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發展,再設一個省?中國網友腦洞大開的提議

京港台:2023-11-22 05:32| 來源:冰川思享號 | 評論( 2 )  | 我來說幾句

為了發展,再設一個省?中國網友腦洞大開的提議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中國,該新設一個「淮海省」?

  近日,一篇題為《網友呼籲成立「淮海省」,是個什麼省?》的文章提到,為了擺脫淮海地區落後的現狀,有網友設想,新成立「淮海省」,包括徐州、宿遷、連雲港、宿州、淮北、商丘、菏澤、臨沂、棗莊、濟寧10個地級市。

  以2022年的GDP數據為基準,「淮海省」的GDP總量約為4萬億元。

  這些城市在原有的省份,都屬於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態,有的甚至墊底。那麼出去單幹,成立一個新的省份,然後去爭取資源謀發展,會有一個更光明的未來嗎?

  這無疑是異想天開了。

  拆分省份如此大動干戈的調整,既不現實,也缺少科學性。現在是市場經濟時代,一發展不起來,就想呼請權力出手,用區劃調整的行政手段來進行加持,這恰恰纔是落後的根源。

  01

  如果你是一個城市話題的關注者,在城市類的貼吧等網路論壇上,關於區劃調整,比如把哪個省份拆了,將哪個城市設為直轄市,一定可以看到各種天馬行空的呼籲。

  不過,在這類區劃調整的討論中,呼籲設立「淮海省」倒也不算是腦洞大開。

  首先,「淮海省」包含的地區,涉及山東、河南、安徽、江蘇4省,這些城市是黃淮平原的一部分,因為地理相近,沒有崇山峻岭的阻隔,它們在文化風俗方面,一直就有一定的相通之處。

  反倒是和現在所在的省內區域,有的城市會存在著一些隔閡。比較典型的是江蘇,被網友划入「淮海省」的徐州、宿遷等地,和蘇南地區,民間大有井水不犯河水之勢,讓整個江蘇顯得特別散裝。

  

  ▲江蘇省徐州市(圖/圖蟲創意)

  其次,因為地理、文化風俗等相近的因素,歷史上確實有過很多次建立「淮海省」的呼聲。

  比如光緒三十年(1904年),狀元張謇寫了一份《徐州應建行省議》,提出徐州建省計劃,大致範圍就和今天的「淮海省」重合。當然,這一計劃最終並未實現。

  改革開放后,為了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淮海經濟區成立,這也是全國範圍內比較早的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之一。當然,既然是經濟區的形式,也就註定了和拆分建省無緣了。

  規模上看,不管是「淮海省」,還是淮海經濟區,總體量都不算小,相當於一個中等省份的規模了,但這更多是覆蓋城市數量多堆積的結果,其中GDP最高的徐州,目前不到萬億。

  之所以有人呼籲設立「淮海省」,主要是因為,淮海地區的這些城市,在所在的省都有些邊緣化。像徐州之前是樞紐重鎮,現在沒能發展起來;山東的臨沂、棗莊幾個城市,也處在濟南和青島兩大經濟圈的外圍,有些邊邊角角的感覺。

  既然在現有的區劃下,地方不受重視,一些當地的網友,就會寄希望於區劃調整,通過重新建省的方式,提升城市的發展地位,擺脫邊緣化的格局。

  02

  通過區劃調整來解決發展困境,類似的呼籲遠遠不只是設立「淮海省」。

  比如,同樣是因為內部存在發展落差和區域割裂問題,之前有網友呼籲拆分廣東,將部分非珠三角城市分出去,和廣西的部分城市合併,成立「南海省」,避免被珠三角虹吸。

  因為現在一些省份太龐大,要拆分開來,解放那些發展不好的區域,類似的呼聲一直都沒有停止過。在2004年,中國將拆分為50個省的傳言一度甚囂塵上,最終被官方闢謠。

  在對現有的行政區劃動刀之外,還有些網友,似乎更「務實」一些,他們希望通過城市升級的方式,來實現發展的躍升。

  最典型的當屬直轄市擴容。據不完全統計,有超過20個城市,出現過升級直轄市的相關民間傳言。此外,還有不少代表委員,都提出過將某個城市直轄的呼籲建議,不過類似呼聲最後都無疾而終。

  搞行政區劃的大拆大建,動輒拆出一個新的省來,或者說讓直轄市擴容,滿足一些城市和網友的直轄夢,這類建議行不行得通?老實說,在短期內,如此大幅度的行政區劃調整,概率幾乎為零。

  中國的行政區劃沿襲到今天,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尤其是省一級層面,在1949年之前大體格局早就固定下來了,沒有任何科學的規劃和論證,如今突然說調整就調整,無疑不太現實。

  行政區劃作為一種宏觀制度安排,是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多方面影響的結果,它一旦劃定,就具有一定的嚴肅性和穩定性。

  像拆分建省的大調整,它不僅涉及到組織機構、人事變動,會打亂現在的發展格局,更是會產生高昂的經濟成本。

  對其中的複雜性,很多人可能沒有基本概念。前幾年,有媒體曾報道過一些地區改地名的賬本,其中提到,「一個縣單是換印章牌匾就花百萬元」。注意,這還僅僅是改名,僅僅是一個縣的改名。

  

  ▲安徽省合肥市(圖/圖蟲創意)

  近些年來,確實有一些地方實現了行政區劃調整。比如三分巢湖、合肥擴容,比如成都市代管簡陽,等等。

  它們的成功,讓一些地方民眾看到了希望,但事實上,諸如拆分巢湖之類的大動作,放眼幾十年來也是少之又少,更多的區劃調整,無非是局限於撤縣設市設區,是一種微調。拆出一個「淮海省」或者「南海省」的概率可想而知。

  03

  去年年中,中央深改委的會議特別明確,穩慎對待行政區劃更名,不隨意更改老地名。要堅持行政區劃保持總體穩定,做到非必要的不調、拿不準的不動、時機條件不成熟的不改。

  關於行政區劃調整,在短期內基本上是一錘定音了。

  事實上,如果我們梳理歷年的城鎮化建設任務文件也能發現,對行政區劃調整,審批一直在不斷收緊,就連前些年火熱的撤縣設市設區,類似的微調整,都按下了暫停鍵。

  所以我們看到,現在很少有大幅度的區劃調整了。此前很多人傳言「武漢吞併鄂州」(武漢直轄構想),「西安吞併咸陽及富平」(西安直轄構想,並更名為「西京市」),現在基本都慢慢沒了音訊,一些城市通過區劃調整擴容的希望徹底破碎。

  又比如,深圳在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時,很多人在慶祝大會舉行前就紛紛傳言,經濟特區要直轄,最終也是被現實打臉。

  

  ▲廣東省深圳市(圖/圖蟲創意)

  並不是說現在的行政區劃,就此永久性的固定了。經濟在不斷發展,誰都不知道未來會發展成什麼樣子,如果行政區劃束縛了地方的發展,以後再次進行調整,可能性依然是有的。

  總體來說,維持行政區劃的穩定性,少一點折騰,這個趨勢不會發生變化。未來,小修小補的調整很正常,但是,動輒對一個省進行動刀,類似大幅調整,暫時就不要異想天開了。

  當然,不少諸如設立「淮海省」的呼籲,大多數不是一種官方提議,更多還是民間的一種腦洞大開的討論。大家意淫一下,將它當成一個段子,倒也不是什麼壞事兒。

  關鍵在於,動輒呼籲行政區劃調整,它的底層邏輯,仍然是一種計劃經濟思維。

  就像網友呼籲設立「淮海省」,還是認為那些城市發展不起來,是因為在省內不受重視,所以要另立山頭,區劃重組,組建一個新的更重視自己的省,提升行政地位,爭取更多、更好的資源。

  不管是政策還是資金,在進行資源分配過程中,行政力量確實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一個地方主官受重視、位置高,可能爭取到的資源也多,地方發展將會大為受益。

  但需要明確的是,哪怕新設一個省,或者升級為直轄市,可以給城市帶來資源加持,一座城市能不能發展起來,最終還是得靠自己。

  那些沿海地區能發展起來,絕不是行政之手用資源堆起來的,它們本身有優良的區位,還有開放的發展意識,有良好的營商環境,以及完善的法治水平等。

  有時候,過多寄希望於區劃調整,認為行政之手能夠解決一切,這種行政化而非市場化的思維,可能恰恰纔是落後的根源。   

        更多大陸資訊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3 10:2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