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親弟凄苦晚年 求總理批准安樂死

京港台:2023-8-28 23:42| 來源:飛魚說史 | 評論( 11 )  | 我來說幾句

魯迅親弟凄苦晚年 求總理批准安樂死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魯迅是位英勇的鬥士,也是位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他立志喚醒沉睡的國人,而他手中的筆,就是舊社會最鋒利的武器。

  魯迅已經遠去,但是他的精神和著作卻成為了一道不可磨滅的光芒,總能在黑暗中照亮前行的道路。

  原來,魯迅已經不單單是周樹人,而成為了一個時代的印記。

  但是近年來卻跳出來很多小丑,他們竭盡全力聲嘶力竭地呼喊魯迅已經不合時宜,他的文章和精神早該被摒棄,甚至還出現了一股去魯迅化的歪風。

  可實際上,魯迅是民族之魂,去了魯迅,也就等於丟了民族之魂,那麼未來又會是什麼樣,難道還甘心去做別人的奴僕?

  不敢想,也不能想,畢竟黑暗的過往總令人望而生畏,如今的盛世又是多少先烈用鮮血換來的,我們豈能不珍惜?

  只是魯迅終究是個普通人,他有著自己的生活和家庭,也有著自己的親屬朋友,而如果要說到魯迅的親弟弟,想必很多人都會想到周作人。

  只是在歷史上,對周作人的評價並不高,他與哥哥魯迅,簡直有著天壤之別,甚至一度被人們稱之為「文化漢奸」。

  

  本是同根生,差別為何大?

  這是因為周作人與魯迅走的道路截然不同,魯迅始終在為喚醒國人的良知奮鬥,周作人則將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甚至還為汪精衛的親日政權所鼓吹。

  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周作人終究成不了魯迅,而他凄苦的晚年也再次詮釋善惡終有報的道理。

  周作人最潦倒的時候只能靠臭豆腐和玉米糊續命,為了能得到一個痛快,甚至還寫信請求周總理能批准他安樂死。

  那麼周作人究竟如願了嗎?

  留學

  周作人原名周櫆壽,比魯迅小四歲,他幼年時期的人生經歷,基本和魯迅相似,只是魯迅所承受的壓力要比周作人大得多,畢竟魯迅是家中的長子,在父親去世后,就擔起了整個家庭的重任。

  魯迅對弟弟們的管教非常嚴格,甚至連周建人(魯迅和周作人的弟弟)喜歡放風箏都不被允許,周作人自然不敢輕易忤逆哥哥。

  

  年齡稍大一點,周作人便也進入了三味書屋中讀書,接受傳統漢學的教育。

  在周作人16歲那年,因為受到國內新學風潮的影響,便去了南京江南水師學堂就讀,由於當時學科內的教科書都是英文,這使他具備了相當深厚的英文基礎。

  在水師學堂畢業之後,憑藉優異的成績,他也跟隨著魯迅的腳步,獲得了官費留學日本的名額。

  在日本留學期間,周作人刻苦學習,接觸了國外的文化,而他的思想也開始轉變,甚至還找了一個日本妻子。

  學成回國之後,周作人走向了一條教書育人的道路,還在浙江省立第五高級中學教了四年的英文,之後轉到北京大學文學院當教授,後來還創辦了東方語言文學系,周作人自然是第一任系主任。

  

  中日戰爭爆發之後,北京大學南遷,文學系也只能停辦,這讓周作人落寞了很久,此時的周作人是痛恨戰爭的,只是誰也想不到,在若干年之後,他卻成為了媚日派的代表人物。

  他之所以在思想上會有如此重大的改變,這是因為在北大南遷時,他沒有隨行,一場神秘的槍擊刺殺案改變了他。

  媚日

  1939年元旦,一個自稱是周作人學生的人求見,周作人開門之後,此人則立即掏出手槍對準周作人開了一槍,隨後便逃逸而去。

  周作人胸前的銅扣救了他一命,但是兇手一直未被抓捕歸案,這次槍擊案讓周作人的心理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害怕失去小命的他,逐步走上了一條媚日之路。

  

  1939年1月,周作人出任汪精衛南京政府國立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后又兼任文學院的院長。

  次年,汪精衛又任命周作人為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兼任教育總署督辦,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偽國民政府的要員,在媚日的路上越走越遠。

  抗日戰爭結束之後,周作人的行徑自然引起了人們的憤怒,蔣介石政府遂以漢奸罪被蔣介石主政的國民政府逮捕。

  在南京受審之後,周作人被關進了老虎橋監獄,並被判處14年的有期徒刑,之後被改為10年有期徒刑。

  

  1949年1月22日,李宗仁接任中華民國的總統,在國共和談的空氣下,下令釋放政治犯,周作人因此被放出監獄,隨後去了上海生活,同年8月,遷到北平居住。

  新中國成立之後,周作人搬回北京八道灣那所魯迅買下的老房子里,專心翻譯和寫作,以微薄的稿費維持生計。

  結局

  等到那個特殊的年代時,周作人的生活每況愈下,人文社不僅取消了預支的稿費,後面甚至直接停掉了他的薪水。

  周作人畢竟是有人生污點的,所以對他的批判如同雪花般襲來,周作人也被關進一個四處漏風的小棚子里,遭受著皮帶和棍子的抽打,過著凄慘無比的生活。

  

  當時的他根本沒有資格挑剔生活,為了延續生命,他一日三餐幾乎全是發臭的豆腐和玉米糊。

  面對生不如死地折磨,周作人想著儘快結束生命,所以他接連兩次給周總理寫信,並委託兒媳上交給當地派出所,進而轉達給周總理。

  信件的主要內容只有一條,請求服安眠藥以安樂死。

  可是信件交上派出所之後,便石沉大海,杳無音訊,料來當地的派出所並沒有將周作人的信件轉達給周總理,畢竟當時沒有人願意替一個曾經親日的人做事。

  久久等不來安樂死的批複,周作人只能日復一日飽受折磨,凄慘之狀,難以言表。

  

  這樣的日子度過了一年有餘,周作人的身心都受到了重創,在1967年5月6日,周作人下地方便時突然發病而去世,終年83歲。

  回顧周作人的一生,確實可悲可嘆,而他所遭受的磨難又是他一手造成的。

  他沒能像魯迅一樣,始終堅守自己的原則,反而一而再再而三地選擇錯誤的道路,這也註定了他無法像魯迅那樣被後人銘記。

        更多史海鉤沉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1 23:3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