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數學競賽17歲最年輕金獎得主 北大讀大二

京港台:2023-9-16 23:55| 來源:量子位 | 評論( 1 )  | 我來說幾句

阿里數學競賽17歲最年輕金獎得主 北大讀大二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剛剛,在中國最高學府,又一場全球數學狂歡落下帷幕。

  經過5個月賽程,阿里數學競賽最強四人名單出爐。

  他們平均年齡22歲。其中17歲重慶娃兒瞿霄宇成史上最年輕金獎得主,已在北大數學系讀大二。

  而作為阿賽常客的張盛桐,四次參加四度摘銀,今年終於摘金。他曾在本科期間就解出困擾數學界70年難題。論文發表於頂級期刊《數學年刊》。

  李一笑、郝天澤則都在北大讀博深造。其中郝同學直接現場炫了一場脫口秀。

  除了以上四位,還有66從5萬名選手中突出重圍,斬獲銀獎、銅獎和優秀獎。

  在頒獎典禮現場,優秀獎得主代表、20歲漸凍症少年樓印根走向台前。

  他目前在麻省理工學院學習物理和數學,師從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宇宙學暴脹模型創立者阿蘭·古斯。其對數學乃至生活的熱愛與樂觀,引發熱烈的掌聲。

  

  

  郝同學直接現場炫了一場脫口秀

  

  優秀獎得主代表、20歲漸凍症少年樓印根

  本次頒獎典禮最直觀的感受,就是越來越多年輕一代的的數學青年站上舞台。

  他們毫無疑問地代表著當下基礎科學領域,全球範圍內最有潛力的新興人才。

  事實上,阿里數學競賽連續舉辦的這五年,已經走出了包括韋東奕在內的十餘位青年數學家。

  

  這個所有人都能參加的數學大賽,正在成為點燃數學熱情、展現數學天賦,挖掘數學新星的知名舞台。

  17歲重慶娃兒刷新最年輕記錄

  首先就來看看本次大賽的獲獎情況。金獎4人、銀獎6人、銅獎10人,優秀獎50人。

  

  雖說北大佔據半壁江山,但其他學校的表現同樣不俗。比如清華、華東師範、西安交大等。

  甚至還有來自中學的獲獎者,比如上海中學的孫啟傲。

  接下來就具體來看看這些選手實力如何。

  瞿霄宇:史上最年輕金獎得主

  瞿霄宇,北大數學系大二學生。這是瞿同學第二次參加阿里數學競賽。去年首次參加即斬獲優秀獎,也是歷年大賽最年輕得獎人。

  

  於瞿同學而言,這兩屆比賽之間的區別在於「「去年做了八個小時,今年只做了五個半小時,今年這些題目我都會做。」

  去年7月,還是高一的他就代表國家隊出征IMO獲滿分金牌,隨即保送北大數院。小學五六年級就開始自己看數學分析,兩年多時間反覆看兩三遍。

  但即便如此,他自己坦言「一點都不天才,我很菜。數學越學越覺得不懂的太多了,自己很渺小。」

  在頒獎典禮現場,還來了一段音樂節目。

  

  李一笑:本科達到高年級博士水平

  同樣有著IMO金牌經歷還有2002年生的李一笑,目前正在北大基礎數學讀博二。

  導師正是當年黃金一代劉若川,研究方向是P進數論,10月下旬即將進入普林斯頓大學交流深造。

  

  去年,李同學曾入選第二屆北大數學「懷新學士」榮譽稱號。當時院方表示,本科階段他對代數幾何的掌握,已經達到了美國頂尖高校代數幾何方向的高年級博士生水平。

  報道稱,早在幼兒園時他就能從兩三位數的乘除法中自己找規律,初中就在鑽研高中以及大學數學的課程。生活中的李一笑樸素,數學就是他最大的一個愛好。

  郝天澤:人間清醒段子手

  你會想要成為張益唐這樣的數學大家嗎?

  不不,我會想要成為給他們端茶倒水的人。

  同樣獲金獎的郝天澤給自己定義為「正常型選手」,既非天賦超群,也不是勤奮努力型。目前在北大基礎數學碩博連讀第五年,研究方向是微分幾何。

  

  回溯他的數學歷程,他坦言:我很樂觀,是因為我接受失敗了。失敗的多了,就樂觀了。

  高一想拿CMO金獎,結果拿了銀獎。高三想進IMO國家隊,結果沒進。前兩屆阿里數賽都在陪跑,21年終於摘銅。

  數學是一個需要積累,同時需要大量是挖掘的這種學科。當時我們談到熱愛,談到努力,能夠對興趣維持足夠的專註,就是一種很高級的天賦。

  參加比賽這幾年他的心態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數學研究體系異常龐大,他認為不一定要成為最頂尖的那個人,只要能其中做出一點點貢獻,就覺得很滿足。

  張盛桐:本科破數學70年難題

  五年阿賽,張盛桐真就征戰了五年。18歲第一次挑戰時,他正赴美求學MIT,結果大一就同團隊一起聯手解決了困擾數學界的70年難題,發表在四大刊之一《數學年刊》。

  

  如今,他已從MIT畢業,在斯坦福大學攻讀博士。在更早的公開採訪中,他曾揚言要為中國拿下一枚菲爾茲獎。但如今他卻笑著擺擺手:自己跟獲獎前輩們的工作差距還太大。

  除了這些青蔥面孔,還有位昔日學神歸來。

  韓衍雋,曾經的清華學神,以「20門課15門滿分、4門99分,一門98分」震驚四座。即便獲保送資格,但也參加高考,成為當年(2011年)安徽理科狀元。

  當時因為想安靜做科研,所以選擇主動從公眾視野消失。結果這次參加阿賽斬獲銀獎。

  如今在紐約大學柯朗數學研究所、數據科學中心、計算機系擔任助理教授。

  

  阿賽五年已走出十餘位數學家

  值得一提的是,在頒獎典禮前還展開了一場特別的激辯。

  來自四面八方的數學愛好者,包括快遞小哥、B站UP主,以及當紅的數學新星,北大數學系博士生、IMO奧賽金獎得主在北大數學系講堂探討著:AI是否能代替數學工作者。這在大模型火熱的當下,屬實很有意思。

  

  現場關於「數學有用無用」的話題,也再次被討論。

  事實上,現在很多前沿科技的進步,比如AI大模型、計算機、IoT、晶元、量子計算、無人駕駛、機器學習等等,背後都需要依賴於數學工作者。

  作為最古老學科之一,數學是所有學科的基礎。比如本次競賽中決賽中的一道「大語言模型與數學某道公式的聯繫」。

  課題組的老師們表示,其實題目本身並不難,但想表達的是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一些複雜的正在發生的新興事物。

  而整個科技浪潮,也需要更多熱愛數學,有著數學天賦的人才參與進來。

  阿里數學競賽持續多年無門檻、全球全民可參與的特質,正是呼應了這樣的人才需求。

  在過去五年之間,也確實帶來實實在在地影響:一來,更多人關注數學,讓數學不再成為少數人的狂歡。

  自2018年以來阿里數學競賽累積吸引25萬人蔘賽,選手覆蓋70多個國家和地區。

  今年參賽選手中大眾選手佔比超7成,3.7萬人非數學相關專業,參賽年齡最大67歲,年齡最小7歲。

  比如本次首次參加即晉級決賽的95后快遞小哥孫金元。

  在每天結束工作后,他都會留出一兩個小時來鑽研數學,他曾用兩周時間來證明歐拉常數公式。

  

  二來,挖掘出更多青年科學家。阿里數學競賽舉辦五年以來,已走出十餘位青年科學家。

  比如賓夕法尼亞大學副教授蘇煒傑,就是首屆銀獎得主。如今從事數學和計算機交叉研究,曾榮獲斯隆獎、首屆SIAM數據科學青年獎,基於他在機器學習的優化演演算法、數據隱私保護、深度學習理論基礎和高維統計做出的重要貢獻。

  

  他在凸優化加速演演算法的工作曾被機器學習泰斗Michael Jordan在國際數學家大會1小時報告大篇幅介紹。

  2021年銀獎得主夏銘濤,從北大畢業后,前往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攻讀應用博士學位,如今是紐約大學助理教授。

  夏銘濤還有一個隱藏身份「up主」。在B站,他粉絲數不多,但堅持在B站做關於數學建模計算的分享。今年6月,他從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畢業,在徵得老師同意和支持后,他在B站上全程直播了自己的博士論文答辯現場:「希望通過網路宣傳和教學,用更通俗的語言,激發更多人對數學的熱情和興趣」。

  

  2020、2021年金獎得主1994年出生的王東皞,從MIT畢業之後來到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如今是西蒙斯幾何物理中心助理教授。

  ……

  這種挖掘青年科學家的競賽獎項,其實也並不少見。比如像國內的青橙獎、國外的斯隆獎。

  但像這樣只專註數學,面向全民乃至全球零門檻開放的獎,目前似乎只有這麼一個。

  正如張益唐在競賽伊始所說的那樣,「希望通過這次的全球競賽,可以喚醒公眾和社會對數學的重視」。

  中國數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田剛亦表示,「數學不分國界,每年阿里數學競賽都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選手。這種跨文化的匯聚和交流不僅豐富了數學領域的思想和方法,也促進了國際交流與合作。」

  

  以這樣的模式,讓更多人擁抱數學、深耕數學,才能真正從基礎科學領域去推動科技的進步。

  這需要真正意義上的長期主義,而五年的阿里數學競賽,只是開始。

  所以「AI是否能代替數學工作者」?論題的答案顯而易見,AI需要更多數學工作者,AI會幫助更多數學工作者,AI或許也會讓更多人成為數學工作者。

  就像AlphaGo之後,更多人開始通過AI引導學習圍棋、享受圍棋一樣?

 

        更多科技前沿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8 10:3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