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新疆第二大富豪,505個孩子的父親!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在2022年胡潤百富榜上,他憑藉250億身家,位居全國212位,是新疆第二大富豪。
他從草根起家,打造了一個以商品批發市場為龍頭,集對外貿易、建築工程、酒店旅遊等10餘種產業為一體的商業帝國。
2014年,喬治亞總理親自給他頒發了「最佳外資企業家」獎。
他創業之初就立下三個規矩:不輕易貸款、不賣地皮、不上市。幾十年來一直遵守著這些原則。
他也是505個孩子的父親,自己沒有一間像樣的辦公室,經常吃職工食堂,卻為收養的503個孩子斥資幾千萬,專門修建了福利院和學校。
他就是米恩華,是新疆華凌集團的「頭」。
今天,讓我們走進這個「低調」企業家的故事。
辭去鐵飯碗,借3萬元下海
米恩華出生在山東泰安,四歲的時候隨家人遷到新疆。因為家境不好,便中學輟學,賺錢養家。
十幾歲的年紀,上山採石、工地搬磚、餐館端盤子……米恩華什麼賺錢幹什麼,最忙的時候甚至同時打三份工。
就這樣在社會底層摸爬滾打了8年後,22歲的米恩華找到了一份「穩定」工作——烏魯木齊城管辦市場檢查員。
這期間,他廣泛接觸商販、了解了市場管理模式,漸漸動了下海經商的念頭。
1988年,當米恩華把辭職創業的想法告訴親友時,大家都表示不理解:「鐵飯碗」可不是想端就端的,你這太冒險了。
但他父親什麼也沒說,給了他700塊錢。
再加上東拼西湊,米恩華帶著3萬元啟動資金,開了他的第一家公司——華凌商貿。
烏魯木齊華凌綜合市場
運營初期,「一切從零做起,擺地攤、開小商店、賣童鞋、賣玩具,什麼都干。」
但小買賣只能吃飽飯,米恩華一直在琢磨怎麼掙大錢。
1989年的一天,他發現了位於烏魯木齊紅山的露天電影院,雖處黃金地段,卻使用率極低,後來幾乎都不放電影了,僅靠門口出租幾個櫃檯賺錢。
做過市場檢查員的米恩華,敏銳地覺察到,這是一塊風水寶地,他跟管理部門協商,大膽出「高價」,最終以8萬元一年的價格租下了這片地,從此米恩華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
他把電影院改裝成紅十月市場,設立了200個攤位,場地、管理、服務一條龍。
當時的烏魯木齊雖然有個體戶商販,但沒有像樣的集貿市場,很多商販都是在路邊流動擺攤,經常與城管「打游擊」。
而紅十月的出現,正好為商販們提供了一個安穩的地兒。200個攤位一經推出,很快就招租滿員。
連米恩華也沒想到,到年底他就賺到了8萬元,畢竟1989年的8萬元是當時普通公務員工資的50多倍。
隨後幾年,米恩華不斷拓展商業版圖,紅十月超級市場、五金汽車修理廠、華凌餐廳等企業相繼問世,資產積累迅速突破百萬大關。
1992年,米恩華準備進一步擴建紅十月市場時,一紙紅文件給他按下了休止鍵。
市場兩次搬遷,成為「市場魔術師」
原來政府準備在他開市場的位置建公園,在西大橋下的一塊河灘上為他劃了一塊空地,而且讓他十天之內搬走。
米恩華跑去空地一看,心更涼了:年久失修的兩條臭水溝橫貫南北,臭氣熏天,遍地垃圾。這地方建市場能有人氣?
但聽到來往汽車的喇叭聲,米恩華有了信心:這地雖然現在看著荒廢了些,但交通便利,肯定能做起來。
於是,在紅十月市場投資尚未全部收回的情況下,米恩華沒要政府一分錢,配合地將市場遷到了西大橋北側。
也許是管理有方,也許是區位便捷,搬遷后的市場,業績不降反升,很快發展成為新疆最大的建材批發中心,房屋、場地租賃收入突破600萬元,年成交量更是高達上億元。
然而,過了兩年,1994年,由於城市規劃需要,米恩華的華凌市場再次遭遇搬遷窘境。
這一次,不僅剛投入不久的市場建設資金尚未收回,這邊的荒地也被附近的農民密密麻麻地插滿了小樹苗,因此地價暴漲數百萬元。
進退兩難之際,米恩華再次選擇不要一分錢,自己搬。
經營市場最重要的就是穩定性,為了留住商戶,米恩華當眾承諾:「只要商戶們願意一起搬入新市場,就可以免除八個月的房租,且房租三年內絕不再漲。」
上千名商戶聞訊后,蜂擁而至,攤位立馬一搶而空。連媒體都驚呼:米恩華真是有點石成金的魔力。
一年後,隨著市場客流量的增加,當初租金3萬元的房子,如今漲到6萬元都有人搶著要。便有商戶擔心,米恩華會不會趁勢跟著漲價。
結果米恩華只是笑著反問:答應你們的三年期限到了嗎?
信守承諾的米恩華吸引了一大批粉絲,不僅如此,他還立下了一個規矩:凡是有違反法紀、坑蒙拐騙、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的商戶,絕不姑息,直接驅逐。
到1996年,遭遇兩次搬遷的華凌市場,年成交額已達30億元,租金收入近8000萬元,建築面積達40萬平方米,在國內位列前茅。
連原廣州市副市長戴志國在考察完華凌市場后都直言:「廣州沒有這麼大規模的市場,全國也罕見。」
這種開一個市場火一個的魔力,猶如點石成金,令無數商界同行都深感佩服,米恩華也因此贏得了「市場魔術師」的美稱。
此後幾年裡,華凌國際商貿廣場、國際汽配城項目、陶瓷潔具城、二手車交易市場相繼建成。
而圍繞市場的建設、培育、經營、服務,米恩華又先後對進出口貿易、資產管理、物流、物業、建築裝修等行業布局,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
2004年,米恩華憑藉20億身家,一躍成為胡潤百富榜上排名第39的富豪。截至目前,米恩華一直都是新疆富豪中前三的存在。
但米恩華並沒有止步於批發市場,他又在新疆開啟了商業版圖的大擴充。
2004年,中國最大的民營企業德隆集團轟然倒塌,沒有哪個企業敢貿然接手這個破洞百出的爛攤子。後來當地政府想到了米恩華。
在米恩華看來,新疆是全國五大牧區之一,有悠久的畜牧業發展歷史,但當地卻沒有一個叫得響的品牌,如果能巧思運營,肯定能有一番大作為。
一拍即合之後,米恩華大手筆投入13.14億元,在新疆打造草、飼、養、繁並舉,肉、奶、皮、葯兼營的大型產業鏈。
多年後,畜牧成了華凌又一大拳頭產業。
接盤新疆第一企以及隨後的滾動發展,讓米恩華收穫了可觀的回報。從2001年第一次登上胡潤百富榜,米恩華的個人財富在過去的22年內增長了24倍。
打造了一個商業帝國,卻不上市
儘管米恩華在當地名聲很大,但他本人是出了名的低調,在華凌市場里走一圈,估計能認出他的沒幾個。
後來真正讓米恩華名聲大振的是華凌集團以民營企業身份運作的「中國西部(新疆·華凌)國際建材博覽會」。
在市場經營逐漸穩定之後,如何拓展新的發展空間,成為米恩華思考的問題。
幾經調研,米恩華大膽涉獵了一個當時國內民營企業很少參與的領域來延伸他的商貿產業。
他說:「新疆與周邊8國接壤,歷史上就有著貿易往來的傳統。我們可以以此為契機,用展會做文章,以會促商,讓華凌市場的生意做大,讓華凌的名氣叫響。」
雖然由民營企業承辦大型博覽會的並不多,但米恩華相信,華凌市場有著多年的建材特色,還有多年的客戶資源和產品品牌的積累,這些都是成功的基礎。
從1998年開始,華凌集團連續舉辦了10屆「中國西部(新疆華凌)國際建材博覽會」。
「第一、二屆我們都賠了,第三屆開始略有盈餘,到第四屆己經開始贏利了。但是,即使在賠錢的情況下,辦建材博覽會也比1000萬元的廣告費還管用,華凌的品牌叫響了。」米恩華說。
後來,他又舉辦了房交會、國際工程苗木博覽會、汽車展、各省名優產品展、私營企業展示會等,僅房交會就舉辦過十幾屆。
逐漸地,華凌集團形成以商品批發市場為龍頭,集對外貿易、建築工程、酒店旅遊等10餘種產業為一體的多元化格局。
對於一些人關於多元化是企業發展陷阱的疑問,米恩華說:「有錢為什麼自己不賺呢?比如市場做大了,商戶需要住宿、娛樂、招待賓朋,我們就建了五星級的大飯店。
我們自己的隊伍來設計、建築、裝修,華凌大飯店內所有的傢具也都是自己的木業公司設計製作,比外請的要減少30%的費用,而且工期、資金和質量上都能保證,還減少了扯皮現象,減少了商業風險,這也是多元化的好處。」
2002年,華凌集團投資13億元開始實施的現代化肉類聯合加工生產綜合項目開始運作。
米恩華說:「新疆的杏子幾毛錢一公斤,但做成罐頭升值幾倍——更賺錢的在深加工部分。
暴利時代已經結束,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有些項目即使當時不賺錢,但也得干,重要的是項目的長遠性和可發展性。」
與此同時,華凌集團也開始走出國門。
2007年華凌集團到喬治亞投資發展,先後在喬治亞建立兩個木材加工廠;取得多個金屬礦、石材礦等資源類項目的勘探開發權;先後購買了8.8萬方/年共計20年的森林採伐權;還建設了佔地上千畝的免稅自由工業園。
2012年,華凌集團收購了喬治亞BASIS銀行90%的股份,成為第一家在境外收購商業銀行的民營企業。
在當地,華凌還有木材開採及加工、華凌自由工業園等項目,是喬治亞第一大外資企業。
隨後,又在喬治亞首都第比利斯市投建了「華凌國際經濟特區」。該項目是中國民營企業在喬治亞投資額最大的項目。
2014年,喬治亞總理甚至親自給米恩華頒發了「最佳外資企業家」獎。
喬治亞總理馬穆卡•巴赫塔澤會見米恩華
令人驚訝的是,華凌集團的產業,前期都需要不少的投資,米恩華卻自始至終都使用自有資金滾動開發,幾乎沒有動用槓桿,在企業家群體中堪稱異類。
米恩華在華凌創立之初就立下了三個規矩:不輕易貸款、不賣地皮、不上市。
他經常說:「事業如碗,有多大碗,就吃多少飯。」
1998年,華凌集團已經發展到10多億元的資產規模,貸款卻僅有5500萬元,即便是銀行主動找上門,米恩華都謝絕了。他常說:「靠貸款過日子不會長久,靠自己滾動發展企業,才會有後勁」。
華凌集團有一套自己的低成本滾動發展策略:通過預售一部分攤位的租金和訂金,以及建好一塊,運營一塊的策略,來籌措建設資金。
對於資本市場,米恩華始終持保留態度。
2002年,唐萬新兄弟的德隆集團如日中天,德隆系在資本市場翻雲覆雨,米恩華卻對媒體直言,他不喜歡那些雲里霧裡的東西,更看重健康的現金流。
在他看來,企業發展不只是上市融資一條路,直至今日,華凌也沒有上市。
505個孩子的父親,
卻沒有一個像樣的辦公室
除了擁有巨大的商業帝國,米恩華家的戶口本也很多,足足有一米厚。
他擁有505個孩子,其中只有兩個是他親生的,其他503個都是他收養的孤兒,來自新疆不同民族和地域,年齡不等,遭遇迥異。
米恩華夫婦和他們的孩子們
2001年,政府指定和田地區的于田縣成為華凌集團的幫扶對象,這也是新疆第一個民營企業對一個縣進行對口扶貧。
起初,米恩華的選擇是捐建希望小學——贊助於田縣100萬元,修小學,教育扶貧。
但去了那裡考察之後,米恩華才發現,一所小學很難改變當地孩子的命運,那些童稚又迷茫的眼神,讓這個雷厲風行的男人,驀地揪心良久。
「與其給他們錢,不如給他們溫暖的生活和好的教育。讓他們自立於社會,回饋於社會。」
米恩華如是說,也如實做了。
於是一個接一個的孩子被送到米家,小則幾個月,大則十幾歲。無依無靠的他們都在米恩華那裡,開始重新有了家。
一開始,米恩華夫妻倆和十幾個孩子一起擠在華凌市場頂樓的房子里。後來家裡人越來越多,米恩華索性斥資幾千萬,為孩子們修建專門的福利院和技工學校。
「衛生巾都得大包大包地批發,女孩子們到了青春期,許多事情都需要操心。」面對丈夫的抉擇,妻子楊小玲成了堅強後盾。
她為了更好地照顧這些孩子,甚至主動辭掉了原來的會計工作,全心全意投入到大家庭的管理、照料中。
米恩華除了給這些孩子提供溫暖的家和良好的教育外,還為他們制定了一個10年發展規劃:送孩子們去內地學漢語,鼓勵大家努力學習。
如果成績優異,就積極深造;如果念書不行,就學習酒店管理、汽修、計算機等專業技能,畢業后,如果孩子們願意,華凌集團將提供就業崗位。
很多孤兒剛來到米家的時候「精神狀態和衛生狀態都很差」,內向、自卑、缺少交流。
後來的他們,有的出國留了學,有的當了酒店服務員,還有的去歌舞團學習心愛的舞蹈……
米恩華說,「對他們的培養,不是要對我或對華凌有什麼回報,而是要他們將來有能力,有本事立足社會,當然,我更希望他們知道回饋社會,回饋國家。」
收養503個孩子,都可以進吉尼斯世界紀錄了,但直到2005年,米恩華被中華慈善總會評為首屆「百位慈善人物」,大家才知道他的善舉。
身價上億、對慈善事業大刀闊斧地米恩華,卻一直堅持簡單低調的生活。
他喜歡到職工食堂就餐,因為對他而言,職工食堂里的一碗拌面和從小吃到大的饢,比山珍海味來得更實在。
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米恩華連個像樣的辦公室都沒有。
這聽起來有點匪夷所思,但米恩華卻坦然道:「企業做不好,就算擁有一間豪華辦公室又有何用?企業要是做好了,就算我躲到荒山野嶺,需要的人也會想盡辦法找到我。」
米恩華的名片上除了「米恩華」三字外,只印有President and GeneralManager(董事長兼總經理),因此,有人稱他「米董」,也有人叫他「米總」。
但是從外表上看,他怎麼也不像「企業家」「大富豪」,更不似「大款」,他就是一個普普通人的形象。似乎稱他「老米」更貼切些。
曾經跟米恩華共事過的同事,這樣評價米恩華:「他內向不善言辭,但暗藏霸氣,好像天生有領導才能,身邊總跟隨著一群人,大家都很信服他。」
確實如此,米恩華沉默寡言、低調簡單,卻果斷而有力量。
他的身邊也確實總跟隨著一群人,因為他用非凡的領導才能,吸引了一大批商戶的青睞。
因為他心懷慈悲,收養了503個孩子,承擔起了一個強者對社會貢獻的擔當。
大家都很信服他,因為他值得!
結語:「有多大碗,吃多少飯」
在2022年胡潤百富榜上,米恩華憑藉250億身家,位居全國212位。
和個人財富一樣耀眼的,是米恩華旗下華凌集團的實力,截至2022年9月30日,華凌集團營收超過73億元,總資產達577億元。而龐大的商業版圖,讓華凌集團成為新疆實力最雄厚民企之一,也讓它在新疆根深蒂固。
與同為山東人、業務同樣跨度巨大的新疆首富孫廣信完全不同的是,米恩華更「實在」。
孫廣信堪稱「壟斷狂魔」,只要他進入的行業,總能讓別人無路可走。而且他把資本運作玩得爐火純青,資本市場甚至有了「廣匯系」的說法。
但米恩華卻近乎保守,即便是拓展業務也是圍繞市場主業,更不會要求在每一個產業都做到第一。在海外投資,當地政府推薦的一些項目與華凌不匹配時,米恩華會主動推薦給合適的企業。
事實上,企業家最大的陷阱之一便是:總想與競爭對手爭個高低,而忽略了企業的自身情況。
商業史上,這樣失敗的案例數不勝數,米恩華對此始終保持警惕。
「有多大碗,吃多少飯。」 米恩華更願意相信實在的東西,亦如他白手起家走來的每一步。
身價上億的米恩華格外喜歡走路,隨時泡在市場里轉悠,他的辦公室很小,且常常鎖著門。
很少接受採訪的米恩華曾經在記者問他「你最喜歡的品質是什麼」時,迅速地答出:「誠實,誠實很關鍵。」
商海歷來多浮沉,風雲突變未可知。
但這個草根起家的男人,身上的積極、誠實與慈悲,讓我們看到了真正的強者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