難列出一個營的數量,約400名。若按排名濃縮成一個8人的班隊,李登輝與陳水扁也擠不進這小隊伍,但趙少康在裡面。

  將民主商業化,致使台灣社會高度政治化,趙少康不是罪魁,也是禍首。政論節目雖不是從他開始的,卻是被他做成大生意的。「台獨」既是他的論敵,同時也是他的座上賓,與生意里不可或缺的金雞母。

  這次選舉,「少康幫」若干成員大露餡,許多藍營支持者突然驚覺,原來這也是一個雙標成癮的小團體,挺侯挺到鬼見愁。不是不能挺侯,而是這幫人違背了基於事實評論的基本原則,而這原則是他們長年的自我標榜。該幫裝清高,長達二十年。

  現在,趙少康終於擠進「副總統參選人」的位置,郭台銘不要的,柯文哲嫌棄的,趙搶著要。

  在「柯郭侯肉搏戰」結束后,郭台銘棄選,柯、侯各奔前程,副手也終於底定曝光。柯的副手吳欣盈,知名度當然遠不及趙,但吳作為副手恰如其分;趙少康倒像選正的,侯友宜猶如恭立在趙身後長長的陰影里。

  趙出線,新聞性當然非常強,消息瞬間傳遍兩岸,「趙吹」紛紛出籠,好似藍營選情終於撥雲見日。台灣親藍媒體用「興奮體」高捧趙的政治份量與選舉能量,揶揄柯文哲應該悔不當初,沒認份做侯副手,現在只好等著被邊緣化。

  綠營隨即動用執政資源卡趙,高呼「政媒兩棲」違法失德,要求趙請辭中廣董事長。對此,趙少康直言「賴清德真的怕我」,嗆「綠營政媒勾結好意思檢討我」,拒辭媒體董座。

  24小時內的發展,暴露了第一個問題,副手光芒蓋過正的。

  

  到底是「侯康配」而不是「康侯配」?

  趙少康的喧賓奪主,並不只是「趙吹」與「趙黑」的功勞,趙本人也直白暢言「侯友宜的許多政見是我原來的政見」,這話還是侯緊挨在他身旁時說的。嫌侯友宜草包形象不夠明確嗎?

  「趙吹們」與趙自己,無意間邊緣化了侯友宜,而不是柯文哲,因為主流媒體之外,網路上多得是「柯吹」為柯維持聲勢。反觀藍營支持者,難道不會納悶,為何是「侯康配」而不是「康侯配」?

  做侯的副手,就是要有做「保姆」的覺悟,所以柯文哲很不想被拖進這個吃力不討好的位置。趙少康看起來雖像超級保姆,但其性格作風很容易自動升格為「親爹」。

  不但形象如此,連政見恐怕也如此,「戰鬥藍」的八大政見其實與侯營多所扞格,如兵役、兩岸、課綱等等,這就暴露了第二個問題,現在是聽趙的,還是聽侯的?

  眾所周知,趙少康,吵架不會輸,但專出餿主意。

  趙少康確實是個很有戰力的角色,金是內鬥小刀,趙就是外斗關刀,而在藍白決裂之後,藍營勢必發起「棄柯保侯」巷戰,按照此前的「毀郭」模式再玩一次,鋪天蓋地,全面詆毀柯文哲。

  這便浮現了第三個問題:台灣選舉,賣慘者吃香。賣慘,就是侯友宜篤信的「哀兵必勝」之道,而有了趙少康的戰力,加上藍綠夾殺,哀兵就是柯營,而非侯營。因此即便柯文哲無法「必勝」,藍營選情卻恐遭背水一戰的柯營所抵消。

  以上三個問題,解方都在於保姆懂不懂掌握分寸。但「親爹」會節制嗎?

  那麼,以下探討三個懸疑:其一是上次未解答的「什麼因素決定柯粉的投票意向」,其二是「趙少康有用嗎」,其三是「柯文哲的挑戰為何」。

  意識形態對決,賴大概率當選

  走出無意義的喧囂,靜下心評估最終勝負,我認為「選舉性質」是關鍵,此其一。

  想贏,藍,白,郭一個都不能少,此其二。緊抱年輕選民才有機會創造奇迹,此其三。侯友宜是在野陣營最大包袱,此其四。無論勝負為何,柯黨都是贏家,此其五。郭台銘支持誰,誰就至少是第二名,此其六。藍白分裂,唯韓國瑜與柯郭合作,方能為在野陣營爭取「立委」多數席次,此其七。國民黨的選情評估與所持民調不可信,此其八。美國就是只挺賴清德,此其九。

  何謂「選舉性質」?近日的阿根廷選舉是一場救經濟的選舉,性質是經濟方法論,手段是民粹;台灣的換屆選舉性質則自2000年後,每一次都是意識形態之爭——定性為「統獨之爭」並不精確,嚴格說來是「獨立方法論」——而不是經濟與體制改革。

  「獨立方法論」,綠營是簡單明了,藍營是欲語還休。呂秀蓮曾說,「台獨」「華獨」一家親,意思是「台獨」為先,「華獨」為底線,那麼哪一方比較容易炒作民粹?當然是「台獨」。

  因此,只要是意識形態對決,綠營佔優勢,尤其在中美關係丕變后更是如此。藍營失敗經驗豐富,選前一個月的封關民調,若藍營支持度沒贏過綠營15%,都有輸的可能。反觀非意識形態對決的縣市層級選舉,只要「中央層級」是綠營當家,藍營的贏面都大。

  一般認為綠比藍更會選舉,其實不大精確,相對客觀地看,與其說綠營很會選舉,不如說藍營始終無法克服意識形態對決的弱勢格局。這與國民黨在思想論述上的「失魂」有直接關聯,而年輕選民普遍厭惡失魂之黨,中間選民則傾向投給看起來勝率較高的選項。

  換言之,只要將選舉性質轉變為非意識形態對決,且這次在野陣營「大致團結」,賴清德的勝率才會低於50%。反之,光憑在野大團結,但選戰性質卻由國民黨主導,並被拖入意識形態對決,贏的機率仍不到一半,更遑論在野分裂。

  以上所述9個要點,后8個都是由「選舉性質」為推論基礎的結論,所以最終勝負,並沒有因在野分裂而提前結束,只是在野黨勝選機率很小,想政黨輪替,需要奇迹。而根據要點二,緊抱年輕選民才有機會創造奇迹。

  問題是,趙少康正式成為副手后,仍將選舉性質定為「戰爭與和平」,這就是意識形態對決。

  我原先也認為「戰爭與和平」是最佳策略,但那是立論在中美關係緊張的基礎上。台海在軍事層面劍拔弩張,台灣民眾有點「戰爭感」,有利於在選舉中打「戰爭牌」,在野陣營不必怕意識形態對決。不過,11月,中美恢復了軍事高層溝通,降低了不確定性,「戰爭牌」就不大靈光了。

  除非,選前一周解放軍機日日飛越「台北總統府」,或發生類似很有體感的煙硝味,那賴清德必敗。

  在和戰策略下,趙少康主張兵役恢復四個月,又曾嗆朱立倫「不要做美國棋子」,不論其立場對錯,與美國對著干,就問侯友宜敢是不敢?那麼,趙到底是為侯加分,還是減分,恐怕很難說,而這就是綠營見縫插針,將選戰拉回意識形態對決的最佳攻擊點。

  一句話,趙少康若有用,此前就不必藍白合了。事實上,此前趙想選「總統」,民調支持度是個位數,與說「和平統一救台灣」的王建煊差不多。

  什麼因素決定柯粉的投票意向?

  說到底,在野陣營求勝,重點並不在於六成選民「希望」政黨輪替,而在於六成選民是否有一致的「決心」政黨輪替。下決心,需要強烈誘因,對支持者年齡都在40歲以下的柯營而言,「決心=打破藍綠」,但對中老年支持的藍營而言,「決心=反獨反戰」。

  藍白兩造是否能整合決心意——心靈契合不可能,至少要有可靠的交集——才是關鍵,因為此攸關選舉性質,而在藍白合的過程中,觀眾只看到幾個大咖鬥法,卻沒見到有人在「決心層面」上建立共識,這就註定了分手。甚至就算合作,也是同床異夢。

  趙少康的作用,只是讓藍白更為對立,選舉性質更分歧,戰力自然相互抵銷,而藍白壁壘分明,針鋒相對,當然會連帶影響「立委」選情。

  重點是,趙代表的是深藍,並沒有拓展票源的能力,因此其作用只有一個,就是虛張聲勢,以壓低白營支持度,氣吞小黨。不過很難如願,因為柯粉都很年輕,愈打愈硬,創造奇迹的意念也愈強。況且,柯粉部分是淺綠,此族群更排斥深藍,趙只會激發柯營的鬥志,而非相反。

  柯粉的主要特徵有二:「渴求政治翻新」,「重監督,不在意政局是否穩定」。前者等同於革命,後者則顯示柯粉會分裂投票,「總統」投柯,「立委」投綠,不想投藍。

  此兩個特徵決定了藍營一不小心就會雙輸的結局。而柯文哲若選不上,柯粉就會在「立委」(主要是政黨票)選舉里集中支持白營,符合柯文哲參選初衷。

  因此可以說,只要白營能在氣勢上壓過藍營,賴清德的支持度就很難上升,若情況相反,柯粉會大量轉投賴營。簡言之,國民黨的「棄柯保侯」愈成功,賴清德票就愈多;但白營的「棄侯保柯」愈成功,賴清德就愈難當選。

  「棄侯保柯」,才能避免意識形態對決。只是,藍營仍有可觀的鐵粉,很難被完全邊緣化,且主流媒體加上假民調皆反柯,「棄侯保柯」殊為不易,這就牽涉到柯文哲的人格弱點與戰略矛盾。

  柯文哲的挑戰為何?

  藍白徹底決裂后,柯文哲面臨藍綠夾殺。曾經一度自以為是,冷落郭台銘的柯,現在只能對郭「抱緊處理」,又輪到郭台銘掌握「冷落權」了。

  儘管柯文哲訴求「打破藍綠,翻新政治」,但他是現實主義者,而不是「夢想家」,訴求的改變是從「利」出發,而不是從「義」,所以,恐怕至今他都沒意識到自己在搞革命,但他的支持者卻覺得是。

  一心賭理念,就不會在密室里棄械投降,但之所以投降,是因為柯的支持度遇到瓶頸。

  

  柯文哲與白營戰狼派幕僚黃珊珊

  想改變數十年累積而成的兩黨政治,絕無可能畢其功於一役。歷史上,革命一次就成功的例子是零,無論濺血不濺血,革命需要經歷一段慘烈的過程,沒有犧牲就不會成功。事實是,柯黨不曾付出過什麼慘烈的犧牲,缺乏革命底氣。

  此外,訴求革命的選戰,手段幾乎都是民粹,因為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是情感訴求,但柯文哲反其道而行,自我標榜科學、理性,自己又是現實主義者,處處投機,句句空話,那還搞什麼革命呢?

  不得不說,上一次大選,韓國瑜訴求「愛與包容」,也是昏招。沒有戰士右臉被打,左臉也伸過去的,選戰是賭命,不是請客喝酒,更別說訴求革命的選戰了。

  因此,柯文哲發生了戰略矛盾的問題,不是訴求有錯,而是太低估實現訴求的成本。所以柯簽下賣身契后,柯黨才會抱團痛哭,致使現實所需的藍白合作也無可挽回。

  此一戰略矛盾,凸顯了柯文哲的膽小、投機,意志力不堅,卻又過度自信的性格弱點。在藍白郭那場最後的決戰里,五個人中就只有柯文哲抱頭沮喪,完全沒有大將風範,連那個在日本意興風發、談笑自若的青山文哲也不見了。

  所以此前才說,渴望革命的柯粉,是所託非人。革命事業落在騎牆者的肩上,是台灣民主之恥。

  但話說回來,要避免民進黨再度完全執政,柯黨扮演的是關鍵角色,如上分析,藍營堅壁清野的「棄柯保侯」,最大得利者就是民進黨。如果在野陣營的底線是「總統」選舉失敗,「立委」席次藍白也要過半,理性上就得「棄侯保柯」,留一口氣給柯粉,也留一口氣給藍營鴿派。

  原先被送上「豬狗不如」刑台的郭台銘解套了,藍營正用同樣的骯髒手段,送柯上刑台。所以柯文哲的挑戰是,讓戰略符合成本,訣竅就是借力使力,精準運用「哀兵必勝」的原理以小博大,並儘可能避開意識形態對決。

  最後,與上次一樣,郭台銘又在選舉最後階段退出,並享受國民黨噁心的溫言軟語。棄選海闊天空,支持者未散,郭最後表態支持誰,誰就不會是歷史罪人。

  總而言之,大概率,趙少康有戲,但沒用,柯文哲沒戲,但有用。

        更多台灣熱點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3 08:4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