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生命最後三年,和珅如何自救?卻為何最終失敗?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乾隆五十九年,回國后的朝鮮使臣在一份報告里中做出了如下記載:「(和珅)用事日甚,擅作威福,大開賂門。豪奢富麗,擬於皇室。有口皆言,舉世側目。」清代史學家愛新覺羅·昭槤也留下了「當和相擅權時,一時貴位無不仰其鼻息,視之如泰山之安」的記錄。這些記錄無不在展示一個事實,那就是當時大清乾隆帝的寵臣和珅,幾乎已經到了權勢熏天,不可一世的地步。
和珅像。來源/滕德永著:《皇帝的銀庫》,故宮出版社,2020年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權勢熏天,不可一世的的人物,卻在短短的幾年後被判處了死刑,其富可敵國的家產也被充公。令人吃驚的是,在他死後,他的黨羽居然完全沒有掀起任何反抗水花來,除了他的幾個妻妾,幾乎沒人追隨他離去。
歷史的奇妙就在這裡,權傾朝野的和珅竟被「拿下」得如此容易,他在最後時刻難道就沒有掙扎自救嗎?
而面對他的強大勢力,「拿下」他的嘉慶帝又是如何擺平和珅黨羽的呢?
如果要搞清楚和珅是怎麼滅亡的,那麼首先,必須搞清楚和珅是怎麼崛起的。《清史稿》中有記載:
「和珅,字致齋,鈕祜祿氏,滿洲正紅旗人。少貧無藉,為文生員。乾隆三十四年,承襲三等輕車都尉。尋授三等侍衛,挑補黏桿處。四十年,直乾清門,擢御前侍衛,兼副都統。次年,遂授戶部侍郎,命為軍機大臣,兼內務府大臣,駸駸鄉用。又兼步軍統領,充崇文門稅務監督,總理行營事務。四十五年,命偕侍郎喀凝阿往雲南按總督李侍堯貪私事。侍堯號才臣,帝所倚任。」
值得一提的是,在乾隆四十一年,和珅一年內被提拔了六次,還賜紫禁城內騎馬,旗籍抬入正黃旗。在當時的清帝國,一般只有65歲以上的高級官員,在皇帝恩準的情況下才可能擁有紫禁城內騎馬這個待遇。可此時的和珅才27歲,這個例子足以說明當時和珅的地位之高。
上:正紅旗盔甲;下:正黃旗盔甲。來源/故宮博物院
對於一個「少貧無藉,為文生員」的人來說,短短七年時間就從一個三等侍衛升到了軍機大臣,這速度已經不能說是「坐直升飛機」了,簡直是「坐火箭式」陞官。而他能如此之快的陞官,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和珅受到了乾隆帝的賞識,加之和珅本人聰明過人,有過目不忘之能,還非常善解人意,對乾隆帝的心思揣摩透徹,總是能在正確時機做出正確的行動,這讓乾隆帝十分欣慰。正是仗著這些優勢,和珅很快就在乾隆帝的提攜下平步青雲。不過和珅自己心裡十分明白,他的一切都是乾隆帝給的,對他來說,乾隆帝就是天,無論如何這個「天」是不能塌的。
但是,儘管和珅「皇上萬歲」的呼聲喊得比誰都響,乾隆帝還是一天天不可避免得衰老了下去。等到乾隆晚年,面對垂垂老矣的乾隆帝,已經感到些許涼意的和珅,不對自己的身後事做安排是不可能的。尤其是此時他已經意識到,在乾隆帝身邊有一雙尖銳的目光總在審視自己,而這道目光的主人,就是愛新覺羅·顒琰,未來的嘉慶帝,一個註定結束和珅命運的人。
《乾隆皇帝一箭雙鹿圖》軸。乾隆皇帝御題詩二首。」鈐「古稀天子之寶」朱文方印、「猶日孜孜」白文方印。永瑢、永瑆、和珅、王傑、董誥題詩恭和。「戊申」是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皇帝時年78歲。來源/故宮博物院
對乾隆帝來說,和珅是他身邊最了解他心思的人之一,是大清帝國需要的人才,但是對愛新覺羅·顒琰來說可就不是了,在他看來,和珅大權獨攬,貪腐成性,排除異己……甚至在乾隆當太上皇之前,愛新覺羅·顒琰就已經隱藏不住自己對和珅的不滿。他在親政前所作的《唐代宗論》中曾說:
「代宗雖為太子,亦如燕巢於幕,其不為輔國所讒者幾希。及帝即位,若苟正輔國之罪,肆誅市曹,一武夫力耳!乃舍此不為,以天子之尊,行盜賊之計,可愧甚矣!」
這段話擺明了是在暗示:「和珅你就是我大清的奸臣李輔國,我與你不共戴天!」
然而愛新覺羅·顒琰心裡非常明白一點:除掉和珅最大的障礙不是和珅本人,甚至不是和珅的勢力,而是他的皇阿瑪。事實上,和珅所有的權力都是來自於乾隆。聰明的和珅自然也明白這一點,他知道自己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權傾朝野,但是在最重要的兵權上,實際沒有半點染指。所以為了之後能自保,他盡其所能做了布局,只不過長久以來養成的「依靠乾隆」的習慣,還是讓他在處理這個危機時翻了車。
對和珅來說,保命的最大機會是什麼?當然是乾隆帝真的可以萬歲不死。實在不行的話,讓自己的家族與皇族結親,也算能給自己後代留一條生路,在這一點上和珅算是成功了。乾隆五十二年正月,乾隆的十公主封為固倫和孝公主,和珅的兒子豐紳殷德授固倫額駙,「戴紅寶石帽頂三眼花翎。金黃帶。紫韁。服色與貝子同。」而和珅的侄女,也嫁給了乾隆的孫子綿慶。用朝鮮使臣的記錄就是:「禮部尚書和珅,去年升為軍機大臣,子尚皇女,女配皇孫,權勢日隆。」事實證明,雖然和珅後來沒能保住自己的性命,但卻「成功」讓自己後代逃過了一死。
在做完第一步后,和珅的下一步計劃自然是希望繼任者能不計前嫌放他一馬。由於多年服侍乾隆帝,和珅很早就得知了愛新覺羅·顒琰將要上位的消息,為此他還專門送了一個玉如意給愛新覺羅·顒琰,以表示他已經被立。和珅以為可以藉此拉近與愛新覺羅·顒琰之間的關係,但顯然愛新覺羅·顒琰並不買賬,他把這個玉如意直接退給了和珅,表示:我不吃你這套。
沒有辦法的和珅只好繼續抱緊乾隆帝大腿,此刻和珅明白,要想不被繼任者清算,那麼必須要乾隆帝親自下詔才行。不過,這一次和珅失算了:乾隆帝畢竟是皇帝,對於他來說,也許沒有什麼人,是比天下更重要的。
乾隆御題青玉和珅隸書如意。來源/故宮博物院
在乾隆帝當太上皇的日子裡,雖然名義上嘉慶帝已經登基,但天下大事還是要由乾隆來定,敢於對此事有異議的僭越者甚至還受到了處罰。比如嘉慶元年正月二十,湖廣總督上書時把嘉慶帝名號放在了乾隆帝之前,就惹得乾隆帝大怒。為此和珅深感只要乾隆皇帝還在,就沒人能動他。於是和珅為了進一步討乾隆歡心,又開始了新的計劃:打嘉慶的小報告。順便還能表達對嘉慶帝的不滿。
在乾隆帝最後的三年裡,和珅對嘉慶帝的抨擊就沒停下來過。比如嘉慶元年,和珅對乾隆表示,嘉慶帝和他的老師,時任廣東巡撫的朱珪行事不端,理由是「嗣皇帝欲施恩於師傅」,意在用嘉慶帝想結黨營私來挑撥乾隆帝和嘉慶帝的父子關係。為此乾隆帝專門訓斥了嘉慶帝,告誡他不得擅自行事,一切要經過自己同意才行。
不過嘉慶帝也不是省油的燈,尤其是他的老師朱珪曾經給嘉慶帝留下了五條策略,即養心,敬身,勤業,虛己,致誠。說白了就是告訴嘉慶帝,現在要的是忍。嘉慶帝也心領神會,在受到了乾隆帝的訓斥后,嘉慶帝很快收斂了作風,凡事都要向乾隆帝申請。當然,對乾隆帝的寵臣和珅,嘉慶帝也收斂了殺氣,不再公開與和珅對抗,甚至在奏請乾隆帝事情時,嘉慶帝還經常請和珅代為傳達。《清史稿》記載:
「仁宗自在潛邸知其奸,及即位,以高宗春秋高,不欲遽發,仍優容之。」
在嘉慶帝的隱忍下,和珅也被麻痹住了,放鬆了對嘉慶帝的警惕。不過和珅也並沒有因此放棄求生自保的準備,他還有別的計劃在醞釀。
嘉慶元年十月太上皇帝起居註冊。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俗話說法不責眾,在朝堂上混跡多年的和珅自然也深知這個道理。對和珅來說,成立一支屬於他的黨羽集團,做成一個勢力強大的「和家軍」是避免自己遭受清算的重要手段。當時和珅有著乾隆帝的信任,自然會有很多攀附之徒前來投奔。同時,和珅還被任命過翰林院掌院學士,在這個位子上,想中進士就必須過和珅這一關,這導致和珅幾乎控制了科舉的決定大權:他說誰能上,誰才能上。除此之外,和珅還利用主管編撰《四庫全書》的機會,大興文字獄,搜羅罪名陷害自己的政敵及其門生。在他這種排除異己的方式面前,很多和珅的政敵都被擠出朝野。比如一直跟和珅「不對付」的阿桂,他的兒子阿迪斯就曾被和珅彈劾,其結果就是發配伊犁充軍。而作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大貪官」,和珅更是利用「貪腐手段」拉攏大批官員,形成了一個利益集團。《清史稿》對此記載:
「和珅柄政久,善伺高宗意,因以弄竊作威福,不附己者,伺隙激上怒陷之;納賄者則為周旋,或故緩其事,以俟上怒之霽……鹽政、河工素利藪,以徵求無厭日益敝。」
在朝堂之上,和珅一度黨羽遍地,權攝大清朝野,民間都稱其為「二皇帝」。朝鮮使臣徐有聞來朝賀,回國后報告也說:
「和珅專權數十年,內外諸臣,無不趨走。唯王傑、劉墉、董誥、朱珪、紀昀,鐵保、玉保終不依附。」
有著如此龐大的「和家軍」做後盾,和珅自然底氣大增。
但和珅沒想到的是,他的這些「辦法」都沒能「打贏」他未來的對手,隨著乾隆帝的壽終正寢,和珅還是迎來了他的末路。
清代祿字銀元寶。來源/故宮博物院
嘉慶四年正月初三,乾隆帝以八十九歲高齡駕崩。就在當天,嘉慶帝迅速採取行動,把自己的心腹,老師朱珪調入京師。同時,嘉慶帝還迅速解除了和珅重要同黨福長安的職務。「正月初四日,既褫和珅軍機大臣、九門提督等銜,仍命與福長安晝夜守值殯殿,不得任自出入。」顯然,嘉慶帝是用守值殯殿這一差使,把和珅及其黨羽福長安軟禁了起來。等和珅意識到大事不妙時,已經失去了先機。
嘉慶帝非常明白,要收拾和珅,關鍵的行動就是要快,不能讓和珅有時間動員起他的勢力來。所以在初五當天,和珅即被革職入獄,還被按上了二十大罪行。接下來嘉慶帝更是不給和珅及其黨羽任何反應時間,正月十八就「賜自裁」,令和珅自殺。至此,嘉慶帝打了一個漂亮的閃擊戰,完全掌握了主動權。不過面對和珅留下來的黨羽,嘉慶帝又該如何處置呢?
嘉慶御筆義利辨(局部)。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和珅到底有多少黨羽,至今依然爭議很大,不過一般認為至少有大小官吏3000人。如此龐大的勢力,顯然沒辦法一網打盡。但「幸運」的是,和珅一死,這些黨羽很快就群龍無首變為一盤散沙,既然對自己沒有了威脅,嘉慶帝自然也沒必要趕盡殺絕。對此,《清史稿》記載:
「上既誅和珅,宣諭廷臣:凡為和珅薦舉及奔走其門者,悉不深究,勉其悛改,咸與自新。」
這一招很快奏效,原來和珅的黨羽見和珅已經死去,便紛紛改換門庭,向嘉慶帝自首以求免於受罰。雖然還有部分人因和珅一案遭到牽連,比如和珅的兒子豐紳殷德,但後來也多平安落地。事實上,嘉慶帝很清楚,如果將和珅龐大的黨羽全數處置,朝廷也必將受到很大影響。但嘉慶帝對這些人的「仁慈」,也終究為大清帝國埋下了隱患:扳倒了「大和珅」,無數個「小和珅」還在。問題還是沒有得到徹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