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畢業生「拾荒」7年,低消費更快樂嗎?

京港台:2023-11-27 13:34| 來源:青年志Youthology | 評論( 2 )  | 我來說幾句

985畢業生「拾荒」7年,低消費更快樂嗎?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從廣州番禺廈滘地鐵站出來,在穿過嶺南電商園的「OMG網紅街」上,有一家叫「永續舊物」的商店。

  從外表上看,這家店與其他網紅文創店並無二致。店裡什麼都有,傢具、電器、服飾、文具、相機、服飾……包羅萬象。不同的是,所有物品都是二手的,有的物品歷史甚至超過百年。

  店鋪門口有一塊小小的展板,展示的是上百家媒體對「永續舊物」店主武楷斯的報道。他不排斥媒體頻繁到訪,甚至在自己的同名公眾號上發過一篇報道統計,並命名:即使這是一陣風,我也要享受它。

  近年來,處在生產過度與慾望膨脹的消費漩渦中,部分青年開始了對「消費主義」的熱批判和冷思考——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東西嗎?豆瓣小組「不要買 | 消費主義逆行者」集結了36萬人,每天都有人分享如何規避消費陷阱。

  某種程度而言,武楷斯是徹底的「消費主義逆行者」。2015年開始,他就四處奔走,弘揚撿拾垃圾的stooping文化。如今,他擁有一家舊物商店與一家循環書店,希望更多人參與二手事業,擁抱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

  武楷斯,95年生,山西人,畢業於985大學法學專業,卻喜愛與「垃圾」打交道,從未上過一天班,7年如一日持續「撿破爛」,每個信息點都蘊藏著張力,但他只是反覆強調,自己「做的是最簡單的事情」。

  在舊貨世界里,武楷斯探索另一種人生樣本——

  極低的物慾與高度的痴迷,構成了內在世界的真空環境,他聽不見來自城市急促腳步的焦慮呼喚,「永續舊物」是烏托邦的小載體,依照自有的標準與體系運行。

  撰文|尤勝男

  編輯|陽少

  

  武楷斯從未上過一天班。

  這是一個乍看屬於「曠野」的故事:他不考公不考編,沒上過班沒考過研,在舊物世界里野蠻生長,似乎既不「體面」也不「入流」,撿垃圾和收破爛是他的事業。

  2012年,武楷斯高考結束,來到華南理工大學讀法學。法學一個很「卷」的專業,在這個教育體系裡,司法考試只是第一步,進紅圈所實習、拿到執業證書、成為合伙人……「熬出頭」是前輩對後輩的祝願。

  與很多人一樣,武楷斯想要追求腦海中模糊的公平正義,將法學列為報考志願之一。實際上,他有很多愛好,優先選擇的專業是外語,但是分數沒有達到報考學校的要求。直到現在,他還一直在斷斷續續學習西語等語言。

  如同全新的語言體系,所有新鮮事物對他來說有莫大的吸引力。大學時,只要有假期,他就四處旅行,都是窮游,花不了多少錢。被問及當時是否思考過想要度過什麼樣的人生,他笑著回答,「我不司考(思考)。」

  他沒參加司法考試,從一開始就沒打算進入被主流社會認可的評價體系中。「我沒有如果看不慣,就去改變它的勇氣,在步入體制和脫離正軌之間,我選擇了後者。」當大學同學可能都換上面帶職業微笑、雙手交叉抱胸的精英頭像時,武楷斯在家門口的垃圾堆撿生活用品,到「鬼市」通宵達旦淘貨,去世界各地「流浪式」旅行。

  用「流浪式」旅行的說法,是因為武楷斯幾乎從不訂酒店、不做規劃。每到一個城市,他就挨個打給青旅老闆,「我跟老闆談,免費行不行?一家不行就再問一家,基本上不用花錢,或者最多一晚上給5塊錢電費。」失敗了的話,他就睡機場、廣場、公園……說這段經歷時,他拍一拍地板,表示所有的平地對他而言都是最好的床。

  2013年,他第一次獨自去旅行,到了安徽宣城,直奔桃花潭看古村落與古建築,對舊物的喜愛在那個時候已埋下伏筆。足跡踏遍多個國內城市,大三結束,他決定去更遠的地方,只身前往美國。

  兩個月的美國之旅,後來被武楷斯寫成《我在美國流浪的60天》,他在裡面了記錄了各種奇遇。比如,他連續逛了美國五個城市的跳蚤市場,驚訝於這裡物品價格之低,還看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碰撞,非洲面具、中東編織、墨西哥紋身印章……在跳蚤市場,物品不是商品,而是承載著時代與民族文化的具體載體。

  美國之旅幾乎成為武楷斯「二手人生」的註腳,舊貨市場戳中了武楷斯所有的爽點:不用去旅行,就能在琳琅滿目的舊物里隨時開啟一段新的冒險。

  社交媒體上,武楷斯寫下自己的個性簽名——走南北尋東西,這六個字精準概括了他目前為止最大的愛好與追求——闖蕩南北旅遊,遍歷舊貨市場。

  

  武楷斯

  

  美國之旅結束,回到廣州后,武楷斯四處搜尋舊貨市場,在一篇論文里發現了天光墟。

  天光墟不是一個具體的地點,而是泛指廣東一帶特有的民間市集,一般半夜或凌晨開始,天亮了之後就散去。

  月光皎潔,夜色涼如水,廣州的海珠橋、荔灣路、文昌北卻熙熙攘攘。武楷斯度過了很多個這樣的夜晚,和其他舊物獵人們一樣,貪婪地尋找更多老物件。

  他形容自己對舊貨市場的著迷像是「一夜之間發生的」,「我像瘋了似的去買收廢品的人手裡的破凳子,爛椅子,廢報紙,老照片,背回宿舍后鋪在地上,欣賞自己的收穫。」

  那一年,武楷斯大四。同班同學有的考研,有的考公,有的校招,在畢業前夕奮力一搏,以期拿到體面工作和可觀收入的「通行證」。而他卻天天泡在天光墟里。學校離天光墟20公里,為了節省「通勤」時間,他常常睡在周邊的麥當勞。

  在武楷斯的社交媒體上,關於天光墟的故事多如牛毛。2021年,他在微信視頻號上傳了第一條視頻,記錄下自己在天光墟用1塊錢買下一雙女士復古單鞋的場景。

  這條視頻時長38秒,配文是這樣的:

  「開價2塊

  還價1塊成交

  這裡是窮人的天堂

  懷舊者的烏托邦

  這裡是天光墟

  廣州舊貨市場

  我深愛的地方(x5押)」

  在武楷斯的視頻號里,他常常與垃圾賽跑。舊物稍縱即逝,連帶著裡頭的故事與更深層次的聯結。

  在一條關於「搶救百年花帽」的視頻中,他呼吸急促、氣喘吁吁,剛從垃圾桶裡面撿了很多擁有百年歷史的客家花帽。這些花帽原屬於一家服裝設計店,店鋪轉讓后,老闆打算清理所有物品。

  在網上看到清理信息后,武楷斯跟女朋友匆忙趕到店裡,但那時所有的花帽都已被丟棄。他急急忙忙翻遍附近的垃圾桶,終於從垃圾堆里將帶著食物殘渣的百年花帽「搶救」了出來。

  武楷斯惦記著店裡的其他物品,撿完這些花帽后,他又折回,把自己認為還有價值的東西一併收了回來。

  緊張的呼吸伴隨著撿到寶藏的喜悅,透過視頻,能夠真切感受到武楷斯對舊物的在意。他稱自己最喜歡老物件,無論是老字畫還是古董桌椅,只要是有年代感的老物件,都讓他無法拒絕。

  不止尋老物件,武楷斯一直愛撿垃圾。

  在他口中,父母非常節儉,常常貨比三家、買二手商品回來使用,這讓他耳濡目染,從小培養起了節儉的生活習慣。「我一直過著低消費的生活。」只要出去吃飯,武楷斯不僅會吃完自己點的菜,甚至會消滅附近幾桌的剩菜。

  在國外,這是近年來很流行的stooping文化。stoop的本義是「門前台階「,因為在美國有很多人把自己的閑置放在門口,供有需要的人免費帶走,后在網際網路上發酵,很多人參與進來,stooping這個詞被「創造」了出來。

  如今,stooping可以理解為撿拾還有使用價值的、卻被丟棄了的垃圾,把廢棄物品撿回來進行改造後繼續使用。在武楷斯看來,stooping不僅是撿拾垃圾,更是一種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他反感一切被製造出來的消費,奉行給生活做減法,在人們坐上消費主義快車時,他要做那個回頭看的人。

  武楷斯曾發過一條叫做「租來的房子、stooping來的家」視頻。視頻里,他的出租屋雖小,但五臟俱全,牆面重新刷過,燈光溫馨,傢具很多但擺放錯落有致。所有傢具與裝飾物都從世界各地stooping而來,他去廢棄健身房回收健身用品,撿來畫框和帆布袋掛在牆上當裝飾,拿回水果店的廢棄果籃當衣服收納箱,將廢棄鳥籠改造成具有設計感的吊燈。

  有人在視頻底下留言,「我也很喜歡撿垃圾,但一直因為外人的眼光克制自己。」通過武楷斯的視頻,很多人反而獲得了撿垃圾的勇氣。

  萬物皆有價值。武楷斯相信,老物品經過他的手,回收、清潔、修復、陳列、上架、重新出售,一定能到達更需要的人手裡,發揮更大的作用。

  

  武楷斯在修復老傢具

  

  大四那年發瘋般痴迷天光墟后,武楷斯天天往宿舍帶回「垃圾」。收的舊物太多,宿管發出「驅逐令」,他來到大學城附近的小洲村租房子。

  小洲村四面環水,形似小島,新建的城中村民房穿插於老建築間,亂中帶點古色古香,保留了嶺南水鄉的模樣。因為遠離市區,村裡房價很低,幾百塊就能租到一室一廳。

  1.0版本的「永續舊物」就在小洲村裡誕生,武楷斯的「不上班之旅」也從這裡開啟。

  「在小洲村時,我是很隨性的,租的房子既是店也是倉庫,每天第一個顧客給我打電話的時間就是我開店的時間。」

  一開始,武楷斯的規劃並不明確,但行動積極:參加分享會、採訪、策展、創建社群、打造個人IP……他什麼都做,唯獨不上班,離社會主流軌道越來越遠,本來默許他「玩一年試試看」的父母也提出了非議。

  開店約一年後,武楷斯決定把舊物發展成自己的職業,泡在垃圾桶里順理成章地成為應有之義。

  他四處奔走宣揚stooping文化,傳遞舊物理念,人們開始關注到這個撿破爛的95後年輕人。

  當武楷斯越來越密集地走向聚光燈時,他將另一種人生樣本也帶到大眾面前,不上班不「體面」不富裕,卻從來不焦慮,他還反問:

  你們在焦慮什麼?

  對大多數人來說,焦慮源於對物質的渴望,而這種渴望很多時候是被製造出來的。

  在《工作、消費主義和新窮人》一書中,鮑曼提到,「如果消費是衡量成功人生的標準,衡量幸福的標準,甚至是衡量尊嚴的標準,那麼人類慾望的潘多拉之盒已經打開,再多的購買和刺激的感覺,都不能喚回過去『達到標準』帶來的滿足感:現在根本就沒有標準可言。」消費帶來的滿足感的閾值越來越高,人的慾望不斷膨脹,永無止境。

  在鮑曼看來,工作倫理本質上是對自由的摒棄。為了滿足源源不斷的慾望,人必須獲得穩定報酬;為了獲得穩定報酬,人必須在社會軌道里牢靠行走。一旦偏軌,就會面臨巨大風險:交不上房租、吃不飽飯、失去尊嚴。

  但在武楷斯那裡,這些都不是問題。「我想要的都能夠撿來。」除了房租和伙食費,武楷斯幾乎想不到有什麼需要花錢的地方。在房租與伙食費上,武楷斯也竭力奉行反消費主義,他常常到天光墟淘二手麵包,曾經用10塊錢買到25個麵包,一個月的早餐就這麼解決了。

  當別人都在尋找「岸」的時候,武楷斯要打開人生的想象力,走向無窮無盡的舊物曠野。

  他再次提到美國之旅對他的影響。「街上看過去,每一個人的膚色、狀態、表達方式,全都不一樣,美國由多元的文化和民族組成,每個人信奉的人生理念都不一樣,在這種多元文化環境中成長的人,會更具有包容的心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渴望。」武楷斯傾聽並實踐了他自己的渴望。

  

  實際上,「舊物商店」集結了很多偏軌的小夥伴。

  伊思在「舊物商店」里做舊物清潔與陳列,偶爾與武楷斯一起上門回收舊物。2021年,因為拍畢業設計,伊思找到「舊物商店」。被武楷斯拒絕後,她開始「談判」,詢問留能否在店裡做兩個月志願者,同時完成拍攝。

  武楷斯答應了。拍完畢業設計,伊思沒離開,一直留在「舊物商店」。

  嘉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為了體驗截然不同的城市文化,辭職來到了廣州。偶然的機會,她來到「舊物商店」,彼時武楷斯的二手書店準備開業,需要一名工作人員。嘉從那開始留在了書店工作。

  在武楷斯的微信視頻號里,他時常發與幾位小夥伴的生活記錄,一起上門回收、一起慶生、一起旅遊、一起逛「鬼市」。

  某種程度而言,「永續舊物」不僅打開了武楷斯的「二手人生」,還重啟了幾位小夥伴的人生,他們從既有的社會軌道來到這裡,踏上舊物世界的曠野。

  但這同時也是一個從曠野走到軌道的故事。

  同在OMG網紅街,離「永續舊物」大約50米的地方,循環書店「尋日永續」於今年9月開業。舊物商店「永續舊物」和循環書店「尋日永續」兩家店、算上武楷斯一共5位員工,構成了完整的商業版圖。

  

  9月開業的循環書店「尋日永續」

  目前,「永續舊物」盈利方式主要是出租與出售舊物。武楷斯擁有6個微信號,每個都超過5千人,平時在微信和二手購物平台上發布物品,通過自己的「社交矩陣」出售舊物。

  7年來,武楷斯從一個純粹的撿垃圾愛好者一躍成為兩家店的店主和舊物文化行家。生活漸漸步入正軌:

  他有相對固定的上下班時間,跟女朋友一起運營和管理兩家店,不能在門口隨意貼上「店主旅遊,休息幾天」的牌子。

  短視頻也不再是隨手發,他拍好后給店裡其他小夥伴剪輯和上傳,團隊規模雛形顯現。

  採訪時,武楷斯相當忙碌。

  處理微信信息、交代新來的小夥伴清理傢具區、接待到店裡參觀的顧客。不停有電話打進來,諸如收快遞、諮詢上門回收、剛賣出去的二手電筒風扇壞了需要修理……每天醒來,武楷斯做的第一件事是回消息,有時需要回一兩個小時。

  「永續舊物」有兩層,物品主要陳列在二樓,但360平方米遠遠不夠承載武楷斯對舊物的熱愛。儘管已經克制著回收慾望,但物品還是越來越多,空間不夠成為武楷斯最大的煩惱。

  

  「永續舊物」的一隅

  「滿分100的話,給現在的生活打個80分吧。」 缺失的20分是因為太忙了,武楷斯想把商店裝修得美觀,但是一年了也沒把燈裝上去。想給物品分類,卻不知從何著手。「永續舊物」關門時間是晚上10點,夜色漸濃,他轉身走向倉庫區修復二手傢具。

  其他小夥伴與武楷斯一起租住在小洲村,上下班都一起行動,只好跟著他一起「加班」。伊思對「加班」已經習以為常,「我們基本都是11點多12點才回家。」

  

  迄今為止,武楷斯走過300多個城市,每到一個城市,他都必定搜遍當地的「鬼市」,看各式各樣的老物件、與攤主聊天、拜訪老前輩。

  「我現在對整個回收流程很熟悉,可能在市場上看到一個物件,5秒鐘之內,這個東西材質、工藝、設計,賣家會出多少錢、我該砍多少錢、多少錢我會買下、應該給他現金還是微信,拿回來之後我要怎麼處理、怎麼改造、怎麼修復、賣給誰、怎麼賣,5秒鐘之內,我的心裡就有答案了。」

  7年的沉澱,讓武楷斯對舊物的判斷濃縮成5秒,舊物回收流程內化為本能般的存在。因此,他還解鎖了許多衍生技能,比如裝修、木工、鑒別古董、維修電器等等,每一件看上去簡單的物品,背後都聯通龐大的未知世界,構成了他對知識的無止渴求。

  他展示自己近期購買的書籍,從如何鑒別古董,到簡單維修入門,再到商店經營管理,五花八門的都有涉獵。為了更便捷地上門回收舊物,武楷斯看了兩本關於二手車鑒別的書,最後用2萬多塊買了性價比很高的麵包車。

  對於未來,武楷斯還有更大的野心——記錄全球的舊貨市場。

  「鬼市裡的故事都太珍貴了,可是到現在為止我都沒有看到有人將這些故事記錄下來。」以他一人之力回收的舊物始終有限,只要商品仍在生產,被丟棄的物品就會越來越多,被遺忘的故事也越來越多。

  所以,武楷斯需要藉助媒介的力量。

  「用圖、文、視頻三種媒介,記錄全球的舊貨市場,舊貨市場的形成、與城市的關係、歷史變遷、裡面一些重要的人和事,我都想記錄下來。我想先寫中國第一本『鬼市志』。」

  舊物背後承載了或輕盈或厚重的故事與情感,如果說它們是連接人與人的媒介,那麼圖、文、視頻則是連接人與廣闊世界的媒介。實際上,武楷斯每天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記錄「鬼市」。比如,武楷斯的微信視頻號就是碎片化的「鬼市志」:

  有一次,他到珠江新城一個帶院子的豪宅回收舊物,這條視頻的傳播量很高,更多人了解武楷斯,從而找他上門回收;有時候,武楷斯發老物件故事,他曾經收到一位小伙寄來的前任禮物包裹,乾涸的愛意全都凝結在小箱子里;更多時候,他通過視頻帶大家去突擊「鬼市」,記下零碎卻珍貴故事。

  正如他所說,只要還有人在,天光墟就不會消失。他不斷用鏡頭記錄舊物故事,「鬼市」就不會消失。除了「鬼市」,還有另一種人生的可能性在鏡頭裡晃動。

        更多大千雜聞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0 06:1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