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學家:新冠感染增加與"二十條"沒有因果關係

京港台:2022-11-25 13:50| 來源:澎湃新聞 | 評論( 4 )  | 我來說幾句

病毒學家:新冠感染增加與"二十條"沒有因果關係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近日,疫情在部分地區擴散。

  據新華社11月24日報道,我國本土疫情呈現傳播範圍廣、傳播鏈條多、疫情波及面擴大的複雜態勢。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疾控局在派出15個疫情防控工作組的基礎上,持續加強對重點省份疫情處置指導。

  同時,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部署調度各地儘快推進二十條優化措施落實落地。各地進一步加大層層加碼問題整治力度。

  國家疾控局副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洪兵表示,要做到既防住疫情,又儘可能減少對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服務保障的影響。

  

  圖為福州部分區域學校恢複線下授課。王東明 攝

  「數據的激增跟實施二十條,以及實施是否嚴格沒有關係,」在病毒學家、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金冬雁看來,「二十條」實際上沒有完全調整,也不是「什麼都不做」。

  他認為,各地情況不同,「現在還有一段過渡期」。防止外溢,同時做好疫苗接種,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重症和死亡率。

  金冬雁曾經歷今年春節時的香港疫情。他稱,當時本地80歲以上老年人的疫苗接種率不到20%,此外抗病毒藥物給葯不及時,導致了「血的教訓」。

  為此,金冬雁認為落實二十條,特別是重點人群的疫苗接種,分診治療,以及加強基層醫療設施建設十分關鍵。

  【以下是與金冬雁的對話】

  感染數增加與「二十條」沒有因果關係

  澎湃新聞:近日,一些地方調整了防疫措施,同時國內感染者數據也發生變化,你如何看待這個現象?

  金冬雁:防疫政策調整了一點點,和病例激增沒有因果關係。應該說數據的激增可能是因為各種的原因,跟是否實施「二十條」,以及實施是否嚴格沒有關係。

  因為實行了「二十條」,不可能漏掉很多感染者, 「二十條」實際上沒有完全調整,從來也沒說什麼都不做,所以現在的病例激增情況是一個偶合的事件,並非兩者之間有因果關係。

  澎湃新聞:目前,各地的情況也不太一樣。

  金冬雁:各個地方可能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現在肯定還有一段過渡期。

  比如在一些疫情嚴重的城市,按規定連續測完三天核酸,隔三天再測一次就可以解封了,但如果它實際上的感染基數很大,測完三次以後根本就不幹凈,所以不能解封。

  另外,還有城中村環境比較差,一些人也不太注意,新冠疫情可能還會發展。其實,城中村裡的中青年人即使受感染,重症死亡率也極低,只要別傳給老人,小孩保護好一些就好了,最關鍵要防止他們傳染給其他人特別是高危人群。疫情外溢是最核心的問題。

  但總體來說,「二十條」包括具體的實施細則,還是希望走更科學、更精準、更可持續化的道路。我們希望地方真正能落實「二十條」,特別是落實打疫苗,還要制定分診治療的方案,加強基層醫療設施建設,這三點是最要害的。

  澎湃新聞:對於精準防控的難點和對策,你有哪些具體的看法或建議?

  金冬雁:防控的難點就是,越要求精準,對科學水平要求越高,對疾控部門第一手材料的精確性和及時性,都是一個重大的考驗。

  其實,要做科學防控,要做精準防控,肯定是難過一刀切。

  對付德爾塔,香港當時實行的是封樓,就是說發現有一個人感染了,那就把樓封起來,馬上給每個人做核酸檢測,檢測完了以後,第二天7點鐘以前凡是陰性的人就解封。只封一天,封一個樓。

  但是,到了奧密克戎就出簍子了。因為我們把全部的人都放出去的那一天,其實不少人已經感染了,因為傳染性太高了。很多人感染以後,我們當場做的檢測,正好靈敏度各方面又不夠,所以當天沒找出來。后一天找出來這些人已經上了街,就傳出去了。簡單說就是檢測沒有跑贏奧密克戎病毒。

  最後,香港的情況是封樓也不行了,被動破防了。

  所以,對於奧密克戎,以樓棟為單位封控是理想的做法,但做法上要求高。現在內地實行的是封幾天,然後做三次核酸,這種方法的科學合理性比我們那時候還強,如果落實好,控制奧密克戎傳染是可能實現的。

  我對於精準防控的建議就是,鼓勵大家多測抗原,然後讓抗原陽性的人採取一定的自覺的居家隔離措施,或者是集中隔離。

  澎湃新聞:你對於疫情防控的地方醫療資源配置有哪些建議?

  金冬雁:第一是預防,要打疫苗。

  第二是救治,我們要制定好破防情況下的指引,在抗原或者核酸陽性的情況,第一時間服用處方口服抗病毒藥,這個是效果最好的。

  第三是分診制度,像新加坡,一種是住院治療,第二種是在社區吸氧,那社區吸氧就解決了一小部分人的醫療需要,關鍵是把入院的人數盡量縮小。

  這一點應該按照中國的實際情況,比如人口分布、老年人佔比等等,制定一個方案。應認真考慮我們需不需要像新加坡一樣搞一個社區的吸氧中心來解決一部分重症患者的吸氧問題。

  「最主要的是80歲以上老人」

  澎湃新聞:你怎麼看待香港的新冠致死率?

  金冬雁:香港新冠死亡的一萬人裡頭,70%是沒有打疫苗的,90%多是有基礎病的,然後年齡中位數是86歲。這是香港一個很慘痛的經歷。

  所以,第一,不接種疫苗是一個很大的問題。2022年春節疫情到來的時候,我們80歲以上的老年人,疫苗接種率才百分之十幾,還不到20%。這就是一個血的教訓。

  第二個教訓是,其實當時政府儲備了大量的口服抗病毒藥物,但是葯給得不及時。

  疫苗可以防止死亡,這是可以科學評價的,因為五月以後疫苗接種上來了,那時候香港新冠的死亡率下降到原來的1/5到1/6。

  所以,我們特彆強調要打加強針,意義就在這個地方,如果你不打加強針,保護的效果肯定是差一些的,這也有很清楚的數據。特別是80歲以上的老人,疫苗接種落實的話,死亡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現在總結出來這個教訓以後,我們經常給這些老人做抗原檢測,一旦他陽性,馬上給口服抗病毒藥,死亡率又可以下降76%。

  香港的(新冠)死亡計算(方法)是,只要死亡前28天內有抗原陽性或者是核酸陽性,一次都算是確診。我們有確鑿的證據說明死亡的人裡頭只有一半直接死於新冠,另一半可能是新冠引起的其他的基礎性疾病,像中風、心臟病等。

  打過三針疫苗的人,死亡率是比季節性流感還要低比較多。所以我們說香港的這些死亡絕大多數都是可以避免的。

  澎湃新聞:相比德爾塔,奧密克戎的致死率有哪些變化?

  金冬雁:奧密克戎的死亡人數上升很快,但是同時下降得很快。所以它的峰是很尖的一個峰。但是德爾塔是比較平的一個峰,如果凈算這個峰的七天,比德爾塔要高,但實際算死於奧密克戎的人,是要算整條曲線底下的面積,那肯定是德爾塔比奧密克戎大得多。

  如果算確診死亡率,奧密克戎只有德爾塔的1/2。如果算感染死亡率,大約是它的1/6。當時中央專家組來香港的時候,提出減少死亡、減少重症、減少感染這三個方針,這是完全正確的。因為疫情已經暴發,最重要是盯緊重症跟死亡率。措施一上來,死亡率就下去了。用對方法,感染人數也很快下降,穩控疫情的目標得以實現。

  在美國,奧密克戎和德爾塔合起來死了不少的人,這裡頭有相當一部分是不打疫苗的,所以美國的反疫苗運動最終造成死亡人數增加的惡果。

  當時德爾塔最厲害的時候,我接受博士后訓練時的老所長福奇就說,美國現在糟糕了,成了兩個世界,一個打疫苗的世界死亡率很低,另一方面的不打疫苗的人死很多。他就公開呼籲特朗普,向他的信眾講一定要打疫苗,因為他們共和黨好多人就相信不打疫苗,特朗普也照做了。

  所以,美國在疫苗的接種上比不上我們,我們的執行力比他強太多。

  其實,內地的疫苗接種率也是相當高,所以絕對不可能發生像他們講的人間地獄一樣的情況。再加上,人口19歲到59歲,甚至19歲到79歲的這一部分人里死亡率是很低的,當然這些人打疫苗是最積極的,主要的問題就是80歲以上的老人。

  

  2022年4月20日,上海奉賢區金海街道金水苑小區,社區老年居民在家門口接種新冠疫苗。

  澎湃新聞:朋友圈流傳的一篇自媒體文章稱,新加坡XBB毒株沒打疫苗的患者反而重症的概率最小?你如何看待文章的觀點?在你看來,有無疫苗基本保護,防重症和防死亡的具體差異如何?

  金冬雁:我給你舉一個例子。香港2022年所有的感染者裡頭有82%是打過疫苗的,18%沒打疫苗,那你能不能說打了疫苗的人更容易得新冠?就是說,不能這麼簡單比較。

  新加坡的XBB毒株,它首先有一個前提,就是重症跟死亡人數非常非常少,所以數據一點點的差異就會造成很大的分別。像新加坡過去28天裡頭,有7萬人受感染,這7萬人裡頭死亡的人大概只有0.03%,重症ICU的人是0.05%,這麼少的人差幾個——假設重症差了兩個人,數據就差很遠了。所以,統計學上,那個檢驗力是比較弱的。

  還有一個問題是,重症是很難界定的,所以重症率的比較很難進行。比如說香港的重症與內地、新加坡的重症不一樣。所以還是比較死亡率,因為死亡是一個比較確切的事情,客觀性比較好。

  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有關新加坡疫苗接種的基本定義問題。新加坡數據中比較的兩組,其中一組稱為未得到最低限度的疫苗保護組,包括接種mRNA疫苗0至2針及滅活疫苗0至3針的人士。由於新加坡疫苗接種率非常高,這一組別內大多數人其實都打了疫苗。參與比較的另一組是已得到最低限度的疫苗保護組,其定義是接種3針mRNA疫苗或4針滅活疫苗的人士。所以說它兩組之間的差別是打夠三針mRNA疫苗或四針滅活疫苗與沒打夠疫苗的區別,根本就不是有打疫苗與沒打疫苗的區別。

  我們知道,兩針 mRNA疫苗和三針滅活疫苗已有很好的防重症防死亡效果,但新加坡衛生部認為這還不夠,必須要多打一針才能達到最低要求。以上兩組之間的比較完全不能得到打疫苗更易得重症的錯誤結論。有些自媒體作者望文生義、不求甚解的態度實在對不起讀者。

  因為死亡的人最主要就是80歲以上的人,所以我們只要看這部分人的真實數據就一目了然。新加坡這個年齡組中未得到最低限度疫苗保護的患者的死亡率是2.2%,得到最低限度疫苗保護的患者則是0.51%,即使是這兩組之間還是有大概四倍的差異。就是說,你打夠疫苗還是比沒打夠疫苗那些人好一些,所以說打疫苗對於防重症防死亡還是十分有效的。

  「新冠後遺症」的診斷標準很模糊

  澎湃新聞:有不少人關心新冠感染者康復后,具有傳染性嗎,復陽的可能性有多大?

  金冬雁:首先,99%以上的康復者沒有傳染性。有傳染性的患者並沒有真正康復,而是可能病毒在他身上潛伏感染,這些人屬於免疫缺損,非常非常罕見,是千分之一以下的。

  其次,復陽的患者沒有傳染性,所以不要歧視康復者或復陽者,其實這些人身體裡面都有非常高的抗體——有一劑特效藥在身體裡面,就算是新病毒來了,它都能夠非常有效地防禦。因此,這些人不但不會傳染,而且他們是對抗新冠病毒的最強者。

  實際上,目前在真正的新冠感染者裡頭,大多數人的感染都是一個突破性感染,就是說打過疫苗的人感染,所以這些人的病程其實是短的,傳染性更低,癥狀是輕上加輕。因為本來病毒帶來的癥狀就很輕,打了疫苗就更輕了。

  澎湃新聞:新冠感染者有後遺症嗎?新冠肺炎病毒經歷了多次變體,病毒的傳染性和致病性也發生了變化,那麼所謂的後遺症問題是否同樣會因此發生變化?

  金冬雁:新冠的後遺症就是所謂的「長新冠」,在學術上這是一個爭議性很強的問題,沒有一個明確界定。世界衛生組織跟美國疾控中心的定義就各不相同,一個是四周仍然有持續的癥狀,一個是三個月,互相就差很遠。

  其次,現在新冠的後遺症100%都是靠自述的方式來報告的,沒有一個客觀具體的診斷方法或者手段可以判定。患者自述癥狀有疲勞、失眠、心跳、氣促、骨痛,還有就是最厲害的記憶力減退、認知出問題等等,它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東西,所以就造成很多的誇大。

  如果找兩個組,一個是沒有得過新冠,一個得過新冠去比較,可能都會有相當程度的人覺得我現在這一段時間很疲勞,那這樣就算「長新冠」了,這樣的話,診斷的標準是很模糊的。

  我們不否認有極少數的人由於免疫失調有一些後遺症,但是這個後遺症大多數都是短暫的,這是第一。

  第二,無症者基本上沒有發現過他們有後遺症,輕症者後遺症也是大大地減少。

  現在的奧密克戎99.6%都是輕症無症,所以這部分人出現後遺症的比率,整體來說是少之又少。

  我們香港大學的教學醫院瑪麗醫院孔繁毅教授進行了比較嚴格的第一手監控,他長期跟蹤2000個新冠病人發現,能夠勉強符合世衛組織對於「長新冠」定義的人,不超過2%。而且這些人裡頭大部分也是短暫的、一過性的。持續的、長期不好轉的情況,肯定是少於2%了。

  另外,「長新冠」的人裡頭,有相當一部分其實是精神跟心理的問題,這個要由多學科配合去照料的,恐艾症和流感大流行后都有類似的情況。

        更多大陸資訊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2-11-26 15:00

返回頂部